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摘 要]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都是普通高中新增的必修课,网络应用是 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五个方面的作用,即 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 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 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 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 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 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 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 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 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 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 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 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 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 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 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 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 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 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 验和体会。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 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 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 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 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 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如:
上海第六十中学"研究性学习支持网"(http://www.no60school.com),上海学思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优异研究院"(http://www.ue100.com),上海师大二附中黎明 工作室(http://www.wutongju.com)。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 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 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 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 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 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 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 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 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 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 导师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 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 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 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 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 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
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 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 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 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 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
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 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 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 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 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 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 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 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 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 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 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 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 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 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 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 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 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 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 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 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 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 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 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 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 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 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 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 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 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 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 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 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 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 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 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 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 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 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 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 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