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学|青年文学杂志

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学

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学 这个时代真正考验的并非贪婪的味蕾,而是名山深藏的负责消化吸收、新 陈代谢的肠胃。

如果说中国百余年来被拖到世界和世界史中去的以西方和西方文明为中 心的历程,同时可以如日本学者子安宣邦认为的那样实现转义,即中国的近代化 意味着自愿走向发源于欧洲的世界秩序或者世界史,那么,在笔者看来,中国百 余年的消化吸收、新陈代谢是痛苦而伟大的,笔者们不断努力完成着作为现代中 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下的要素建设和整合。中国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也 是在这个意义上始终大放异彩,从五四新文学至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至2014年文 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国青年作家在历史上积极地铸造了这一现当代的文学传 统,现在仍不可能不融入这一传统;所区别的则是各自对中国现实主义写作之传 统的理解、认定上的个体差异。

而值得关注的是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数次讲话中,网络与新媒体问题、媒介 融合问题在文化、文艺、文产及至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域中被凸显出来,这无疑正 是世界和世界史世界秩序的一个写照,也是事实上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尤 其是青年人生活和头脑中的第一变量。换言之,所有的传统问题都还在,但他们 之前都安上了一个互联网+的前缀,成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叠加结构、思维方式的 叠加结构、文艺表现和表达方式及其平台的叠加结构。

青年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有了新的板块运动一一任何一次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大潮的变革实际上都是文学的崭新契机,考验的正是青年作家们的肠胃。

如果说文学写作是丰富复杂的精神运动,笔者同样要指出它也是敏感动人 的神经运动,甚至所有的作品首先是神经运动的结果,此后才方便评价其精神运 动的水平。笔者的意思是,某个青年的写作本身无论在何种文学水准上,面对多 媒体融合时期,则都遭逢了媒介意义上的巨大豁口。该豁口表明某地壳板块正剧 烈地震荡刷新,其所带来的精神史、神经史、文学史都将呈现新的痛苦而伟大的 可能性。

有趣的是,一批并非(或许也依赖不上)传统媒介及其秩序的作者成为媒体 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上的新贵一一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媒介背景。而时至今 日,当中国网络文学走入学者们厘定的第17个年头,笔者以为即将迈入成年礼的 这一概念在文学传统的更大的母体里将裂变发展,网络文学在未来是所有文学而不仅止于当红的大众类型小说的媒介平台。有识的青年作家会通过豆瓣这样的网 站或雨后春笋般的APP写作社区介入新的世界史和文学史,改造和提升数媒技术 下的整体文艺水平。

微观一点讲,所有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评家其实同时出现在人类世界中国这 一媒介革命和多媒体融合的奇妙豁口上。耐心观察就会发现,因为多媒体融合, 即新旧媒体的并存与过渡,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都有非常有趣的新的细节。如果 以某某小说中的手机及其软件应用谈当下都市两性情感表达方式,应该是很好玩 的题目吧。事实上,像学者汪安民教授的罗兰巴特和福柯融合的词与物的写作, 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就觉得文学批评家不必要仅是几 位作家的粉丝型阐述者,他们远可以通过自己富有洞见的观察和有腔调的文字成 为写作者本身。

乔治斯坦纳曾勇敢地说:当批评家回望,他看见的是太监的身影。如果能 当作家,谁会做批评家而他又说,所有的伟大写作都源于最后的欲望,源于精神 对抗死亡的刺眼光芒,源于利用创造力战胜时间的希冀就传统与个人才能的结合。

面对多媒体融合的豁口,我们都有机会接续根脉,成就传统与个人才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