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小城镇规划

摘要:“十二五”时期,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通过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反思当前常有的一些规划建设观念,并以河南小城镇为例,提出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注重乡土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视角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了社会及生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社会发展要从单一追求“GDP”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对于小城镇来说,以往的城镇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多,造成了很多问题。反思“唯GDP”,以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

  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未来”的思想模式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仿效大城市。“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风格求洋、速度求快”,这种建设的结果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肌理,建设或者纷繁复杂,或者整齐单调,反而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

  河南省小城镇镇区大多是从农村聚落发展而来,传统街道尺度较小,对于城市景观的过分追求容易丧失小城镇本来的地方特色。街道作为最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承担着众多功能,自然不能只考虑交通性。

  首先,从体现小城镇的生态考虑,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因为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生活节奏缓慢,不会产生大量的快速交通。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是不合适的。并且,西方城市的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如巴萨罗纳的路网被认为是欧洲规划最成功的范例,道路间距最大只有130米。其次,“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必定是采用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小城镇的规模大小,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方面来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结构,应当弱化道路分级,重视道路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不象城市那样复杂,却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与道路的功能密切联系。“马路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设计步行街来解决。“前院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交往,通过忧化建筑设计和加强街道管理来解决。

  2.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小城镇的发展历史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忽视环绕四周的乡村景观在城镇环境中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被贴上“落后”的标签,片面追求城市形象。很多小城镇的建设中为了建设便利,任意开山取石,河道裁弯取直,夷平山体,填平湿地。盲目追求城市环境,大面积硬化地面,随意固化河流堤岸。小城镇中的坑塘沟渠,树林绿地,这些联接城乡的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破坏,失去了作为乡土生物栖息地和城镇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与价值。这样的建设方式割裂了城乡景观、破坏了传统空间,使得小城镇面貌“不乡不城”,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使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保护和利用乡土景观环境。乡土景观环境包括当地的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农耕灌溉留下的坑塘沟渠、农田林网以及由水系、林带和建筑共同形成的特殊纹理,也包括生存于本地环境之中的花鸟鱼虫。乡土景观环境记录了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建设的过程,也能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小城镇的乡土景观环境,是小城镇地方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

  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就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误区。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重视绿地率指标,忽视对现状植被的保护利用。河南省很多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仍为农村聚落,缺乏公共绿地,现状绿地率几乎为零。但是,农民习惯于宅前屋后遍植树木,村落绿茵茂密,绿化覆盖率其实很高。规划中除了确定绿地率指标,布局公共绿地之外,缺乏对镇区村落植被提出有效的保护利用措施。

  近些年,河南很多小城镇,在景观环境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使用人工草坪、外来观赏植物等做法。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对城市建设的跟风,另一方面是规划工作者没有对地方环境做详细的研究。人工草坪虽然视野开阔,观赏性强,但也有很大的弊端。从生态角度考虑,草坪净化空气的环保效益低,涵养土壤水分的效益差。并且这些外来的植物种群缺乏与当地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人为的管理活动如除草、施肥、剪草、喷药等容易破坏本地的生态条件。

  最后,小城镇应该树立新的历史观。虽然从行政建制上说,不少小城镇最多只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但就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几次社会转型,小城镇也经历的若干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应该说都能留下一些典型建筑物或环境,记录了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存状态。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该至少保留一些能够说明这个过程的重要建筑物或环境,让它们成为小城镇发展历史的记录。毫无疑问,有历史的地方才能让人们难以忘记,让本地居民和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才能热爱这个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只有注入这些软的力量,才能更有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刚,张丽.小城镇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4) .

  姜耀明,鲍其隽.论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2):2-3.

  董宪军.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