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历史经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毕节地区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毕节历届 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宣传教育的舆论导向,以经济建 设和民生改善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政治、经 济、文化全方位交往交流创造了积极的条件。(1)通过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和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扫除思想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伊始,毕节地区阶级斗争复杂、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群众思想落后,许多汉族 干部大民族主义思想严重,没有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民族政策意识淡 薄,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工作简单粗暴,不信任和歧视少数民族干部,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带来不少负面影响。[1]后来 通过长期不断的民族政策教育,各级机关干部逐步提高了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党 的民族政策才逐渐深入人心,各级政府的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才有了保障。(2)通过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平等交往交流创造政治条件。民 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来,毕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上级的安排,相继成立了1个民族自治县和许多 民族乡,其中1965年全专区设有民族乡60个,1984年有167个,1992年撤区并乡 后,全市共设77个民族乡。开启了各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 新时代,为民族平等交往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2]400-405(3)通过经济建设和 改善民生,为民族交往交流奠定物质基础。经济是基础,实现民族平等光有政治 地位是不够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才是关键。鉴于此,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毕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重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问题,着力改善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比如从1980至1990年,毕 节地区共组织经费5890.40万元,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
1980―1998年,毕节市共投放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建设费617.3万元。加上国家和 省的投入,毕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畜牧业、林业、住房、交通等各方面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举措进一步缩小了民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了民族团结,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7-8(4)通过教育投入,提高和改 善人民文化素质,为民族交往交流扫除文化障碍。据统计,毕节地区1980―1998 年用于民族教育的经费共3291.47万元(含科研补助费、智力支边费),占民族 经费总投放额的32.22%;
1992―1998年项目单位自筹和其他单位投放给民族教育 的金额达1339.7万元。这些民族教育经费除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外,大量用于民 族师资培训、开办民族学校、各类民族班以及为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生活费提供补助等。1977―1998年,全地区共录取普通高等院校大专生2.11万人,其中 少数民族学生5575人,占全地区录取大学生总数的25.57%;
录取中等专业学校(含 中师)学生4.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12万人,占录取总数的25.89%;
少数 民族学生录取比例基本接近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加上2000年后“两基”、“普实” 的全面实施,毕节各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大大缩小了少数民族和汉 族人口文化素质的差距,逐步消除了民族间文化上的歧视,为民族交往交流扫除 文化障碍。[2]8-9(5)通过加大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各民族医疗卫生条件,为提 高各民族健康水平创造条件。长期以来,国家除每年拨给医疗卫生事业费外,还 另外拨给部分医疗卫生事业补助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比如 20世纪50年代,国家每年都拨给民族地区医药补助费,为少数民族免费看病;
60 年代,国家每年拨一笔专项经费补助民族地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为家庭困难的 少数民族免费治疗;
1980―1998年,全地区共投放民族医疗卫生费385.45万元。
1988年底,全地区已有民族医疗机构308个,1992年又新建民族乡卫生院111所, 到了21世纪,毕节市各级医疗体系基本建成,医疗保险惠及千家万户,毕节各族 人民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9(6)通过民族文化事业的投 入,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 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投放在毕节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的民族经费就达831.83万元,占民族经费总投 放额的8.14%。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建设文化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地面卫星 接收站、广播站等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民族乡镇还成立文艺宣传队,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
地区和县还成立民族文化机构,组织人力搜集、 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和古籍文献,共出版民间文学80本(2.25万册),出版民族画 册3000余册,翻译出版民族古籍几十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若干;
财政支持和 举办“火把节”、“跳花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举办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展演, 收集民族文物,成立“奢香博物馆”,各县组建民族歌舞团等。[2]8各级政府对民 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但传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互鉴,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实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7)培育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让他们在民族地区管理民族事务和带领人民群众 搞建设,发挥其在党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来,毕节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把培育和选拔少 数民族干部作为本地区落实民族政策、坚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采取各种 形式和渠道招收、录用和培训少数民族干部。比如在毕节师范学校开办民族班, 往黔南民族干部管理学校输送少数民族学生,短短几十年,毕节市少数民族干部 队伍不断壮大,1993年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达1.46万人,占全地区干部比例20%。这些由共产党培养的干部,充分利用民族身份优势,注意结合本民族和本地区政 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不仅为毕节市民族地区的经济社 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为维护民族团结,解决民族内部矛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2]10(8)通过统一战线,发挥多党合作的优势,集中力量在一个民族贫 困地方开展智力扶贫。1988年,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 联参与,以智力支持为主要内容和特点,以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 一种开发扶贫模式在毕节诞生,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贫困 地区发展的先河。20多年来,为了毕节试验区扶贫攻坚,各党派同甘共苦、同心 协力、同舟共济,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把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新时期毕节试验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和问题 (1)经过建国几十年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 经济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改革开 放3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民族也纷纷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务工就业, 加大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加上人口双向流动,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 已成常态,民族共性逐步增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势良好。但是也要清醒地认 识到,由于“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3] 对于毕节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8%的民族聚居区,由于少数民 族多处边远偏僻山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 不平衡。加上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存在差异,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城 乡差异、贫富差异也十分突出。