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症【多发性大动脉炎介入治疗一例】

【摘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我科收治的一例患者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引起不同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受累脏器缺血症状。脑部血管缺血可引起严重临床症状、体征[1] 。我科2010年收治一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现结合本病的特点及相关文献将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治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7岁,因“反复头晕、头闷十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查体:神情、语利,双眼球各向活动充分、无眼震,伸舌居中、示齿对称,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适中,左手脉搏微弱,感觉、共济运动未见异常,病理征阴性。外院全身血管CTA提示:全身血管大动脉炎可能,左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全程纤细狭窄,肱动脉、桡动脉显影不良,右侧肱动脉中段管壁硬化斑块形成;TCD示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左侧后交通开放、左侧颈内—外侧枝开放,颈部血管超声示双侧颈动脉炎性改变,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左侧椎动脉可见收缩期切迹—隐匿盗血形成,左侧颈内动脉近段狭窄(70-99%)。

入院DSA检查: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后闭塞,右侧椎动脉明显扩张,左侧颈总动脉全程狭窄、末端重度狭窄,后交通开放。

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

治疗:给予狭窄血管支架成形术及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甲波尼龙片4mg/日。

○1全身血管CTA示左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全程纤细狭窄,肱动脉、桡动脉显影不良,右侧肱动脉中段管壁硬化斑块形成;

○2○3DSA示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后闭塞,右侧椎动脉明显扩张,左侧颈总动脉全程狭窄、末端重度狭窄;

○4左侧颈总动脉末端狭窄支架成形术后

2 讨论

TA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多在16~40岁,30岁以前发病占90%,男女均可发病[2] 。病因尚未明了,各种文献报道认为TA的发病涉及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失常、白细胞抗原基因的相关性[3]等。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出汗、肌痛、头晕、头痛、心悸、晕厥、脑梗死等,根据受累血管不同表现不同。诊断此病需完善以下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ESR)、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球蛋白G、血清抗主动脉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4] ; TCD、颈部血管超声、冠脉CTA、血管造影;其中确诊本病主要依靠血管造影。

TA的治疗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活动期的患者应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稳定期的患者,如果无并发症,可以随访观察。血管障碍危及脏器供血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应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以及中医治疗。

常用的药物治疗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激素对本病活动期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及时用药可有效改善症状,缓解病情。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联合治疗,能增强疗效,常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等。介入治疗用于反复TIA发作和DSA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严重狭窄者,本例患者经介入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刘冼宜,王振宇,王璟璐,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

[2]]李洪亮,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