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 民办高校现状

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

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下的新生产物,是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公办学校一起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但与公 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其中师德建设效果更是收效甚 微,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投入热情、工作态度及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多方面的表 现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本文对 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民 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旨在为研究师德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分析;师德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就在《师说》 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历史长河延绵至今,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师 德要求。随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师德状况呈复杂化趋势,相对于公办 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忽视。

一、民办高校师德现状 由于办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经济待遇及对教师队伍 的管理制度等都异于公办学校,致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缺乏归属 感,教师的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一)科研积极性不高。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校通过教学实现培养 专业人才的目标,但科学研究同样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与科学研究 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睿智的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与 钻研。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有利 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高校教 师应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双管齐下,但在民办高校中,学校所能提供 的科研经费或科研奖励不足,上课课酬是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多教师只 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屑于科研活动,又或者因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暇顾及科研, 凡此种种,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热情不高,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二)职业认同感低。高校老师职业认同感是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师行 业的感知体验及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全面接纳与认同,属于老师的情意系统[1]。

职业认同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成正比,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投入程度、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处于中低下 水平,由于民办学校报酬待遇不高、教师地位社会认同感低、生源素质不优、教 师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空间条件不够充分等原因,使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 缺乏认同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对民办学校的各种不足怨声 载道,但碍于谋生只得无奈继续任职。这种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令他们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三)重功利轻奉献。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塑造 人的灵魂是教师这特殊职业最终的工作目标。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多变思 想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生 活导师和心理导师。所以,相对于其他行业,教师职业突显其复杂性和烦琐性。

教育行业不是商业,教师的收获不能用经济利益衡量,既为教师,就应该有安贫 乐道的心理准备,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然而在民办高校,某些 教师出现重功利轻奉献的心理,表现之一是只关注收入待遇,由于对学校缺乏归 属感,有些教师仅把教师工作看做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斤斤计较,“拿多少钱 就干多少活”成为许多民办教师的流行语。表现之二是只关注自己职业前途,对 职业前途有利的工作积极配合,对职业无关的工作漠不关心。

(四)职业理想淡薄,缺乏职业信仰。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 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思想政 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 发青年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 德树立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职业理想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结合自身的 实际条件,就所从事职业而确立起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高校老师的职业理想 是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2]。职业理想是 师德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树立教师职业理 想最基本的就是坚守讲坛,其次就是谋求职业发展。在民办高校中,部分教师缺 乏职业坚守精神,心态浮躁,不能脚踏实地从事教学工作,不愿花时间深入钻研 教学科研,选择教师职业只是无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只把民办教师工作作为跳板。这样的工作心态必然使他们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及应 有的工作热情,不会规划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原因分析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规模不断壮大,民办高校在全国遍地 开花,民办高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建设都有很大提高,有些知名学校办学实力、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但即便如此,民办学校所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民 办高校的师德水平与公办高校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这受到社会地位、福利待遇、 发展空间、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尊重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 确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 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尽管如此,民办高校教 师仍然得不到社会足够的尊重,社会上有些群众对公办教师羡慕不已,但对民办 教师充满歧视。部分学生及家长深知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对教师过于挑剔, 甚至鄙视。由于资金有限,民办高校花不少钱在学校硬件建设上,但对教师个人 空间发展却不够重视,教师在学历晋升、业务培训及竞技、职务聘任、薪酬收入 等方面都受到很多限制,民办高校教师成“边缘化”的“高学历弱势群体”。社会地 位的低微使不少民办高校教师丧失奋斗的动力,甚至产生职业自卑感 (二)制度不健全。随着民办教育的深化发展,民办教师队伍迅速壮大, 但民办教师的发展却受到社会及学校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制约。如职称评定机制, 一些层次不高的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太重视,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教师职 称评审的各项工作,各地职称评审委员会给予民办高校的职称指标有限,职称越 高,名额越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在科研成果申报渠道上也没有公办教师畅顺, 所以即使在一些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每年能评上副教授的只是凤毛麟角。不少 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对学生百般呵护,盲目迁就,评价教师的优与良以学生 的喜恶为标准,强化学生的评价作用而削弱同行或学校教学管理层的评价地位, 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某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 要,只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深邃。此外,培训机制缺失是制约 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每年实施的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 都不少,但民办教师能有机会参加的培训项目不多,尤其是高端培训基本上与民 办学校无缘,缺少培训机会,民办教师学术视野的拓展及教学技能的提高将受到 极大的阻碍。

(三)缺乏应有的社会关注。由于社会地位低微,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戏称 自己是“知识型民工”。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他们承担着与公民教师 一样的科研任务,但教学任务却要重得多,很多民办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上任劳任 怨,默默付出,工作压力大,收入少,这是他们的写照,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却 从来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极少见诸新闻或报端,没有任何 一级的人大代表站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角度为他们争取权益,他们成了被社会忽视的群体。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政府重视,一视同仁。民办高校虽然在资产所有权性质上与公办高 校有着本质区别,但民办高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公办 学校一样承担着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重任,国家对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教学要 求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跟公办教师一样的,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就 是因为“身份不同”而导致物质及精神待遇有着天渊之别。政府从政策上应保障民 办高校教师的全速合理权益,体现公平性,杜绝“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首先,政 府提高民办高校建校准入门槛,因资金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资待遇的不予 获批建校;
其次,把民办高校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在教师编制管理、职 称评定、薪酬待遇、“五险一金”、培训进修等方面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条件。

(二)民办学校改变办学观念。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但真正掌握这 条生命线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在任何学校,教学工作必然是学校所有工作 的重心,而教师又是教学实力的创造者。所以民办高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改 变观念,不能只着眼于知名度、生源等眼前利益,更应把眼光放长远,重视师资 力量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民办学 校,教师既是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和被雇佣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企 业管理,不能用管理企业员工的那套机械生硬的方法管理教师,老师必须得到学 校的尊重和重视。除了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外,学校应更多地关注对教师的人文 关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与科研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 会,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实力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腹有诗书 气自华”,一个人是否优秀看他的内在本质,同样,一所学校是否强大也看其内 在实力。办学实力增强了,优秀的学生源源不断走向社会,学校自然就会美名远 播。所以,教学实力是知名度的根本,是决定民办学校是否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 主要因素,民办高校必须树立教学为本的理念。

(三)废除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的工作过 程跟其他行业相比较特殊,劳动方式是知识输出,劳动产品是专业人才,高校教 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个性化特点,使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目前高校对专职教师的评 价主要从教学和科研能力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机制都存在评价 标准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等弊端,教学评价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结果评价 轻过程评价,那些工作态度很严谨但没有迎合学生喜好的教师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科研能力评价是简单的量化计算,并没有区别成果质量的优良,这样很容易 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那些追求真理知识的本意便日渐被淡忘,很难创造出 真正优质的成果。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长期激励 和短期激励相结合[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应涵盖教 学任务、工作难度、教学结果、工作态度、教学外工作(如临时安排的比赛任务、 指导性工作等)、科研成果的质和量等几方面全面衡量,体现个体工作的差异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 灵魂,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根本,民办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师德建 设放在战略地位,长抓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作者:杨朝晖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