因此,维护民族团结、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 仍然是毕节市今后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2)受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的制约, 到2012年,毕节市的城镇化率也只有30.1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根据规划 到2020年也只能达45%。[4]因此毕节市城镇化过程中的民族工作目前仍然是乡村 为主,不过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少数民族进城就业人数的增多和少数民族乡镇的 城镇化建设,使城镇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在逐年增长,城镇民族互嵌式社区也逐步 增多。今后,城镇化过程中的民族工作将逐步成为新时期毕节市民族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3)国际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部 分人民族意识的强化和膨胀,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民族主义也会抬头。比如现在 有的干部群众没有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意义,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政策、 民族地区的扶贫倾斜、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有不同的意见。体现在学术上就有人提 出“第二代民族政策”,即“去标签化”和“非政治化”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观点。[3] 而有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民族主义思想的言行。加上城镇化过程中征地撤迁、房屋土地纠纷引发的矛盾,由于“网络的普及,民族问题容 易形成‘滚雪球效应’”。[5]因此,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民族工作的长期性、 复杂性和重要性依然是其本质特点。
3历史经验对新时期毕节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1)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 毕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毕节 这样一个历史上社会结构复杂、民族矛盾尖锐、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经过短短 几十年治理,就形成了一个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现在, 虽然民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工作的主要问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 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民族差距依然存在。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依然要坚持 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教育工作,在民众心目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
(2)要以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为民族工作的核心,坚持开发扶贫,为新时期推 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在现阶段,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全 面小康是全市民族工作的核心,也是当下民族工作的重点。虽然毕节市的经济建 设和民族工作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和过去一样,通过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 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教育投入,提高和改善各民族文化素质;
通过加 大体育卫生的投入,改善各民族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水平等各项措施,仍然是当 前和今后民族工作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根本和核心的工作。(3)大力发 展民族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维护 中华文化一体多元格局提供平台和保障。毕节市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 等35个民族,各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独特的文化。建国几十年来,各级 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贯彻和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策,在文学、艺术、影 视、古籍整理翻译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 作用。在当今城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更要加大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抢救、保护、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彻执行好国家文化产业政策, 将民族文化转化成旅游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毕节经济的支柱产业,真正发挥民族 文化战略资源的作用。(4)鉴于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在 毕节市仍然要坚持贯彻党的民族干部政策,继续加强选拔培育少数民族干部。因 为“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联系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桥梁,是贯彻党的政策,做好 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6]并要根据少数民族城镇化、流动杂居等新形势,逐步 完善城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承担城镇民族工作的素质。(5)通过多党合作,共同谋划新时期毕节市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之路。统 一战线服务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毕节试验区实施开发扶贫的一个创新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参与主体,以智力支持为主要内容和特点, 以长期共同支持一个贫困地区为形式的一种模式。”[7]183这种多党合作扶贫模式 的主要特点是以智力支持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 题开展扶贫工作,这种多党合作携手地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创新之举,无疑 是新时期促进毕节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条成功经验。
4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毕节市在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抵制干部群众和学术界有关民族问题的各种错误思想观念, 坚定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构 成的国家,民族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那 种违反民族发展客观规律,主张采取“去标签化”和“非政治化”处理民族问题,取 消各种民族优惠政策等各种有违国家民族政策的思想观点,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 民族工作者的注意。针对近年来民族理论界的各种干扰性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就指出“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我们处理民 族问题的道路不自信,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出现了摇摆”,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 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8]因此,毕节市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在面对各 种民族问题的干扰性思想观点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处 理民族问题政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2)要注意加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 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关于民族问 题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出现,各种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客观上是互联网和全 球化提供了平台和市场,主观上与各级部门和干部群众放松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不无关系,尤其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重物质、轻精神建设的思想主导了一些人 的思维,民族团结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常常被忽视,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就有 了渗透和扩散的机会。因此要充分认识毕节市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 性,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强化干部群众的民 族团结意识,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
5结论 多民族是毕节市的一大特色,也是毕节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处理好民族 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毕节市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经过建国60 多年的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毕节市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形成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面对全球化、城镇化的新问题和新形势,要促进新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毕节市的历史经验仍然是极其宝贵 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