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培养适应文化产业 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 关重要。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 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 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而提出,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 颈。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 完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下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 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学、艺术学或文学学位,专业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实 践教学环节大体类似,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化产业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社交、组织沟通、 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及 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 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 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执行力度。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发展政策的确立,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 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 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教学的转变。西方 实践教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职业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 学,其产学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 体系”模式等[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 阶段。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而 实践性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 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到位、 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 问题。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文化产 业专业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较好的平台及较多的机遇, 从而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要创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模 式,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有效接轨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凸显创意、 策划两大专业特色,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 会贯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要转变,数字化技能的 内涵日益厚重,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新的教育环境与产业发展现 状都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 学体系,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二、优化课程实践设计 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增设具有实践与实务环节的课程,建立 完善的实施方案,切实保障实践课程高效开展。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 课实践环节占10个学分,320课时,占总学分的7.14%。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管 理专业必修课内实践环节5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296课时,实践环节为37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4.6%。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占6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9%;
必修课内实践环节112课时,选修课内实践环节196 课时,实践环节为2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7%。相比其他院校,我校课程实践 环节教学课时比重有待提升,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 点,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训与专业素养教育。优化教学思想,丰富实践教 学内容,活化实践教学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 而且获取方式日益多样化与便捷化。教师要把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知识内 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实践技能 的提升,走出传统的单向输出式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注重 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与创造性,实现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是教的主 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与体验成为师生的内在需求,教师运用经典案例教 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翻转课堂、学生授课等方式引导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课 堂,学生积极发挥实践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师生实现角色认同,进而取得良 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信息平台上共 享视频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探究,课后完成作业的新型教 学模式。信息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使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数字一族”的大学生所接受。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教师已不再 是教学资源的独享者。翻转课堂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由知识接受 者转变为知识提供者,掌握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这种以学生 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案 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解读专业理论,学生积极参 与模拟案例现场,通过共同讨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丰富理论内涵,进而提升 学生的实务技能,即“理论讲授―案例引入―模拟实践―经验总结―能力提升” 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将实践元素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思考 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搜集整理当地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
小组教学法。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协调分配学习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小组 成员进行自主课堂研讨,教师辅以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师生共 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授课。教师选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授课任务。通过 查阅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课堂讲授、提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 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教学、学生授课等实践教学 形式有助于教学相长,既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提升教学品质。不 过,课程实践毕竟有限且缺乏独立性,与文化市场所需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课 外实践与实习实训活动必不可少。
三、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 利用专业优势,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与营销活动, 如明信片、书签、文具、文化衫、手机饰品等,丰富第二课堂,实现专业教学与 校园文化建设的双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积 极参与当地非遗资源调查活动和文化建设;
在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邀请 知名经纪公司负责人为学生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经纪公司。组织学生参与 社团活动,如春蕾、红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创客联盟、追梦话剧社等。组织学 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学术、科技竞赛和文体活动,如全国“挑战杯”课外 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周和社会实践周致力 于培养创新思维、学术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主要形式为参 加学科竞赛、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阅读欣赏 名著,申请并主持科研项目等。组织参观博物馆,与博物馆管理人员交流讨论, 了解博物馆的管理特点与运营现状,理解博物馆深层次的文化内蕴与时代价值。
在博物馆管理与开发授课过程中,结合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等博物馆的 管理与运营,探讨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的对策。文博会期间,组织学生 参观会展场馆,了解布展流程,掌握现场区域分布特点、管理模式及会议安排,感知会展业对交通、住宿、餐饮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会展策划与实务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在文化产业实验室策划主题会展,通过人员分工、策划文案、创意设计、 布展、制定阶段性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 理能力,实现对会展策划、布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效把握。另外,基于SNS 网络社交平台搭建课外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创建“内容+平台”的 手机APP,邀请名家或优秀学生开展微讲座。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微信公众号“文 化产业管理学研”,培养学生以创新创意的专业眼光审视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走向。
四、完善专业考察体系 专业考察是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到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习。国外高校极为 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澳大利亚,校内实践教 学基础设施多由政府投资兴建,教学设备多由企业赠送,或是与企业合作、租借, 其数量多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形式,除盈利外,模 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2]。我校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于2014年10月正式 运行,可容纳近百个创业团队,是集教育、科研、孵化、经营、办公和服务于一 体的多功能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基地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办公桌 椅柜,铺设网络和电话线;
免费为每个创业项目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两名, 帮助大学生解决项目运行问题;
指导或协助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年检及银行开户 手续;
提供政策、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
举办高校大学生创客交流、大学生创业 企业校园交流展示会、项目路演、励志大讲堂、众创空间开放日等系列活动。目 前,创业实训基地有科技与文创相结合的三晋文创、全国首家业余文体赛事活动 直播平台的8号看台等创业公司。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提供实习岗位,也能提 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但总体上,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与实践教学不配套, 缺乏校际深度合作,资源无法共享。有实践环节的专业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 与管理,需要空间进行现场模拟;
影视产业经营与管理需要体验整个影视产业运 作过程;
文化产业规划需要成立规划小组,模拟委托方与规划小组的合作;
