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3篇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3篇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大学体育教育经历很多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种承载着复 合型功能和价值的大体育教育系统。

1.人文精神、心理、人格培养与训练的功能。其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

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肢体技能训练,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很 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吃苦精神与竞争精 神等等,促使学生现代公民素质与意识的训练与提高。同时,通过体育理论课程 的拓展,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教育[2],其二,心理与人格的培 养功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毅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 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提高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迎接各种 挑战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三,训练思维的功能。大学体育教育课的开展, 能够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通过体育技能训练, 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规划统筹力、反应与观察力等等。

2.健身功能。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运动方 法和技能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各种科学强身健体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延年益寿 的目的。

3.休闲与娱乐功能。关于这一功能,主要随着各种竞技比赛的出现,大学 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对一般观众具有休闲与娱乐的作用,当然也成为体育爱好者的 休闲与娱乐方式之一。

4.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能够增强高校竞争力,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 会声誉,也是一所大学彰显自身办学特色的亮点之一。

二、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外等方面的原 因,整体上发展得还不是很理想,在高校发展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存 在一些不足和问题[4],具体说来如下:1.从学校层面来看,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视度不够。其一, 学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度明显不够,导致大学体育处于整个高校发展系统的中边 缘化的位置,导致各项投入明显不够。其二,大学体育指导思想与经济社会生活 存在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程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建 构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够,包括师资建设、体育教育 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均存在问题。

2.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教育课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其一,由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考试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 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体育考 试层面上,很难真正端正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和目的。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 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 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在观念上,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课程的理 解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认为体育就是单一的身体训练,对人的其他素质 训练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这样,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健康非常不理想,凸 显了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存在一些问题。

3.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育模式等还 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上,要么传统式的教师主导,要么是学 生自由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课显得无所适从。其二,体育训 练上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不够,很多体育教师强调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对学 生的体育心态和体育创造力等等方面重视不够。其三,大学体育教育课上的教育 内容,很多是重复高中的体育教育,同时注重体育技能实际操作,对体育理论的 系统讲解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化的体育科学知识;同时对 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训练力度不够,忽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反应力等的培 养。其四,大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很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知识话语系统 不生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 练不够;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大班式的上课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教育现象时有 发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兴趣不强, 导致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导致师生互动式 的体育教育方式还用得不够。其五,大学体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 上还是处于课堂教学为主的状态,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现代化的复合 式体育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其六,体育教师数量有限,培训力度不够,学历与 职称不高,综合素质整体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方面还欠佳。三、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鉴于以上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务必要主动积极, 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5],力求大学体育教育 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高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全力谱写大学体育 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从制度和观念上彻底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要真正落实这一 点,其一,我国高校必须要从政策和制度上着手,把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毕业 考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全盘考核检 查,力求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上,将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纳入四年大学 学业的考核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和支持学生的各项体育社团和活动,力求从学校 层面就形成一种重视体育发展的导向。其二,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广 大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大体育观念,彻底改变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漠然、不关注 和无兴趣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体育教育中来。

2.加大体育教育的各项投入,全力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质 量与数量,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增加必备的体育设施和 场地,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推动大学体育教育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现代 化发展。

3.转变师生的体育教育观念与理念,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单一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教育转变到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 发展,兼顾人文教育。其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教育 只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时期,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务必要树立终身 体育教育的理念。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我国目前单一的体 育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并存的大学体育教育模 式[6],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育活动 [7]。

5.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力度,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 课程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 立起集群式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的教 学内容。6.加大大学体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发展力度,科学建构大体育教育模 式,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进行整合,积极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方法,努力建构现代化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本文来自于《黑龙 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徐D 工作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现象学及其相关理论解读 1.1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理论贡献 自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在社会哲学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针对这 种状况,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打破了实证主 义的束缚,独辟蹊径,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革命性地构建了现象学 社会学理论体系。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 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 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 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 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2]。舒 茨用“社会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之类的术语来概括人们生存并进行日常活动的 具体社会环境。按照舒茨的观点,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通过 社会行动和有意义的沟通而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舒茨的现象学理论内核就 在于揭示“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正常人,即“我”“他”是如何相互理解、沟通并达 成一致的。因此,笔者将以现象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舒茨的社会现象学理论为 支撑,对我国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进行独特视阈下的探讨与研究。

