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早在中国古代,正式的教育机构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 式传授教育内容。古代教育偏重于人的人格修养这方面的培养。现在的教育主要 传授的是知识和技能,没有注重人的本性的教育。因此,面对当今教育现象,应 重新考虑教育的目的,懂得人格修养和精神教育是“学问”,学识和技能是“知识”。

“学问”的教育是高尚的教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大德的教育;这样看来从社会 到学校再到家庭注重“师道”和“家道”的养成是改变社会教育问题的必然。几千年 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这样传承着,延续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古老的 “儒、道”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使后来人终身受益,利益无穷。

一、学习古人之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 读书学习是很快乐的事,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悟道明理死 不足惜。怎样让人爱好学习呢孔子他老人家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 乐知者。”古代的读书习惯看起来简单枯燥,其实读书乐在其中矣。有些“家塾” 的学生,每天早上,老师各个分别圈点教读的不同的书本内容后,不管你懂不懂, 便由学生们自己大声的念读或背诵,之乎者也,哄堂叫读,不亦乐乎。至于吟诗 作对也是很有乐趣的事,开始先学对对,初由一字一对,再慢慢地到达长篇对长 篇对。

2.因材施教原则 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由于每个人心理素质、身体状况和 社会条件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会有与别人不同的特点,存在着个性的差 异,表现也多种多样:有善的也有恶的;有仁义的也有不仁义的;有为公的也有为私 的;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知恩图报的也有忘恩负义的。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因此,作为老 师面对这样千差万别的学生必须心存大爱之心要因材施教。老子曰:“善者,吾善 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孔 子就是我们教育的典范。子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因此,我们要充分 的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才智。正因为 如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3.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上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 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要知道,我们做老师的也 要在教学中成长,要明白吾生也有涯,学也无涯。所以,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师 说》中讲:“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教学中,不但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 与内容,最主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态度!真正按照教学相长之原则去做才是关 键。

二、反省 现在我们扪心自问,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从教育结果来看,学生学习 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考试”。难道不是吗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就是为了应付考 试。我们现在是社会安定、经济进步的一代,国家花了经费普及了教育,何以在 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下,反不如起初呢而且反因教育的普及,使青少年思想上和 心理上产生彷徨,出现弃学厌学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在值得我们去 深思反省。以“分数”论英雄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听说一个小学一年 级的故事,放学的时候家长在校门口接孩子,孩子拿了份试卷给妈妈看,考了98 分。她的妈妈问最高分是多少,孩子说有100分的,小女孩的妈妈立刻就很生气 地数落小女孩,责怪孩子为什么没考上100分,孩子一脸的无奈和无助。其实刚 才说过,现在学习的东西除了知识就是知识。并没有多少做人的内涵。但人并非 有了知识就能成功,知识并不等于学问。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老师为“考试”而 教学。各个学科只是一种工具,而无育人的内涵。现在“语文”内容距离中国文化 的本位也愈来愈远了。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现在舍本求 末只是“游于艺”,把“道、德、仁”都丢弃了。大学生选择大学或专业的目的是毕 业后能挣很多的钱,看就业前景,真正感兴趣或为了发展自己这种情况很少了。

这种以分数论高低的标准化考试和大学录取方式在国内外应该是都存在的吧。

哎!道之不传也久矣,人之教育也难矣!只是盼望着圣人的再现,教育的辉煌。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 出了教育的本质―――“真”。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林仁刚这样说:除了传统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之外,我觉得教师身上应该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这 种人文关怀绝不是溺爱,更不应该是纵容,而是一种为学生着想的深远的塑造, 一份不容辜负的责任。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成功不只是升学一种表现形式,只 要拥有诚信、乐观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这样看来, 理想上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教育是启迪的教育,而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是 可耕作的,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在学校里,探究的灵魂应该是受到鼓舞的。事实 上,这正是全社会人们共同的期待。

作者:宋群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