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教育改革论文
我国高中教育改革论文 一、“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之间的张力 我们以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高中教育改革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来说 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之间的张力的样态和性质。透视这次改革,可以发现 它具有更为鲜明的国际视野,能从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和勾勒中国高中教育存在的 问题和发展的愿景与思路。首先从改革文本来看,改革方案的设计整体上体现了 借鉴世界实质来说主要是西方国家高中教育模式的倾向,例如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学分制、课程选修制和模块课程等。其次从学术话语上来说,伴随着 课程改革,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话语空前繁荣和多元化,尽管各种学术论述流品 很杂,但整体来说是与世界教育理论的学术话语声音更趋一致,更多吸收和借鉴 (有些怀有忧虑的人称之为“移植”)了西方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任何教育改革都蕴 含着某些教育价值观以及思想逻辑的转型,是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较之于以往 的改革,更为根本性地触动了我国现实运作的高中教育文化肌理,并且在思想层 面指向批判我国的传统高中教育实践模式及与其高度结盟的传统主流教育教学 理论。因此改革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引出了较大的反弹。在理论层面的反弹 表现为有的学者所归纳的所谓“洋化派”和“国情派”的对立,在实践层面的反弹则 常被人们归结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张力,实际上这两种对立的本质是一 样的,都体现的是“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张力,所谓“理想主义”的指控 其潜台词就是过于移植西方经验而忽视本国教育国情之意。在此我们暂不涉及所 谓“洋化派”和“国情派”的对立在理论上的是是非非,而只是想说明,树立这种对 立是沿袭了近代以来我国思想界垂之久远的中西之争传统。在这种传统中,所谓 “国情派”一方总是以警惕或贬抑外来思想与文化以及论证自身思想与文化的的 优越性与合理性为特点,并伴随着一种历史的情愫,即对所谓西方文化殖民主义 的担忧。从历史上来看,尽管有中西之争的传统,中国社会的进步总体上来说是 沿着向西方学习的脚步迈进,尤其在走进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脚步不但没有减缓, 相反还有加速之意。回到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上来谈,在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 我国高中教育改革自然也不能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它会持续地面对“国际视野” 和“本土实践”之间的逻辑张力。处在这种张力中,如果我们足够自信、开放、宽 容和智慧,就应该超越传统的中西之争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保持向世界 和未来开放的积极心态,用更为理性的思想姿态和更为精致化的学术方式看待和 处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中西教育学术话语和教育实践的张力,并在改革过程中确 立这样一个思想前提,即西方教育学术视角和框架的多元化、丰富性和深刻性可 以为推动我们反诸自我地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更为良好的理智启示,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必须在国际视野内发现一切有助于我们持续地深化改 革的理智资源。二、国际视野下的高中教育及其改革 对国际视域下的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特点的把握,可从两个纬度展开,其 一是分析国际组织有关高中教育发展的构想,其二是总结西方发达国家高中教育 的发展和改革特点。
(一)国际组织有关高中教育的见解 许多国际组织都有对教育议题的关注,不过在这里我们集中关注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这两 个相对更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的有关高中教育的论述。
1.基本的教育发展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视为优先事项,并为其设置了总的活动目标,即 “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1]“高质量”、“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 这三个关键词共相辅佐,构架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教育哲学。其中,“全 民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2]“终 身学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核心概念,它运用这个概念来构想受过教育的 人的理想素质形象并规范教育的目的。“高质量”概念体现着其发展优质全民教育 的诉求,不过要清楚的是,该组织的教育质量观在价值取向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它超越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质量认定取向,把生活技能的开发作为重点。经合 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价值观念上有基本一致性,尤其是终身学习概念 在其教育论述中更占主导地位。
