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论文 摘要: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 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 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 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 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 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 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 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 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 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 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 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 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 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 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 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 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 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 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 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 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 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 科学。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 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 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 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 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 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 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 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 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 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 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 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 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 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 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 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 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 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 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 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 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 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 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 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 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 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 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 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 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 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 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 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 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 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 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 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 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 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
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 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 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 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 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 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 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 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 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 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 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 《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 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 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 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 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 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 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 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 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 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 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 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 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 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 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 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 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 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 《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 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 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 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 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