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生引导创造管理论文
教学学生引导创造管理论文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人教版)“三角形” 一节中的“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两小节内容。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一、用观察法教三角形的概念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一些图形,并要求回答哪些是三角形,哪些 不是三角形。附图{图} 学生做完练习之后,便开始讨论并重点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讲解时突出“围”字,然后小结板书:用三条线段围 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评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不少关于三角形的经验。这里通过学生观察 活动,让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筛选,提炼和组织,使之上升为高一层次的数学知 识。于是,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才能。
“围”字很重要,它是“三条线段”的“结构”。三条线段一经围成三角形,就 产生了角、边、顶点以及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因此,教师抓住“围”字,就抓住了 概念的重点。
二、用实验法教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拿出一个用3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4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 两个学生上来实验,分别用力拉两个图形,说说各有什么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 发现问题,学生谈了各自的意见后,教师搬出一张可以晃动的木椅,问学生有什 么办法使木椅不能晃动。从学生的方法中,教师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概念,并 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评点:让学生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 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这样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很有“后劲”功能。因 为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三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 定了。这是初中要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SSS公理”的“生长点”。三、用操作法教三角形的分类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教师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张图形(如下图), 课前组织学生将每个图形剪下,装入学具袋内。学生按下列程序操作:1.将袋中 所有的三角形都找出来,并且按每个三角形中的序号从小到大顺序排好;
2.按照 课本上所讲内容,将这些三角形按照角的分类方法归类。附图{图}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操作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回答操作结果, 教师讲解并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学生讨论:图8为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图4为什 么是直角三角形?图1为什么是钝角三角形?并且重点讨论:为什么锐角三角形 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 教师讲评后,学生完成下面的巩固练习:
(1)在学具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分别围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 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2)小魔术。教师拿出一本书,书中夹一个图形,露出一角,让学生猜 一猜,书中夹的是什么图形?附图{图} 学生可能都回答是三角形,教师把图形拿出,图形却是四边形。然后,组 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猜错?之后,教师再出示题目:现在书中夹的都是三角形(见 下图),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依据是什么?附图{图} 学生做完魔术,教师要求将桌上的所有三角形,按规定放入下图圈中。附 图{图} 评点:分类(划分)是明确概念所反映事物的范围的逻辑方法。分类必须 有标准,这里以角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分的,还可以用边作标准来分类,因情况比 较复杂,教材没有讲了。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活动来完成比较抽象的分类方 法的学习,这就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自我完善与发展。
巩固练习中的游戏,寓教于乐,既巩固了分类知识,又渗透了三角形内角 的大小有一定限度的思想。
四、用测量方法教等腰三角形 教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找出学具中的图10和图12,用直尺量出它们每一条边的长度。2.学生讨论: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3.阅读 课本第144页下半页内容。4.完成下面的练习题:(1)指出下面每个等腰三角形 的腰、顶角、底边。(2)(选择题)图中a和B分别叫做()。
①底和底角;
②底和顶角;
③腰和顶角;
④腰和底角。附图{图} 5.分组用量角器量出图10和图21两个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度数,用直尺 量出图8这个三角形的边的长度。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什 么叫正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小结后,要求学生找出学具中还有哪些是正三角 形。
评点:通过实践,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唯 物主义观点的培养。
五、用操作法教画三角形的高 首先,应复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由学生指出垂线 与垂足。其次,学生阅读教材第145页中“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高”的内容。
第三,教学中突出高的定义中的“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等词的含 义。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确定一个顶点,让学生确定它的对边。然后,由学 生确定一个顶点,其他学生指出它的对边。第四,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画三角 形的高,并指明高通常画成虚线及用直角符号在图上标出。第五,学生练习画高。
评点:重视学生作图技能培养是本课设计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既爱动脑, 又爱动手,从小练就一双灵巧的手,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
六、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
2.完成练习三十一第4题。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本来是很明白的道理,毋庸多说的。但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只是听讲的“受体”,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值得提出的必要。本设计 中“教师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整个设计充分估计了学生学习新 知识的旧经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学习情趣,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学习之 间的关系等,使“教案”变成了“学案”。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是值得称道的。
2.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里的“创造”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创造,而 是主观意义上的,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所以称为“再创造”。荷兰数学教育 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指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 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 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 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 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可以获得了“创造”的才能,诱发创造兴趣,有 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本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活动。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自 己筛选出三角形的定义,从而使常识升华为科学(数学);
学生动手把图形分类, 以明确三角形的外延;
学生动手测量而获得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等等。至于画三 角形的高、做游戏,当然也是活动。可以说,整堂课是学生的数学再创造活动。
3.注重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学习不单纯是智力的活动,同时还有情感的 参与。情感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厚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 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能 用理智控制情绪,也会使本来办得好的事情办糟。
本设计注意到了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强调了创造的快乐, 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