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职业教育现状 旅游类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旅游类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旅游类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内容摘要】如何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 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是目前我国集团化办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我国目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以旅游类职教集团为切入点对此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职业训练;职教集团;旅游类教育 职业教育集团是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等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为实现合作发 展、优势互补、共享资源而共同构建的教育性团体,是近年来我国提升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推进职业教 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建立健全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有利 于全方位融合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深化校企职业教育协作, 共同培养具有高级能、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体 化。

一、我国职教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历程。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理念提出及付诸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深化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 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35号)》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 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中央企 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这为新一轮职教集团组建和运作 提供了政策支持。故职教集团的发展进入有组织、有序列的快速建设期,以高等 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模式也逐渐呈现。2015年我国已挂牌成立职 教集团1,048个,约成员单位4.6万个,有8,330所职业院校及2.35万家企业 参与到各职教集团中。

(二)存在的问题。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 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形成了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横向资源互补、纵 向人才培养的联结。目前,我国大多旅游类职教集团机构性质大多为社会组织或 协会,且是在参与方自愿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结构松散,参与方原隶属关系不变,产权性质不变。因此在集团运行与管理的过程中日益凸现各成员单位间无“利 益共同点”和“相互协调的失衡”;集团中的资源优势无法整合,未形成集团在行业 内的竞争优势;未实现产教结合,促进产业和教育的互动等固有本质问题。

二、促进旅游类职教集团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的体制与健全的机制是集团良性发展的基础。

1.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管理机构。旅游类职教集团应实行 理事会议事制度,由教育部门、旅游行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事业单位 及旅游院校成员共同组建集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 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秘书处负责日常运行及协调。集团管理层 及执行层以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和集团各龙头单位的负责人为主,集团整体 运行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制定规范、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为保障内部的正常化及规范化运转, 旅游类职教集团应建立集团内部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对各分项工作作出具 体要求,对于集团内部单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作出要求,对集团组织管理系统 内的工作实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制定集团内局部性或阶段性的系列化规定。

(二)先进、科学的运作架构是集团高效运转的原动力。

1.成员单位的吸纳充分体现综合性。旅游类职教集团建设在横向企业成 员单位构建及吸纳上要充分体现大旅游的综合性,企业成员单位不应仅局限于酒 店、旅行社,还应涵盖大旅游涉及的行业范畴,如景区、规划企业、会展企业、 交通企业、园林企业等。在纵向教育机构构成上应充分涵盖职业教育各层次,将 高职教育、中职教育、职业培训,甚至本科或硕士学历教育纳入集团,使旅游类 职教集团成为真正横纵相通的立交桥枢纽站。

2.运行管理充分体现行业性。旅游类职教集团主要培养的是旅游行业所 需的初、中、高级人才。因此,为保障集团化办学培养的人才能为行业所需、为 行业所用,应建立相应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集团的教育、教学、课程、人才 培养体系进行指导论证,保障集团运营与市场及行业充分接轨。

(三)灵活、创新的管理模式是保障旅游类集团职业教育成果的核心。

1.以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旅游类职教集团的发展。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抱团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是组建职教集团的关键目标,也是职教集团吸引各校企 参与的主要动力及利益纽带。因此,职教集团龙头学校要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 实现不同行政部门及区域、学校及企业的无界化,在整合中以强带弱、创新创优, 实现集团发展的专业化与特色化。(1)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将集团成员校企已形 成的旅游类专业教学、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资源共享开放,实现成员校企、校 校间的旅游类骨干师资及专家的相互聘请,实现“软件”资源共享,扩大集团教学 服务辐射功能。如: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共享;建立集团专家库共享、教师专业巡讲;
精品资源课程共建共享;衔接教材、案例集编写等。(2)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集团 成员校企在明确双方责任、义务、权利及利益的前提下,采用合股投资、企业冠 名、设备赠送、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等形式,积极引进企业资金及先进生产设备、 产品等用于实训和生产,建成“校中店”或“店中校”,实现学校实训工作情境真实 化功能,提升实训基地的企业氛围、专业水平及经济效益。(3)搭建完善职业能 力发展系统。包括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为集团内部提供校校、校企人力资源开 发、培训、鉴定等服务;院校根据企业需求研究形成的成果结论通过企业实践运 行验证等。

