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物理教学论》为指导,从物理学科的特点,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发现中学物理规律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物理规律科 教学行为 有效性
引入:物理规律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对规律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们是中学物理入门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规律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既然物理规律这么重要那我们先来说下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指在一类现象及物理过程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正是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物理学才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体系。我们知道物理规律在物理学习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那提高物理规律可得有效性也是一个对中学物理学习的必要性。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我自己对于怎么提高物理规律科有效性的探究。
一物理规律的特点
1.1观察、实验、想象和数学推理是物理规律的方式方法
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都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生”。不同的学科的规律被认识与发现的途径又是不尽相同的。物理学规律揭示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数学推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常常表现为物理量,可以一些数字和测量联系起来。物理规律把概念之间的一定关系用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出来。
1.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由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往往不是出于自然状态的实际客体和实际现象,而是采用科学抽象方法适当简化之后建立的理想模型或许理想过程;又由于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在观察和实验中,跟仪器和操作技术的准确程度有关,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因此,反映各物理量之间的物理规律,只能在一定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是近似地反映客观现象。
物理规律不仅有近似性,而且还有范围。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推理得到的,并在有限领域内检测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牛顿三个定律他们只能在宏观世界在有效,在微观世界他就不能再用了。
2传统物理规律教学的弊端
2.1对于物理规律的提出和形成缺乏认识。例如,在运动学中一个涉及平均速度的求解,可以使用V=S/T,在满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V=(Vt+V0)/2来求解。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分不清这两个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导致了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肯定是在物理规律的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对结果怎么形成的缺乏认识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