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范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探讨]

摘要: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物理 研究性学习

一、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将不辞劳苦,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例如,在《透镜》的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每一组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提前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学生,叫到哪一组的学生,该组学生个人或与集体一起完成教师的提问,遇到难点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最后解答,例如,将《透镜》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如下几组基本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有几种?

(2)从外型上看,它们主要有哪些区别?

(3)用透镜观察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组:鉴别透镜

(1)怎样鉴别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好、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第三组:测透镜焦距

(1)什么是透镜的焦距?

(2)怎样测透镜的焦距?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些问题课前作为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教材,并思考全部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讨论,充分发现问题和积极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讲解,再由教师讲解,这时学生便能比较专心地听教师对难点问题内容的讲解。

二、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要走理解掌握到应用发展之路,常言道,熟能生巧,学生必须参与说、写、练的活动,让学生在说、写、练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联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采用问题答辩的方法向每一组学生提问,充分安排多说的机会,或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准备一个课堂练习本,以备在每次的教学中随时进行练习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多练的机会;另外,在每次新课之前,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用语言或文字,复习前一节所学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复习过程将新课的内容逐渐引出。

三、混合式探究性学习

混合式探究主要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机械运动”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提出探究问题,“怎样才能回答这个大问号呢?”指出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观看书上插图,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司机说乘客‘没动’,而路旁的孩子说动得‘真快’?”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出小实验,如把课本平放在桌面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别以桌面、课本、尺子为标准,观察其它二者的运动情况,学生很快认识到“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不同,研究性学习应该将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