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运用之实践探究]教材运用

现代社会中,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与信息的多途径传播,当今的初中学生更应当具备种种良好的阅读能力。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融知识与生活、文字与图画、欣赏与阅读为一体,是初中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极好材料。教学中,要重点开发课本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利用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在综合素质。

一、《阅读材料》在课堂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材料阅读,可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通过材料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想象的空间,让“思想有多远走多远”,丰富自己的知识空间。

国家的发展是需要科学推动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将科学家作为偶像树立起来,如《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伽利略、阿基米德、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材料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动手的能力,却忽视学生情感教育。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如“信鸽导航与地磁场”、“光和颜色”、“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青霉素的发现”等许多材料内容十分适合学生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通过阅读材料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也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达到全面发展的作用。

3.通过材料阅读,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扩展思维,解放天性,张扬个性,培养多元化情感,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将阅读定义为:“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科学学科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像一串钥匙,每把钥匙上都对应着相应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更深入地了解。

4.通过材料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利用阅读材料,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自信心。“阅读材料”中不乏我国科学家对科学事业奉献的例子,如“张衡和地动仪”、“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袁隆平”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都可以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到科学知识对于民族进步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可以让世人骄傲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为世界的发展奉献了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近代受到列强的凌辱,让我国的科技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努力进取,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内驱力。

三、课堂中提升《阅读材料》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1.教师要借助材料中的阅读内容,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1)指导学生用探究发现式的眼光去阅读材料。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如果整篇文章都是教师在讲解,只是单纯地灌输,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自己理解材料,甚至在整篇文章讲完之后学生都不能理解材料的大概内容。因此笔者提倡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比如学生无法理解一些较深层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

(2)培养学生用陶冶自身情感和价值观的心境去阅读材料。介绍科学家们的阅读材料在《科学》教材中的比例较大,而且材料中科学家们一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对自然现象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科学知识但又追求不断创新,敢于与传统说不,并能不断否定自己进而修正自己的观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在当今的学校中,许多学生都追求“明星效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偶像,随便一说就能背出几个明星的名字,可是让他们说出科学家的名字却十分困难。当前我国科技生产力正处于崛起的时代,教师需要借助材料阅读,对学生培养敢于吃苦探索的科学精神,进而培养出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

(3)有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科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许多答案都不是唯一与固定的。在阅读课堂中,学生对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提出质疑的时候,恰恰说明这个学生进行思考了,并且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这样的学生是要持鼓励态度的。初中学生因为刚从小学升到中学,认知无法一下子达到教师所要求的程度,所以教师最先的目的不是要求提升成绩,而是要借助阅读材料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去讲述科学知识,对于一些扩展知识的课程,笔者总会用充满神秘的语气带领学生一起探寻。学生正处于强烈的求知阶段,每个人对于材料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2.教师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对课本材料的阅读能力

(1)开放课堂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阅读材料》是教师可以利用改革的一个舞台。教师可利用《阅读材料》这个平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讨论式教学模式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讲解《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事先对阅读材料精心备课,再分发各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去做相关实验,然后在班上做演讲报告,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阐述。

(2)紧密联系实际,发挥《阅读材料》的生活性。近几年来,初中科学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科学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容易导致学生除了一些课本中的实验,就不会对其他现象进行思考。而《阅读材料》中包含了许多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远到国外,近到身边,让学生了解整个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3)培养学生勾画记录的好习惯。在日常的练习中,老师都会让学生习惯性地在练习册上记录下一些数据,材料阅读也需要“圈点勾画”。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一些课本知识有帮助的结论进行勾画,能够从侧面进一步影响或帮助日常的学习。不是每篇材料都要勾画,需要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标记。比如一些关键性时间、地点、人物、结论等。许多教师认为材料并不重要,因此忽视引导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然而日常的阅读中,“勾画”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结论与知识点都通过画下痕迹而增强了记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地“勾画”材料,也能够侧面提升知识储备,可谓一举多得。

3.教师要善于构建便于学生阅读的平台,提高阅读功效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阅读材料相衔接,提高阅读功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集于一体,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现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潜能。多媒体技术可以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比如在以往讲解《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的时候,要带上几幅图例,用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能将克隆婴儿的原理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让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科学知识失去了兴趣。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阅读课的一半时间放映相关的科普视频,学生对科学知识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观看。之后只需要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的彻底。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多媒体技术更广泛地应用。

(2)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只会固化学生的思想。因为科学这门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比如在“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的教学中,问学生:“你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会对冷凝剂的材料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不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可以先提出构想,即使实际中无法做到的,只要有新奇的想法就是好的。

对于课堂上的互动,要经常创造一些问题情境,比如讲解“水中高压线———电鳗”这一内容,可以顺便问学生们怎么能检验某种物质是否带电。学生各抒己见,在他们的多重答案中可以看出他们思路的特点。有些学生会说用电表测试,有的说直接用手摸。笔者继续发问:“如果真的带电怎么办?怎样防止触电呢?”学生们又各抒己见,说可以用绝缘体等。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科学,对生活中的现象兴趣很浓,教师可以借阅读材料培养他们创新意识。他们因为刚接触这门学科,不知道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但只要学生在阅读材料课程中肯于动脑,就是迈出了创新与扩展思维的第一步,教师应该时刻肯定他们这种肯于动脑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对“阅读材料”的适当讲解,会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研究,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积极探索的浓郁的课堂气氛,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应当努力在“阅读材料”的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这将能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