2.理想的高中教育形象 两个国际组织对高中教育的诠释,体现在它们对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和 目的的理解上面。需要结合“全民教育”概念来谈高中教育的性质。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实际上是根据全民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界定何谓基础教育的,质而言之, 从内涵上来说,是把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理解为基础教育,从外延上来说, 则把全民普及化教育称为基础教育。进入21世纪后,全民教育的外延已经从初等 教育前推到初级中等教育,相应地“基础教育的概念已经演变到包括了初级中等 教育”。[3]换言之,就此而言,高中教育尚不属于基础教育。但是,从内涵上来说,例如在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文件《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挑战、趋势 和优先事项》[4]中,是把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在整体上进行思考的,要而言之 是认为高中教育实质上是在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基本学 习需要和培养基本能力的基础教育。不过,在高中阶段,对基本学习需要的界定 不能仅限于读、写、算等基础能力,而是需要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下,针对高中学 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性质加以重新界定。质而言之,它是一种面向升学和就 业需要的认知能力和进入生活的能力的统一,具体来说,它包括适应高等教育阶 段理智学习需要的思维与认知能力、适应就业世界需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应用能 力以及适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等。综合地具备上述能力, 是两个国际组织所构想的理想的高中生素质形象。但是,许多国家的高中教育设 计通常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两途,它们各自领走了一种专属性的自 然任务,前者聚焦升学,后者聚焦就业,由于专守自己的任务领域,两者往往相 互区隔,从而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落空。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原则性建议是:扩大对普通教育的理解,认为“普通教育的概念必须显著地加以扩 大,使它明确地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技术方面的和实践方面的知识”;[5]加 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认为“在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应该确保学习 者在普通和职业两个分轨之间自由运动”。[6]经合组织也认为应“平衡普通和 职业高中教育……强调终身学习使得职业和普通教育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应把职业元素引入传统的学术性普通教育课程(例如法国、芬兰、英格兰和 威尔士)”。[7] 3.对高中教育模式变革的呼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我们从现有的中等教育或高中教育模式中看到的 “都是一种被肢解成众多学科(语言、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等等)的知识王国”,[8]“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人类 代代相替速度的情况。然而,此时的中等教育,仍像它创建时一样,继续我行我 素,仿佛它是永恒的”。[9]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合组织都认为,未来 的高中教育改革,应该在整体上改变高中教育的模式,包括改革课程和其它学习 材料,改变结构、学校环境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不如此就无法真正适应 面向21世纪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时代需要。
(二)西方发达国家高中教育及其改革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及其改革趋势是我们主要的参照分析对象,这些 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及改革的方向和创造性对其它国家来说还是具有磁吸效应的。
1.西方国家高中教育的文化特点 西方国家的高中教育各有差异,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有共同或相似的 高中教育文化,这种高中教育文化由它们的社会和教育价值观、教育文化遗产和 经济文化背景共同塑造和支撑。可以把这种高中教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根本地概括 为在教育目的上对学生个人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并相应在制度上体现对多元化的 尊重。这种文化精神已经内化为西方人的教育信念,不会随着改革被轻易动摇和 摒弃。它会在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学校的各个方面体现和烘托出来,在此 我们不一一展开说明,而是切入到大学自主招生制度以及高中课程设计和管理两 个方面略作铺排。就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而言,美国是西方国家实施这种制度的典 范。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成绩,类似高考的SAT测试每年举行7次,学生任选一次或多次参加,从中选取 最好成绩提交给所申请的大学;其次是高中期间的课程选修情况及平时成绩;最后 是有实质重要性的综合素质考察。在这种招生制度和招生标准下,美国的高中并 没有发展出类似我国的高考主义。