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指导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中国的具体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例子便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开辟,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与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实现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更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其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还延伸到我国边境,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与和平演变战略,这便是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对党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理论成果,来源于共产党的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体现在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成果,应当被珍视。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理论成果,更进一步的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新论断。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也包含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是各方面都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在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理论上深刻的回答了困扰人们多时的改革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他认为,社会主义最首要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强调,一方面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更进一步的阐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我国要想实现从劳动力大国到技术大国的转变,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注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变化,同时反映了国家的变化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饱受恐怖主义的威胁,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江泽民在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②的要求,他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③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将中国具体国情党情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标。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局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来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根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其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而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在不断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坚持正确思想的引导不动摇,并使思想在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复兴,繁荣和富强,在和平发展中不断走向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