2.以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旅游职教集团的发展。一是在学生培养 方面,职教集团就业平台是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库,职教集团通过与企业的 接单-发单人才轮动培养机制,针对企业对各类旅游人才的需求订单进行适应性 配送,全方位满足旅游企业对从业人才的需要。有效地缩短旅游校企的供求距离, 实现“订单培养与输送”。二是在教师培养方面,职教集团教学平台也是职业院校 的师资库,成员院校借助集团平台更容易引进或聘请成员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平台进入成员企业挂职锻练,了 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学习先进专业技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叠加专业工作 经历,实现双师素质。成员企业借助集团平台更容易邀请院校专家担任企业顾问, 协助开发新项目、新技术;企业员工通过平台进入成员院校学习、培训以加强专 业理论、专业延伸能力及晋升学历。因此,职教集团内建立产销事业衔接部是集 团立体服务的基础。该部门可定期向各校企单位征集或发布招就业信息及师资选 派信息,形成立体服务的良性循环。实现整合成员校企的师资资源,实现由松散、 自由型输出向有序、品牌型输出转变,全方位建设并提升集团内院校师生、企业 员工的职业规划及素养,实现职教集团的立体服务功能。

3.以信息服务平台推动职教集团的发展。快捷、有效的旅游信息资源平 台是增强集团内部联系的纽带,也是加强各成员单位凝聚力的重要依托。旅游类 职教集团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及关键则是建立集团网站及信息平台。集团龙头院校应利用自身人、财、物及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共建平台网站并实现其链接及辐射 功能,使集团内各部门、各企业、各院校的工作人员、专家、教学科研人员能畅 通地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更新理念。

4.以“中高职衔接”的联合培养模式推动旅游职教集团的发展。(1)积极搭 建“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立交桥。职教集团应以高职带中职的运行模式,充分发 挥高职院校龙头作用,准确定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中职教育 有机衔接、分段培养、分工合作的最终目标。集团内高职院校应优先考虑并将集 团内各成员学校作为招生重点。集团内中职学校可将优秀、有发展潜质的毕业生 推荐升入集团高职成员学校,为其教育延续及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集团高职 院校应针对中职推荐生的特点,结合旅游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中高职 衔接”的独立教学计划、教学班及教学评价,以充分体现集团内中高职无界衔接 的人才针对性培养。(2)关注推进成员院校联盟培养。充分发挥集团内各个高职 院校旅游特色专业的优势,通过学生社团、专业竞赛、教师研讨、共享资源、互 认学分等方式,实现集团联盟型培养,以打造并培养高技术(能)复合型人才。(3) 鼓励促进成员校企联合培养。在职教集团内有效地实施旅游校企的教学实践、工 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人才定向培养与使用的 零距离。

5.以技术服务形式推动旅游职教集团的发展。“产学研用”一体化是集团 技术服务的宗旨,也是加强集团成员校企紧密合作的纽带。以“研”带“产”,以“研” 助“学”是集团校企合作关键所在。因此,集团实现技术服务的形式可有:一是共 建旅游研发基地。旅游成员企业可利用集团内各职业院校场地、设备建立研发基 地,通过企校合作研究实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二是共组开发团队。集 团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与学校师资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形成理实一体的 开发合力,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三是共设研究基金。旅游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基金, 旅游院校设立技术研究基金,共设共享,用于支持院校对某项专业难题或技术的 研究,并以成果形式用于企业实际经营,以实现需、研、产、学、用的完全融合。

目前旅游类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尚未成熟,我们应该在探索中不断地创新,将 西方或先进地区的经验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特色。

作者:黄晓菲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