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滇西北地区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 一、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概况 进入21世纪之前,从总体情况看,滇西北地区属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十 分低下的地区。以1999年为例,滇西北地区人口占全省的17.44%,但GDP只占全 省的6.7%,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占全省的4.2%和6.6%[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滇西北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和 生态旅游开发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以丽江为例,根 据丽江市官方统计数字,2013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79.58万人次,比 去年同期增长30.05%,旅游业总收入278.6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2.17% [3]。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滇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为主要的 特征。这也使得其成为21世纪全球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战略中一个十分重 要的地区。主要体现在:1.少数民族众多滇西北地区,主要有藏、纳西、白、彝、 傈僳、普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为了 适应滇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 成为一个世界罕见的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 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聚集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难 以计数的历史文化古迹。2.民族文化独特滇西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上长期处于 中国内地文化的边缘地带。由于地处边远,使得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许多古 老、独特的文化和多种社会形态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存活至今。为这一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3.多元文化交融滇西北地区,处于 与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国内地文化交往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金沙 江、澜沧江、怒江这三大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河谷将滇西北地区与周边的各大文化 区域连接起来,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十分频繁。造成了这一 地区众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民 族文化多样性最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丰厚的地区之一。

(三)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类型滇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得民族文化旅游得到了蓬勃的发 展,举例如下。1.以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为代表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滇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丽水金沙”将少数民 族文化艺术升华到了观众的灵魂深处;而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成为丽江的又 一张旅游名片。此外,“丽江千古情”“彩云飞歌”“纳西古乐”“花楼恋歌”“白沙细乐” 等文化演艺项目,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纳西族、彝族、 傈僳族、白族、藏族、普米族、摩梭人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2.以新华村为代 表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村滇西北地区民族手工艺众多,形成了很多的旅游纪念品 手工艺村。在大理周城、剑川狮河、鹤庆新华村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发源地,逐 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旅游手工艺村落。随着滇西北地区旅游手工艺纪念产品市场发 展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为滇西北地区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也促进了民 族民间传统工艺本身的保护、传承和发展。3.以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代表的文化影 视拍摄基地滇西北地区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因而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 的拍摄基地。《一米阳光》《木府风云》《龙门镖局》《天龙八部》等多部影视 作品反映出了该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纯真古朴的生活,也使滇西北地区成了众 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该区域内还建有天龙八部影视城,影视城背靠郁郁葱葱 的苍山,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是集娱乐、体验、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景区。[4] 4.以螺旋藻为代表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基地滇西北地区土特产品种多,有拉市海雪 桃、华坪芒果、美泉冷水三文鱼、玛咖(MACA)、永胜涛源耐寒水稻、程海螺旋 藻等农、林、渔等品类繁多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基地。特别是程海作为世界上仅有 的三处生长该藻类的水域之一,自1985年云南大学“高山湖泊生态调查”课题组首 先发现程海所产的螺旋藻,1988年在程海湖畔利用湖水进行人工养殖螺旋藻成功 后,程海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蓝色聚宝盆”。5.以藏民家访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 体验滇西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明显,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那里不 仅有泸沽湖摩梭家庭的“木楞房”,也有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独 克宗古城藏式建筑和白族独具特色的“风花雪月”装饰。因此,滇西北地区建立起 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体验藏民家访、在泸沽湖地区感悟摩梭风情、在丽江东巴谷品 味民族情怀、在大理白族体验三道茶的休闲方式等一系列体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 化风情的旅游项目。6.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观光产品滇西北地区,自然 风光秀美,少数民族民风淳朴,当地生活节奏较慢。融合了现代气息的丽江古城、 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等非常适合旅游者休闲、度假、观光,这也使得 滇西北地区的游客数量日益增多。如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 遗产,古城风貌和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备受休闲度假游客的青睐。7.以茶马古 道和南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探寻之旅滇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有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也有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宗教文化底蕴,还有丰富 多彩的南诏古国风采。滇藏茶马古道记载着悠久的历史。而南诏始祖细奴逻受老 君点化后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当 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8.以三朵节为代表的民族性民俗节日庆典滇西北地 区,少数民族众多,因而有了一系列的民俗节日庆典,比如纳西族的春节、清明 节、中秋节、火把节、东巴会、棒棒会、三朵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拜 本主会、密枝节等;白族的春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 会等;藏族的驱鬼节、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等;普米族的大过年、大十 五节、供岩洞、转山会等;傈僳族的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 澡塘会、拉歌节等。9.以本土音乐论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活动滇西北地区,绝大 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擅长歌舞,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演 艺项目。比如花楼恋歌、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 的的地方性文化活动,具有亚洲青年艺术现场(COART)、雪山音乐节、丽江本 土音乐论坛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使广大旅游者感受到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能 歌善舞,也可以增加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艺术性、文化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这一地区 的重要产业或支柱性产业。以丽江为例,自2004年起(2003年因非典影响未计入), 丽江旅游业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高速的增长(表1)。至2013年,丽江市全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2079.58万人次,接近2004年的5.8倍。但正是因为这样的 快速发展,也使得在民族文化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突出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尚处于一个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 突出的发展阶段。滇西北地区的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都是单一作业,即便是 天龙八部影视城这样大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并不是规模庞大、经济效益突出, 与其他地区同类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相比差距甚远。比如横店影视城影视拍摄 基地与主题公园景区经营同步发展,相辅相成,效益显著。