1.2类型化、社会化及其教育的现象学解读 所谓类型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他们自己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 间的行为所运用的方式。类型化是现象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阿尔弗雷德舒 茨将它看作“首先是关于人际事物的常识性的经验形式”,而理解则是人们借以反 映彼此意图的方式[3]。根据现象学的理论,当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 时,该个体将会本能地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不仅如此, 该个体还会认为其他个体对自己也会进行某种意义的诠释与解读。在这种语境下,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意识中的主体间性就逐渐演变成为类型化的经验。需要注意的 是,当人们社会化时,人们就习得了类型化知识并形成应对典型情境的特定行为。

所谓社会化,就是社会在生命个体―――人类中的内化。具体来讲,指个体在社 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 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现象学里,由于类型化被看作是存 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基础,并且在此类型化中,人们的各种知识被认为是 同质的、重复的,因而为人们所共享。从类型化的逻辑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客观的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被看作是 在意识中存在的类型化知识。只有当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些共同的类型化知识之后, 才能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人们彼此的沟通与互动才成为现象学关 注的焦点和核心。

2现象学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教育功能 目前,国内学界对“体育”一词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体育是通过 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4]。正如 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所指出的那样:“体育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 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从更高的层次来看, 体育具有文化的各种特质,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以此为前提, 笔者认为,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性的教育功能;其次 是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2.1大学体育文化性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由一个生物人转变、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 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则是一个通过多种体育手段培养 大学生并使之社会化的过程。事实表明,在传承体育文化的高级阶段,作为社会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文化,对于我国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 于大学体育取向不同,它们所依附的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就存在互异。

故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的体育文化较之于技术和技能而言,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 更大。因为它不仅影响大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和 体育思想观念,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和方式, 还可以使优秀的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 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一功能概括为“美和尊严”。如果从这一维度出发,我们可 以进一步发现,大学体育文化给予大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 也有人文方面的陶冶。例如,当他们在体育比赛的开幕式上观看优美的体育艺术表演时,或者在体育大赛中听到运动健儿夺冠时奏响的国歌时,大学生的灵魂不 仅可以得到净化,而且可以得以升华。

2.2大学体育参与性的教育功能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四种: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 活动、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5]。从实施过程来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教 育功能不仅贯穿于校内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等环节,而且还延伸到课 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活动等环节;从管理角度来 看,―个完整的大学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活动的决策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组 织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环节, 都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的参与性教育功能贯穿于整个 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现象学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之间彼此沟通并进行理解的 核心,就在于情景中的互动与共享的类型化知识。实践证明,在大学体育的教育 活动中,无论是学生与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乃至学生与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 时刻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着沟通与互动。在这些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大学 生们不仅了解了体育游戏规则,同时还习得了社会秩序的约束;不仅学会了运动 技能,还培养了社会生存能力;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积淀了许多 的社会经验;不仅通过直观理解扩大了视野,还通过感性思考升华了书本知识。