例如SAT测试对学生升学意义重大,但据在美 国某私立高中任教的某位来自中国的老师说,美国高中普遍不开设SAT课程,最 多不过是学生自愿报名,课后辅导,在美国的多年教学经验使他深刻体验了美国 教育的理念,即“反对任何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学,因为这种行为并没有教育 价值”。[10]就课程设计和管理而言,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等西 方国家的高中普遍实行学分制和课程选修制。这种制度体现了西方高中教育重视 “选择性”的课程文化,这种课程文化的基本旨趣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美国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是兴趣取向的,学生在这类课程 上的选择自由自不待言,就是在必修课上学生也有较大的弹性选修空间,它采取 分层设置,一般都分为基础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这种分层设置尊重了学 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芬兰的高中课程改革创新和高中教育质量一直为世界各国 津津乐道。其从1994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致力于丰富课程的类别和增加学生的课 程选修空间,为达此目的,其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上多有创新和突破,包括实行弹 性学制、短学期制、无年级授课制度和模块课程等。
2.西方国家高中教育改革的基本态势 要客观地把握西方国家高中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和趋势并不轻松,如果仅 凭一些不完整的零散信息很可能导致轻率的判断。例如有的学者就仅仅根据一些 美国高中教育改革的片断性信息就得出了美国教育是在向中国学习的论断并同时为“应试教育”做合理性辩护。[11]可以把西方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历史总体 概括为知识中心取向、兴趣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相互交锋和融合的过程,并 没有哪种取向始终占据主流或被彻底摒弃。例如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被时常误解 的杜威教育哲学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走向式微,但是其持守的兴趣中心取向或社 会中心取向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作为教育文化遗产和教育精神被传承下来,并影 响着美国及西方现今的高中课程和教学文化。不过,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 方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有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则这条主线就是对提高教育质量 的日益重视,并且它总体上是知识中心取向的。这条主线的形成在宏观上是由于 在全球化时代“竞争”这一元素的推动及基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而对 人才规格的定位,在微观上则是由于一些国际教育测量与评估结果推动的对本国 高中教育质量的担忧与反思,尤其是一些东方国家在这些国际测试结果上的相对 优势更加强化了这种担忧。作为对策,西方国家普遍在国家层面强化了对高中教 育的改革,主要的策略包括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强化核心课程,提高学术标准, 运用考试手段,等等。但是,这些改革取向并没有根本上脱离他们的高中教育文 化,譬如注重“选择性”的课程文化并没有被根本动摇,再譬如即使强化了考试手 段的运用,考试也主要还是停留在作为手段的功能上面,并没有完全异变为高中 教育的目的。
三、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行动展望 在国际视野的关照下,我们需要持续地对我国高中教育文化反诸自我的进 行根本反思,并通过具体的高中教育改革设计,给予素质教育以不断成长的机会 和空间。
(一)对我国高中教育文化的反思 我们吸收自西方的一些具体高中教育改革设计,实施起来往往困难重重。
例如类似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被高度认同,并被其高中 教育文化自然内化,但是在我国高中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这一课程却被高度边 缘化。细细考究下来,这恐怕是由于我国3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高中文化基因对它 产生了某种排异反应。我国高中教育文化的本质,用一句话来概括,恐怕就是现 实中高度功利化的应试主义或高考主义逻辑。运用高考手段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 基础,但是当它异变为教育实际目的的时候,我们一颗心念兹在兹的萦绕在其身 上,所有高中教育的流弊几乎都由之相缘而生,并且陈陈相因。以高考主义为核 心的高中教育文化,其流弊非止一端,但万物一马,我们在此切入到知识至上主 义问题上略作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对知识至上主义的反思,并非是要轻视知识或走向反知主义,而是要分析知识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性质和实际处理方式。
我国的知识至上主义的问题关键并非仅是过度重视知识,而是在于在应试主义的 逻辑下,知识教学是由一种教条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知识观主导的。曾有一位美国 高中生作为交换生在北京某重点高中就读,回国后于2009年在《波士顿环球报》 撰文称在中国的课堂上“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 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12]在被教条化和功利化处理的知 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探究、体验、行动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等认知元素多付之 阙如,从而让知识沦为杜威所说的伪理智和半观念的危险,并极大限制了知识之 启迪和培养个体智慧成长的功能。这种知识至上主义在我国获得了主流教学理论 的加持。这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系统传授主要是在教科书中 被以体系化、理论化和简约化的方式处理的所谓人类优秀知识遗产。获得了这种 教学理论加持的我国高中教育,30多年来沿着知识至上主义的道路一往无前,并 没有实质性地发展出兴趣取向和社会取向的课程文化。
