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现状 剖析企业外贸人才培养现状研究论文

剖析企业外贸人才培养现状研究论文

剖析企业外贸人才培养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人才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文 章分析了现阶段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外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外贸人才;
需求状况;
人才培养;
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万亿美元, 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然而,与大幅增 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严重,外贸人才的数量 和质量都和这种需求相关甚远。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

一、经济全球化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一)数量需求 据《中国人才蓝皮本2010》预计,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而教 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在在13万左右,即使 这13万元人全部从事外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专家表示,未来三年,我国 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 口2/3以上;
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
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
服务 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
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二)质量需求 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达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 次高峰。当时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势头迅猛,进出口贸易以年初15.6倍的 速度增长,使得数量有限的外贸人才格外紧缺,外贸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

时至今日,我国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但是,和20世纪80-90年代不 同的是,今天对外贸人才的渴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多的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 高要求上。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 态,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外语好、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新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对外贸人才的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肯干、立足于企业、与企业共进退是任何一名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 素质。外贸行业的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上述品质更为企业所看重。外贸流 通领域的竞争性强,所具有的核心资产如人才、客户资源都不容易控制。现在的 外贸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些外国客户信任业务员本人胜过信任企业。

如果一名业务员离职,会带走大批客户资源,甚至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使企 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很多的高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较高,企业提供的报酬 和工作环境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巨大的落差使得毕业生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员 工频繁跳槽已成为不少外贸企业头疼之事。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 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就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首要位置。

2、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动手能力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外贸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竞 争的加剧,企业想方设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 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因此,外贸 企业在招聘时希望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外贸 人员。一方面能更快地适应强度的工作,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 效益;
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降低企业自的培训成本。

3、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006年美国国际进出口协 会副总裁盖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中美两国贸易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 相互间的理解和交流。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各个方面,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英 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才最基本的能力,在技术引进、对外劳务承包、 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国际旅游等方面,没有出色的英语能力是无法 胜任工作的。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不断增加,精通俄语、西班 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此外, 国际贸易人才还必须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熟悉 外国的相关法律,尊重外国的宗教信仰,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做到在任何 文化环境中都能够游刃有余。

4、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外贸从业人员站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前列,他们面对的竞争者是世界级的,从观念到行为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新事物、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 寻找新方法、创建新理论,以独创的思维谋略和经营理念取得先发优势。在经济 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更 新观念、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5、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扎实全面的外贸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主要方面。它是 外贸人才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展现其发展潜力和后劲。外贸专业知识可分为外 贸理论、政策和实务三部分。外贸人才首先应掌握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能运 用所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其次应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的认 识,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态势和规则有个大概了解,能帮助企业把握国家的相关政 策及法规并能应对处理买卖双方间的简单的贸易纠纷;
再次应熟掌握国际贸易实 务知识,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 具体操作流程,具有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经济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科技信息化时代,从国际贸易的构成到国 际贸易的手段和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革。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目前已经实现了 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贸易,这一切均使得作为新型贸易手段的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要 求。同时也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计算机能力及敏锐的信息发 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创建一 条畅通的信息流,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回应市 场,善于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及时抓住商机,不断增强竞争力。

7、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 随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 加剧,国内许多外贸企业和产品屡遭反倾销而征税、对国外客户资信调查不够造 成损失、合同条款有纰漏而出现争议等问题越来越多,企业的进出口权、进出口 配额等贸易问题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贸易法规和惯例来解决。这就要求外贸专业人 才熟悉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条约、精通WTO规则。缺乏这些知识, 就无法在国际贸易中争取自己的权利,捍卫自身的经济利益。二、问题分析 虽然社会对外贸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以培养外贸人才为主的 国际贸易专业却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就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 易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需求旺和就业 率低,入学的热门和就业的冷门这一对鲜明的矛盾。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他们更 多期望的是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的本 科毕业生应用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低、对单位的贡献不明显,难以满足外贸企 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在于对本科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一)忽视对实践及对手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 容。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认为强调理论教学是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 一个重要区别,因此,在国际贸易的本科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工具和场地,学生缺少体验进 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 法,在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

各高校虽然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对外贸单位作为 实习基地,缺少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过于 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缺失,使得学生实践能 力和操作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就业的机会。

(二)缺乏对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是外贸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条 件下,沿海地区加大同中东和非洲等地贸易往来,对小语种外贸人才需求逐渐升 温。但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过多的强调外语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对学生进行 充分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训练,更缺乏对小语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专业基 础和外语能力“双优”的教师短缺,配套措施不够健全,很难营造讲外语和用外语 的氛围。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 遍较弱,难以在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与外国客户进行畅通地交流。

(三)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角,教师的业务 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高低。但从当前高校实 际情况来看,讲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 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不熟悉本行业的实践操作。不少外贸公司出于种种考 虑,即便形式上接受教师到公司挂职,也拒绝让教师一起处理实际公司业务。这 样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 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只是纸上谈兵,致 使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不够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 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差,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仓 库理论”依然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 充“仓库”,把记忆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 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分析问题的引导和训练。

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 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吸收,更谈不上创新。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 新的科技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制约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技 术贸易、服务贸易、跨国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国 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电子商务、经济学原理、 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学科。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没有能够根据 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缺少高质量的国际贸易类的 专业教材,对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缺乏针对 主流用人单位和针对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国贸专业的 本科生在就业时面临两难困境: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如研究生,在操作技能方面不 如高职生和专科生,从而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要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培养高 质量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