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当代教育家认为,21世纪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一门学习思考的学问, 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创设教学情 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参与 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 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
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 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 处。主动参与,学会思考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
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 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 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 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 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 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 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 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 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 深入理解。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 程;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 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 来,而老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 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 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 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2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 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 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所以要求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 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 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有 所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 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 趣、疑问、悬念、新鲜、亲切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 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 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 为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3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 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 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 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 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 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 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 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 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 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 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 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揭 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 好。
3.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 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
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 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 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 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将学生分为3组,要求第1组每人做半径为 10cm的半球;
第2组每人做半径为10cm、高为10cm的圆锥;
第3组每人做半径为 10cm、高10cm圆柱。然后再3人一组进行实验。
(1)观察得出。圆锥、圆柱及半球它们的体积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V圆锥(2)猜想结论。由V圆锥=1/3ЛR;
V圆柱=ЛR;
得V半球=2/3ЛR。
(3)证明结论。V半球=V圆柱-V圆锥;
用半球装满砂倒入圆柱中,学生 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 推导过程,学生通过猜想、等积类比、割补到发现。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 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3.3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题方法,可用两种方法授给学生:①教师通过例题把解题步骤一步一步 传授给学生;
②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解题的方法。如果①是给学生金子, 那么②就是授给学生寻找金子的方法。如果要让学生选择,学生肯定选择②,也 只有②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a0)的解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 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参与:(1)问题A,已知一次函数y=2x+4。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作出它的图像。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
x为何值时,y0。
(2)问题B,已知二次函数y=x2-2x-3。
①求它与x轴的交点坐标。
②画出其草图。
③观察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0? (3)问题C,如果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实根(即Δ0)x1, x2时,求。
①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4)问题D,Δ=0时,方程的解如何?二次函数的图像如何?不等式的解 集如何?Δ0时呢? 最后让学生自己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时,请同学阅读书上的小 结。老师板书在黑板上。
在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或定理的发现等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着发现者和创 造者的快乐,心中产生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使新知识成为他们数学认知结构 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数学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要敢于挑 战传统的教学法,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