他们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获取类型化知识的过程。

2.2.1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成功地扮演社会职能 中的某一角色。高校显然担负着把学生从家庭推向社会的功能。毋庸置疑,大学 中的同伴群体是学生在家庭之外的重要而又亲密的群体,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 要影响。正因为如此,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我国大学体育,理 应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设定为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发现,大学体育教育活 动中的参与行为,为这种同伴群体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大学体育教育活 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互动性,并且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与他们之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呈正相关;而这种参与性又正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 能力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 证明,大学生在被动参与体育教育活动时,其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远比积极主动 参与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小的多,其社会交往能力也比后者更为逊色。2.2.2社会秩序的内化 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具有两大目标,即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相比 较而言,秩序的内化更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的大学体育, 将运动参与作为其重要的目标之一,充分证明了体育在技能的传承与秩序的内化 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还是运动队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些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参与, 即为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或者秩序,与各种人物角色积极互动的动态过程。研究 发现,这种参与对大学生进行权威关系的处理与内化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 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会明显增强。甚至可以说,正是 通过这些参与性极强的体育活动,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较多的 社会秩序性知识。通过四年的体育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些社会秩序, 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内化,并在他们以后的各种行为中体现出来,进而成为社会上 素质良好、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这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为大学生顺利 融入社会,进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于《体育 研究与教育》杂志。《体育研究与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特征 事实证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如果将大学体育教 育过程看作是通过视觉来观摩教师的示范活动或者其他同学的练习活动,以及通 过观赏运动比赛之类的体育活动过程的“玩”,或者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 动过程的“练”,那么对于学生而言,“练”比“玩”更为重要。在“练”中,学生不仅 可以了解很多的体育游戏规则,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或参与体育比赛,而且可以 获得许多类型化的社会游戏规则,即社会经验,并且能够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与个 人角色相关的许多内容,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得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发现,对于 要通过社会化而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让他们以各种角色 参与互动过程比单纯的视觉观赏更重要、也更有情趣。因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 活动在习得多种社会秩序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经验和提高群体互动与社会交往 能力的同时,还在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中让知识视野得到拓宽、让身心综合素质得 到提高、使人生观和理想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大学体 育还具有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治疗或矫正作用。这对于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 目标的正确定位都是至关重要的。

3.1类型化社会知识的习得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现象学理论认为,个人内化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并表现社 会中各种类型化知识的过程。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文化性是大学生获得这些类型 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体育对其产生的 教育功能,也就是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其获得各种新的类型化知识。换言之, 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获得新的类型化的社 会知识,从而为其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以文化 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育活动与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整体 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 兴趣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为终身体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恒久的动力引 擎;而以文化为导向的大学体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渴求以及对奥林匹 克精神的认可与继承。而这二者的合力又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化需求,使他 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或“社会世界”无所畏惧充满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地参 与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与坚强信念。众所周知,奥林匹克精神是将身心和精神 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 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它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 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操守为基础。因此,回归逻辑的起 点,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与我们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极高 的契合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习得类型化的社 会知识,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开创自己奋斗的人生。

3.2“入世”是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社会化意味着大学生要从心理、行为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上融入社会,即“入 世”。现象学认为,与“入世”相对的行为即为“出世”,就是指为逃避社会压力、 缓解心理紧张进行放松的躲避现实社会的各种行为。从本质上来看,与成人通过 体育活动进行放松、休闲的目的不同,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互动, 实际上就是一种类型化知识的构建与获得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 程正是“出世”的前奏。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这个社会化的重要阶 段中,大学生需要获得诸多的社会知识为其进入社会做储备。基于这种情况,他 们对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并获得社会知识更加感兴趣。在这里,其体 育活动具有获取社会化知识的重要介导功能,即具有强烈的“入世”导向。课题组 进行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反,体育活动对于成人而言,其躲避日 常世界、缓解社会压力的“出世”功能则更为明显。鉴于此,从大学体育教育活动 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出发,其内容与安排,应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 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作者:赵金岭1 张淑香2 陈俊钦3 工作单位:1.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2. 赣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3.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已具备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条件,只是因为人们体育意识及体 育消费观念的滞后,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体 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及体育消费意识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促 进我国体育产业(注:本文所讲的体育产业主要指竞技体育表演业和体育服务业) 的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进 行了研究。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立足点 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体育已被赋予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体育产业已 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体育及体育消费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第一,人们体育意识的加强、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体育消费 观念的引导等已不再是一种简单自发的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后天的 教育息息相关。第二,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将从大众 化的群众体育活动逐渐向追求个性化服务与高端享受的体育消费活动过渡。我们 应该与时俱进,站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视野下,重新认识高校公共体育教 育教学与社会的关系,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的关系。高校的公共体 育教育教学不应该成为社会体育文化(包括体育产业活动)的“孤岛”。我们要树 立“大体育”的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服务社 会经济的发展;
并以此为立足点,创新高校公共体育的教育教学。

