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国税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分析导论】信息技术导论

信息技术下国税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分析导论

信息技术下国税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分析导论 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下国税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分析导论,希望你们喜欢。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大幅改革、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利 益格局重新划分等诸多问题,是思想观念剧烈变化和各类社会矛盾和分歧凸显的 重要历史时期。而在制度发生重大变迁的时期,贪污腐败现象在数量上可能会呈 现出一个多发的态势,在形式上表现出多样性,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大量滋生蔓 延。这种现象不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过,在发展中国家也很普遍,其本质 是社会各项体制转轨时,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无法及时应对出现的新变化, 难以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制衡作用,出现“失范”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享乐 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对我党员干部的侵蚀日益严重,纪检监察工作也有许多 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国税系统也不例外。

中纪委二次全会强调,要深入理解反腐倡廉建设内在规律,深化内控 机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漏洞。各级党政机关 和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探索。在不断的理论研讨和实践 的探索中,把内部控制理论引入到实际工作中来,开展内控机制建设,为反腐倡 廉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国税部门中,就是要依法治税,加强执法的内控机制 和对外执法体制的执行力度。建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税收执法部门依 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保障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稳定持续 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国家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是随着 1994 年“金税工程”的开启,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路,尤其是从本世 纪初开始,税务信息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业务领域,而且在公文流转、办 公自动化、资产管理、人事考核、培训考试等领域也都广泛应用。在这个前提下, 对信息化条件下国税系统内部控制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如何从起源上提前防止 和治理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人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硕 士研究生,同时作为一个参与本单位多年税收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技术人员,信息化条件下的国税系统内控系统建设问题成为一个理想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同时也 是将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新方法。

1.1.2选题意义 国税系统直接面对纳税人,如何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杜绝腐败,从 根本上保证纳税人的权益,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内部控制机制已经成为 反腐倡廉大形势下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推动国税部门高效、稳定运作的有效保 障。

虽然众多学者已经出版了大量论着研究目前阶段我国腐败的成因及 研究现行反腐倡廉机制存在的问题,但是很少涉及实际工作中更加切实可行的防 止系统腐败的方法创新以及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等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 设的内容。我国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成果或囿于会计、审计学 科,或偏重于政治性的论述,研究内容相对零散。因此,我国目前政府部门纷纷 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形势(特别是国税系统)和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存在一定差 距。从实际工作上说,随着金税工程的推广,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国税系统得到广 泛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实现了省局数据集中和共享。

信息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使用现有的技术和系统,改变传统行政管 理模式中事后反映和事后监督方式,实现有效管理、实时监控的功能,把内控机 制信息化建设作为防控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重要举措,使权力运行在可控制的 范围内,也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条件下, 对国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的关于内部控制机制方面的中外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 内控机制的研究起始和兴起的阶段均有不同的特点。历史上我国古代的御史制度 以及早期西方的议会制度,均属于内控机制的早期原始状态。而现代内控机制理 论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管 理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社会各界对 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相应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其间,内部控制的内涵也 不断的得到丰富。尤其是在近年来,内控机制已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受到越来越 多的重视。现将有关内部控制的主要文献综述如下。

1.2.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法约尔和着名的“科学管理学家”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与组织管 理理论,企业管理通过该理论的实际应用,逐渐降低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对企业的 影响。①蒙可马利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他指出内部牵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 支配贩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

(一)对于“内部控制机制”概念及定义的探讨,1934年,美国颁布了《证 券交易法》,在该法案中首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理念。②1936年,在美国 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查》中,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 保护企业的财产。③ (二)对于“内部控制机制”理论及具体方法架构的研究。Mautz(1966)总 结了利用专业判断去评价、判断内部控制以减少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④Kenneth A.Smith(1972)分析了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与审计样本量两者相互的联系和区别。

⑤Cushing(1974)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去评析内部控制系统的优缺点。⑥Loebbecke 和Zuber(1980)针对有效地评价内部控制的问题,建议审计等相关员工将交易和资 产进行分类管理。⑦1992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 员会(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以下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 部控制-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报告”)。⑧ (三)对“内部控制机制”作用进行的分析。

Ashbaugh-Skaife(2008)提出内部控制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起到提高的 作用,而在内部控制程度不高的企业,会计信息的可能存在问题。⑨Wills(2000) 认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是良好的公司治理措施,因为管理层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报 告和其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讨论公司政策和战略。⑩Beneish等(2009)认为内部 控制信息的披露提高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而投资者的信心对企业的融资成本 有至关重要旳作用,因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MitchDeacon(2008)认为萨班斯法案将会使小企业在不久后受到各项规定的冲击, 但问题是他们将会受到怎样的冲击。SEC进行了一项针对小规模上市公司或公开 上市发行少于7500万美元的公司的合规成本研究,该项研究结果说明应针对小企 业另设内部控制准则。① 不过对于内部控制机制效果,也有不同的见解,Raghunandan(1994) 考察了财富100强公司前一年的报告,发现大部分企业绝大部分报告没有对内控 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解析。②Mc Vay(2005)通过分析披露至少一个重大漏洞以上的200余家公司,分析报告表明,控制实质性缺陷通常与本企业会计制度控制和公 司规模等无关。③MitchDeacon(2008)认为萨班斯法案将会使小企业在不久后受到 各项规定的冲击,该项研究结果说明应针对小企业另设内部控制准则。④ 1.2.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萌芽在周朝就已经出现,《周礼》作为历史上最 早描述官职制度的着作,充分表明周王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尤其注重政府内部的 控制组织的设置工作,并对全国的贡赋收入、日常支出及其记载和统计进行了严 格地监控,由此而产生了最早以政府机构为核心的内部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和重视国外的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众多学者、机 构在借鉴国外先进内部控制理论和经验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形成了更加符合我们国情的内部控制理论。

以往的内部控制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的功能和作用。王光远(2006)认为政府内部审计是一种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综合审计,中国政府内部审计机制存在五大问题,建议顺应 政府再造潮流,引进内部审计新理念,新技术,使之法定化,规范化,以增强政 府履行受托责任的能力。①付林(2004)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达到下列四点:
1、控制范围应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方面,不留下监控盲区;2、权责划分 具体清晰,能在企业实际运行中成为管理层的行为准则;3、控制程序严谨,应受 到特别重视,形成长效、稳定的机制;4,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发挥相应作用。② (二)内部控制评审的主体范围。陈海清(2002)认为注册会计师、内部 审计人员是内部控制评审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所进行的评审相对于 注册会计师执行的评审更具优势,应将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主 体。③何芹(2005)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按照评价主体不同分为外部和内部两部 分。④ (三)内部控制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行完善的讨论。张龙平,陈作习 (2009)回顾了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变迁的历程及特点,并且提出我国设计内部 控制审计准则时,需要重点关注解决好的几大问题。⑤谢盛纹(2007)认为执行内 部控制审计应该重视风险评估的作用,提出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可以使用自上而下 的方法。⑥王戍(2006)认为政府部门大力开展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成为已经成为世 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发展大致有六大发展趋势。⑦陈关亭、杨芳(2003)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