博物 馆管理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特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也要在 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或请专家、传承人现场讲解。增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 设经费,规范基地制度化管理。多元化、多渠道筹措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成立实 践教学基地建设专项基金会,全方位支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人才 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实践基地建设各项标准、实践基地的发展定位、校企合作的 条件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均需明确的制度化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校企 合作,探索校企双赢联动合作机制。按照产学研的格局,通过多方协调,征得文 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考察学习或专业见习等搭建富有实效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目前,文化传播学院与山西日报集团、上海故事会传 媒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但合作企业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社区志愿服务和海外实习机会需进一步增加。例如,依据博物馆管理与开发、特 色小镇管理与开发等课程的需要,应加强与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馆等单位以及 汾河艺术小镇、青龙古镇等特色小镇的合作。开办校园文化企业,在校内企业设 立实践教学基地,师生组成团体,模拟真实的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除盈利外)。
例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模拟成立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室,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手工艺 教学能力,成为有创意点子、有经营头脑、有手上功夫的师生团体。通过专业考 察,学生有更多与企业互动的机会,熟知文化市场、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了解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营销过程,进而提升创意设计与市场营销能力。
五、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安排实践 教学内容,不断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大一组织社会调查,熟知文化市场和文化 产业体系的发展,写作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大二、大三侧重专业技能实习,掌握 专业技能,提升工作与写作能力,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翻转课堂等 实践环节,开发校园文化产品、策划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建专业资讯公众号等 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学习和专业岗位见习,学术论文规范化 训练。大四注重有实效的毕业实习和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建构“三 个层次、一个延伸、一个拓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 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三个实验层次,延伸到社会实践,拓展到科研创新的实验教 学体系。在开放型选修课程组群中增加素质性、研究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 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兴趣自主选修课程。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指导学 生利用假期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调查,自选主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 社会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观察 社会、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太原城市文化消费状况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筛选调查对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数据,建立数据 库;
运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数据获取所需信息,并针对现存 问题提出建议。文化资源概论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 调查,研究分析太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市场调研能力和问题分析 能力。开设策划与写作、公文写作与处理、写作实践与鉴赏等课程,举办丰富的 读写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广泛阅读,勤于练笔,提升观察能力、写 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开设文化产业文献检索、学术研究实践系列讲座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关注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术论文写作规 范,掌握检索、查阅文献的方法,具备文献综述和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设 计)作好准备。利用创业学院的资源优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是山西 财经大学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通过弘扬艰苦奋斗、 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开放、创新、聚合的工作思维,探索 富有财经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采用“2+1+1”模式,两年面向全体在校 大学生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选拔部分具有强烈创新意 识和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先锋班,针对拥有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 团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经过系统化创业专业教育,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创业项 目的孵化和运营。课程设置上,有大一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和大二的创新创业 选修课程,如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管理学、创业精神与实践、晋商文化与管 理、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设计与模拟经营等;
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大赛、模拟 实践报告(项目计划书)、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孵化)等方式,推动学生在创业 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
面向创业先锋班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训和实战课,推动创 业项目孵化和运营。
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与 就业市场需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优化师 资结构,提升师资团队能力。加强新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鼓 励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到企事业单位参 观、学习、调研、挂职锻炼,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使其在理论 和实践结合层面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聘请文化产业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学者或资深人士担任课外实践导师及公开答辩专家,配合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 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效果;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兼职实 践导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完善导师制管理。首先,导师应不断提高 素质,提升专业与职业规划能力,丰富心理学知识,注重人文精神的积累。其次, 导师应根据大学生阶段性特征进行引导,大一学生侧重于追求自我想法和社会期 望的结合,试图在新环境中寻求亲密关系,导师应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每 位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老生传帮带新生,教会学生 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大二学生侧重于提升适应环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形成 自我认同,导师应重视其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年论文 选题;
大三学生专注于未来人生走向,导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帮助学 生完成规划,实现成长;
大四学生致力于养成自律习惯,导师应重视其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安排好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并尽可能 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渠道或考研信息。再次,学生应主动与导师多沟通,根据 个人兴趣爱好、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专业选修课;
积极参与导师 的相关课题研究,获取专业学习的方法,客观评估自我专业潜力,选择专业发展 方向;
积极并有选择地参加学术讲座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文献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最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 计划,发挥师生在创新方面的合作效应;
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以致 用,以用促学。开展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与 学科交叉,有研究项目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 组建师生研发团队,让学生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作 论文,设计作品,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实践技能。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 学过程性考核标准单一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将无法正向激励教师开展多样 化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国外许 多高校,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成绩是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无形中督促学生课 前认真准备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课上认真听课,参与理论讨论与实务操作,课 后认真总结。目前,我校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有待多样化,考核体系有待完善。以 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考核评价体系显然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不符。以期末考试 为主的考核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根据实践课程的 特性,应将研究报告、学业论文、课堂互动参与等考核方式纳入考核体系,制定 新的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单一的闭卷考试多为理论知识的 测试,缺失实务操作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 作能力,与提升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目标相背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丰富专业课程实践性内容,增加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等方面 的活动内容,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 划、分阶段安排学生参与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实务操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 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熟悉地方 文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助力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 化创意品牌。
总之,优化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要追求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的实践教 学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活动,而且要通过创意创新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形态,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 涯中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