三、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媒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切入点,也是体育产业中竞技体育表演业 的相对独立项目。人们以运动项目为基础来参加体育活动。专业运动员与体育业 余爱好者的区别仅在于体育运动技能的高低有所不同。进一步,职业运动员以体 育运动为职业,成了竞技体育表演业中的“演员”,体育爱好者则是“观众”。竞技 体育表演业的发展既要有“演员”又要有“观众”,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 目的是培养热爱体育运动项目的“观众”。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演员”,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结果弄得 学生丧失体育兴趣与热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 动机有关。一切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兴趣与爱好无疑 是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根据体育认知、体育情 感、体育行为的辩证关系,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放在第一位。高水平精彩的竞 技体育赛事的欣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一场高 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例如NBA、世界杯足球赛等)已经大大超出体育本身的范 畴,是一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盛宴。NBA球员的精彩扣篮、世界杯足球赛中 一次酣畅淋漓的射门得分等无不给无数体育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根 据美学原理的有关知识可知,通过移情作用,审美的欣赏不是对一个对象的欣赏, 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学生对赛事中体育明星的欣赏可以寄托个人的情感,容 易激发对该体育项目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实际, 以精典赛事的欣赏为媒介,首先教会学生欣赏各具体比赛项目的必要知识,提高 学生赛事的欣赏水平;
然后在美的感召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体育 热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单独或与社会体育产业经纪公司合作引进一些高水平的 体育赛事――特别是一些比较普及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羽毛 球等),对学生进行体育赛事文化及体育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湘 潭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把竞技体育赛事融 合到体育教育教学中,以体育赛事欣赏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很好地 把体育产业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消 费意识的双重作用。

四、以“选项制”为基础打破行政班级授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定伴随着个性化。根据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学生的体 育运动能力与空间感知智力有关,而且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学生的体育 兴趣及体育运动天赋存在着个体差异。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采取 “批量生产”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例如, 在教授篮球运动技能时,班级中某些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可能对此兴趣不 大,但对乒乓球感兴趣,这对我们的组织教学带来挑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公共 体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具体条件, 把以前“大杂烩”式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项目为基础(例如,篮球、排球、武术、 健美操等)“碎片化”,跨院系、跨专业打破行政班级授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个性特点,选取自己相对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实行“选项制”。这样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 运动项目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湘潭大学率先打破传统“公体课”的教学 模式,实行了“选项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反响强烈,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 省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前来湘大取经,推广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管理模式, 但高职高专院校在此方面几乎未有所突破。理论与实践均证明,“选项制”符合教 育教学规律,同时能与体育产业文化实现很好的契合,可以一举多得,是高校公 共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五、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体育社团一般都是由爱好共同项目的学生自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打 破了班级甚至年级界限。在社团的组织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非常强。但在传统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很难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一方面,社 团的学生渴望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以提高运动技能,但老师只能在课余进行指导, 无疑增加负担;
另一方面,正常课堂内的教学,老师又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 的兴趣组织教学,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推行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选项制”, 就能自然地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对接。“选项制”模式下,选取了 某些项目的学生,自然可以自愿参加与相应项目有关的体育社团。社团内一群“志 同道合”的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运动技能,强化对该体育项目 的兴趣。简而言之,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基础,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 学的组织形式,能使体育课堂的时空范围得到扩展,充分自由地发挥教师教学的 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灵活性,更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六、以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的评价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简单僵化。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只注重 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
没能很好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 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综合发展的需要。

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植入竞技体育职业化的体育产 业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职业运动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在“选项制”的基础上,把选 取同一项目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校园内部模拟俱乐部。对于某些项目(如篮球、 足球等)的评价,可以随机在模拟俱乐部抽取队员组队,采取俱乐部对抗赛形式 进行整体评价,同时还可把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 也可以评为“最具价值球员”。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这种评价肯定更具科学性与 趣味性,而且可以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很多具 体的评价方法,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总之,采取内部模拟俱乐部形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能巧妙地把体育产业中职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融合起 来,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七、结语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存在广泛联系,我们不能孤芳 自赏,应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 任。本文所提的几个环节的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围绕体育运动项目 做文章,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在学校局部范围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在社会全局范 围内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产业文化的融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作者:蔡新 工作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