(二)层次较低,社会影响力欠缺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层次较低、社会影响力欠缺 的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大多数海内外旅游者都比较热衷于中低端的旅游产品。比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奖励旅游 等。但是,体验性、探险性、参与性等突出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并未形成规模。

(三)协调较差,联动效应不显著 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协调不够、联动效应不显著的发展阶段。

2010年9月14日,大香格里拉旅游论坛召开,会上迪庆、甘孜、昌都、玉树签署 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四地之间开展无障碍旅游,消除区域间的政策障碍、市场障 碍、交通障碍和服务障碍。共同制定旅游营销策略,策划和包装旅游宣传品、旅 游线路,构建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并在广泛区域统一推广香格里拉品牌等措施。

但合作机制的全面推进还有待时日[5]。

(四)规划欠缺,区域差异大,宏观指导力度小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规划欠缺、宏观指导力度小 的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滇西北地区四地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程度不一。丽江、 大理略好,迪庆其次,怒江较为欠缺。特别是四地州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整体性、 一致性不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不力。

(五)类型繁多,民族特色不够突出 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类型丰富,但民族特色不够突出。如彩云飞歌 的民族服饰体现得不够充分,黎明景区傈僳族文艺展演中心的水泥地板砖在一定 程度上缺乏傈僳族的建筑特色,丽江、大理、独克宗古城的旅游纪念商品存在一 定程度上的雷同,使得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展示得不够清楚。

三、构建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开发模式 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生态经济是经济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有其具体的 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在于把资源、环境和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 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产生高 附加值,获得高回报率,保持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诠释“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 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最新诠释是:以有特 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2.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维持旅游资 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给旅游地生态环 境的保护提供资金;第四,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 民的生态保护意识。3.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 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 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生态旅游可以让 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 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开发的建议 1.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发展生态旅游、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是滇西北 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现在,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生 态旅游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旅游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但关键在 于:生态旅游地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和管理[6]。如丽江 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打造丽江“文化硅谷”,使丽江成为文化产品的研发地、文化 商品的集散地、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文化艺术的展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做 到传统元素现代表达,民族元素世界表达,推动丽江文化的发展繁荣。滇西北其 他地区也可以借鉴丽江打造“文化硅谷”的生态经济模式,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 业的完美结合,让旅游活动更加充满文化气息,让文化企业在旅游活动中振翅高 飞。在滇西北地区可以重点突出丽江玉石文化产业、鹤庆银器制作手工艺基地、 香格里拉藏刀文化基地、程海螺旋藻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怒江生态旅游美食节庆 等。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础之上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既可以 发展地方经济,又可以体现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良性生态经济循 环。2.合理规划:区域合作模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滇西北地 区的区域旅游合作,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 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澳大利亚多年前即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

为发挥云南省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促进跨区域特色旅游发展,云南省旅游发 展委员会组织省内专家编制了《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 对如何建设滇西北地区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提出了方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编制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2007~2020)》也于2008年完成。与此同时,在川滇藏联合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 态旅游区”进程中,在景区开发、旅游品牌、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人 才培养等方面滇西北旅游区也占有先机优势。3.规范管理:发挥政府职能生态旅游 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 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受 到很多的限制。政府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 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 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 机制不完善。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 面不完善。因此,在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态开发中,应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 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如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 控制、监测游客活动对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 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手段以达到建设生态旅游的目的。4.培养人 才:建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滇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 管理专业人才却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旅游 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之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尤其要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同时还要提高滇西北地区旅游开发的科技水平, 以足够的科技投入确保滇西北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达到先进水平。滇西 北各地州旅游局应该要促进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民族文化企业等与区内外的大 专院校进一步合作,进一步发挥大专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5.坚持 创新:实施创新战略滇西北地区应该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其 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实施生态建设与旅 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交通、通讯、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 旅游,引导“体验消费”,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 调发展,逐步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滇西 北地区应结合区内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差别、有特色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事业。坚持实施创新战略,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力度与深度。还要坚持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共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共赢局面。6.打造品牌: 精品旅游胜地滇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是云 南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地区,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丽江荟萃三项世界遗产;
大理曾经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古道”承载着弥 足珍贵的“古道文化”。滇西北地区,应该要充分发挥区内所拥有的“香格里拉”、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品牌优势,按照国际的先进水平要求,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水平,使滇西北旅游区成为云南率先打出的 一张世界级旅游品牌。在丽江、大理、迪庆、怒江4个地州中应该要有侧重、有 先后,逐步打造整个滇西北地区的精品旅游胜地,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开拓国 内外的旅游市场。

四、结语 民族文化既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对象,同时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环境。民 族文化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7]。滇西北 地区依托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旅游产业,同时也带动了西南偏远山 区的脱贫致富。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环境问题、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资源 的循环利用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通过资源利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持续性、 在效率上的高效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认清了 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 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理论,对于滇西北地区民族 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产业培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更是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 策和制度;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提升科技水平等生态经济发展 模式为原则,通过对旅游资源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性、效率上的高效性, 坚持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更加可持续地、 科学地发展下去。

作者:丁林 杜莉莉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