荀子的思想主张的论文_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

字号: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 孟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孟子教育思想探微》 【内容摘要】孟子认为人性善生而有之,但由于后天的作用,使人舍 弃良心本心,从而沦为恶。克服恶发展人性的善端乃是孟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贡献力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是现代都具有借鉴和影响 作用。

【关键词】孟子 性善 扩充善端 综观孟子的思想,不难发现孟子的教育学说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他 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不待学习便可做到,这是良能;不待思考 便会知道,这是良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孟子又认识到,环境和后天教育的重要 作用。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就是由于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善的缘 故。由于“不能尽其才者也”[1]。所以,他认为若不重视后天教育,人们就会“放 心而不知求“[1]。也就是说,会丢失善良的本心。他曾经感慨说到:“富岁,子弟 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1]丰收年 成和灾荒年成,少年子弟的不同表现,孟子认为不是天生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 环境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了的缘故。为此,他强调要把人放在环境中锻炼,客服自 身的不足。孟子关于通过环境和教育来发掘人性之善的思想是其教育构想的内在 逻辑前提。所以,要全面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必须先对其人性学说进行探 索。

一、解读“人性” 孟子所言的“性”,指的不是生而即有的全部内容,仅指的是生而即有 的内容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乃指的是人的心的作用。心的概念比较复杂,既 包括认知,又包括道德。孟子把心的概念限定在道德方面,定义这种心为良心, 是人本固有的,并以此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 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 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2]这即是说,孩提之 童即知爱其亲,稍大一点即知敬其兄,这些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是人人 固有的。孟子为了进一步说明良心人人固有,还谈到了类的问题,即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凡属于同类者,必有共同之处,这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由良心所衍生出 的“理”和“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由于“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将心中的理 义发扬光大,充实自己的生命,才有所大作为。由于圣人与人乃是同类,圣人具 有良心,所以人人都有良心。

心具有认知的功用,可以思考和反省,所以心可以摆脱欲望的裹胁而 成为新的直接独立的活动。孟子把心的活动同以耳目口鼻的欲望为主的活动摆脱 开来,进而发现心直接而独立的活动。孟子认为这种才是真正的心自己的活动, 并称之谓“本心”。心在摆脱了生理欲望裹胁时,自然呈露出了四端的活动,表现 出来的四种基本形态就是仁义礼智之性,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