(二)明确高中教育改革的逻辑 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理念,在笔者看来,这种转轨的提法也代表了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逻辑转变。
但是有的学者却因把“素质教育”概念重新理解为就是加强教育和重视知识之意, 从而否定了这种转轨提法的合理性并消解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这种对 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已经离题万里了。实际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设计, 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和“应试教育”概念对立的,而“应试教育”概念作为一个贬 义词是对学校教育在价值选择上把教育的工具价值最大化和狭隘化从而实质上 悬置了教育的本体价值这种现实的一种抽象。“素质教育”概念则根本上体现的是 以实现教育的本体价值为旨趣而做的教育想象,它的立足点是学生的个人化整体 人格发展。因此,在概念设计和理论逻辑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本质上 是对立的。不过具体到高中教育的改革设计来说,因为在现实中作为手段的“应 试”与变成实际教育目的的“应试教育”是无法像在理论上那样容易做区分和切割 的,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得不为应试教育的存在留出妥协空间,也正因为此,“应 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将持续存在着逻辑张力。但是,从“应试教 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是成立的,改革就是要从国际视野上理解这种转轨 的意义、内涵和思路,从而真正触动我国传统高中教育文化的根基,逐步松动“高 考主义”的逻辑高唱入云、唯我独尊的状态,多从教育的本体价值角度着手调整 和改变传统高中教育的模式。(三)高中教育改革的行动框架 参照国际高中教育观及西方国家高中教育及其改革特点,以破解“应试主 义”为核心的传统高中教育文化及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提 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行动建议。
1.重建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涵上实质已把高中教育整体理解为基础教育。我国 的高中教育被严格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两途。两者各自在“高考主 义”和“职业主义”的主导下,都不能真正体现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都不能 体现整体人格的基础养成之意,甚至职业高中干脆不被认定为基础教育。本着重 建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的目的,需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框架下打破普通性和 职业性的区隔,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应扩大教育之“普通性”的内涵,把职业性、 技术性和社会性等知识包括在内,就职业高中教育而言,也应摆脱“职业主义” 的迷思,办学理念中应体现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性质。
2.变革大学招生制度和高考模式 可能松动“高考主义”的高中教育文化的根本出路还是要落实到大学招生 制度和高考模式的改革上。实施大学自主招生是我国教育界多年的呼吁,大学招 生的多元化标准会推动高中教育的素质教育方向。不过,大学自主招生必须和高 考改革联系起来。我们的文化智慧在可见的将来还是无法摆脱高考手段的运用, 但是我们可以对高考本身做出诸多改良设计,例如可以借鉴美国SAT测试的方式, 突破一考定终身的窠臼,尝试一年举行多次高考,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一次或多次 考试,并从中选取最好成绩作为大学录取成绩,这样做或可收松动高考主义之效。
3.突出课程设计和管理上的“选择性”原则 西方许多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有出现强化核心课程的倾向,但是我国的普 通高中课程,原本就以集中性和统一性为特点,因此也就不存在需要强化核心课 程的问题,相反,它的课程设计和管理应该以加强“选择性”为原则,这是出于高 中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改革需要。要真正建立以“选择 性”为核心的课程文化,则需要有对学生的课程选择能力和自主性的真正信任和 尊重,但是我国高中教育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知识中心取向课程观和教师中心取 向教学观让我们很难建立起这种信任和尊重。例如有的学者就质疑增加选择性是否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理由是认为尊重学生的选择可能就是尊重学生的无知,因 为“首先,学生本身的选择多是盲目的……其次,学生多是功利的”。[13]但是, 即使对学生这种特性的分析是真实的,这种特性是学生的实质造成的还是由传统 功利性的高中教育文化塑造而成的,如果是后者,则这种学生观就不能作为我们 进行课程改革的思想前提,而恰恰是需要被改变的东西本身,并且,学生理性选 择能力的缺陷可由技术性方式例如设置课程指导教师来加以弥补。
作者:仲建维 工作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