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教育管理论文_关于影视艺术的论文

影视艺术教育管理论文

影视艺术教育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社 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 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 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我们分析影视教育教学存在的“疾症”,探寻影视 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

【摘要题】学术平台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 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 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 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 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 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 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 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 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 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 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 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 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 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 格局的出现,与时代发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 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
同时,开设影视艺术 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 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 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 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 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 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 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 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

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 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 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 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 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 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 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 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 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 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 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 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 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 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

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 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 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 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 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 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 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 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 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 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 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 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 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 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
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 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 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 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 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 力与素质;
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 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
掌握计 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 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 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 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 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 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 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 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 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 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 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 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 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 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 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 的人才;
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 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 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 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 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 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 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 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 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 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 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 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 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 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 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 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 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 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 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 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 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 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 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 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 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 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 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 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 尚属时代发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 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 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 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

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 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 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 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 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 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 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
开 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 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

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 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 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
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 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 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 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 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 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 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

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 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 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 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 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另一类是“文” 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 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 平的基本保证;
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 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 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 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 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 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 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 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 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 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 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 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 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 应用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