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 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 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 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 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 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 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 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 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 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 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 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 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 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 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 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 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 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 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 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2.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 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 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 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 理健康发展。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 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 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 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 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 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 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 题之一。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 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 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 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 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 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 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 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 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 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 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 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 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 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 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 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 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 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 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 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 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 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 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 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 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 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 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 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 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 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 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 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 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 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