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论文

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论文

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论文 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革命经验的总结全文如下: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近现代革命史上的 伟大创举,其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毛泽东总结这些经验所体现的理论和方 法,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建立——破裂——再建立,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 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为了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 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经验只能来自中国革命的实践。

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加深的,其 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有了 初步认识。他指出,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既有需要革命、 赞成革命的一面,又有怀疑革命的一面。对此我们要时常加以提防。这一认识的 正确性很快在革命实践中得到证实。

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 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任务。1935年底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所说的统一战线,其内容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之所以要在统一战线中增加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 基于对其两重性的深刻认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一面,因而在 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它有可能参加革命。

西安事变后,由于人民的逼迫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开 始转变他过去十年的错误政策,开始接受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在这种情势下,统一战线中仅仅增加民族资产阶级显然就不够了,有必要起用一 个更概括、更一般、含义更广泛的概念——资产阶级来反映新情况。与此同时, 毛泽东还在一般意义上指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并把它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他说:“在某种历史环境能够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制度的中国 资产阶级,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另一种历史环境就要动摇变节, 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证明了。”[2]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正式起 用了“资产阶级”这一概念。这时他所说的统一战线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革命的分子。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里明确地把 资产阶级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用“资产阶级”取代以往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 这一概念的变化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的发展。

由“民族资产阶级”到“资产阶级”在认识论上是一次由具体到抽象的 飞跃。毛泽东对资产阶级的认识由抽象再到具体的又一次飞跃是在1940年3月完 成的。1939年冬到1940年春蒋介石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打退这次反共高潮 的斗争中,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这种认识首先反映在他1940 年3月11日写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在这里他把资产阶 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又分为亲日派大资产阶级和欧 美派大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就是除了买办阶级即大资产阶级以外的民族资 产阶级。”[3] 根据新的认识,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的有关部 分作了相应修改。1940年他在致肖向荣的信中说明了这一修改,“在去年十二月 写《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二章时,正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头几个月,民族 资产阶级与开明绅士的态度是否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有区别,还不能明显地看出 来,到今年三月就可以看出来了,请参看三月十一日我的那个《统一战线中的策 略问题》。”[4]建国初在编辑《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毛泽东还对1939年10月发表 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作过修改。有研究者指出,其中最大的修改就是对大 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了明确区分,并且在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规律性认识中 增添了对大资产阶级的具体分析,说明了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有可能在 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原因及其固有的反动性。[5] 正是上述对中国资产阶级逐步深入不断完善的认识,为中国共产党正 确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制定了 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整套策略原则。也正是由于对中国资产阶级 两重性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为中国共产党应对国民党后来发动的反革命内战 筑就了牢固的精神防线。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是中国革命的又一特点,也 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 不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那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 民运动等民众运动上,并没有认真去准备武装斗争和组织军队。其结果,面对国 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大革命的失败使全党懂得 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 任何革命任务。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上武装斗争的道 路。

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学会了开展武装斗争的艺术,而且 加深了对武装斗争的认识。他总结十年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武装斗争的 实质。“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6],因此,在武装 斗争中必须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的斗争形式与建 立农村根据地的政治斗争,与代表农民经济利益的土地革命斗争,以及与其他许 多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这种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 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在长时期内采取游击战 争的形式这一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出了关于武装斗争的总概念。他说:“这 种武装斗争的总概念,在目前就是游击战争。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的 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队伍为了战胜武装的敌人、 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7] 正是基于对中国武装斗争实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开辟了一条紧紧依 靠农民,组织和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 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基于对中国武装斗争形式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制定了 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和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三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密切相联的。毛泽东指 出:“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 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 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8]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这是大革命 失败后全党形成的又一共识。对此,毛泽东1936年底根据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 验作了进一步论证。他指出,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反对帝 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革命,然而由于其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不 愿意也不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彻底胜利。这一点已经得到历史的证明。中国农民 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愿意积极参加革命,也愿意取得革命的 彻底胜利,然而由于其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不能正确地 领导革命。在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 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组织性,也最能虚心接受世界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成功 经验,因此,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不能不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只有无 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 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 底性(如果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9] 如何实现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这个问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并 不突出。然而在抗日战争中实行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实际上执掌着全国政权, 调动着正规军队,担负着正面抗战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如何实现自己对 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至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领导,就成为需要说明的问题。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具体 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怎样经过它的政党实现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 的政治领导呢首先,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以及关于每一发展 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的动员口号,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没有实现 基本口号的具体目标就无所谓政治领导。第二,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 共产党,应该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在为基本的政治任务而奋斗的过程 中,共产党员应该做到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会 情况,依靠群众多数,得到群众拥护。第三,在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 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 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就是由执行上述 这些条件去实现的。”[10]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率领人民群众 为实现这些利益和要求而坚决斗争,这是共产党实现自己领导的宝贵经验,也是 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 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4]“领导权不 是向人能要来的,更不是强迫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实际利益上、在群众的政治 经验上,使群众懂得哪一个党好,跟哪一个党走他们才有出路,这样来实现 的。”[15]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制定和坚决执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帮助农民 解决民主民生问题,认真地为农民的利益去奋斗,因而才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 的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实现了党对农民以至整个民主革命的领导。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阐述了中国人民的 基本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标准,即判定政党作用的 根本标准和判定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标准。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 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 力的。”[16]“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7]他坚信,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消灭日本 侵略者,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民,发展现代工业,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 强的新中国等政策,一定能够在实践中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解放,也一定能 够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长期艰苦 奋斗的经历,以成千成万优秀党员和干部的流血牺牲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成为中 国人民最忠实的代言人和最坚强的领导者。他说:“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 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 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 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18] 回顾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是一件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大事。

历史上,由于我们党正确地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使中国革 命取得了胜利。在某些时候,由于对毛泽东思想离开了科学态度,就使我们的事 业发生了曲折,甚至吃了很大的苦头。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神圣不 可侵犯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发生了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某种神学的东西、把领袖 当作神看待的不正常现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发生这种现象,在思想理论 上是怎样失足的,有哪些观点没有把握好;制度和体制上,有哪些关节点没有把 握住,留下了漏洞这些,都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科学总结。邓小平说:
“历史上成 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5页。)在某种意义上说,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是更为宝 贵的财富。但是,经验要成为财富,必须要经过一个环节,这就是科学总结,要 敢于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还可能变成包袱而 导致错误;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深刻地吸取教训,则很容 易重犯。这两个方面的实例都不难找。我们要非常严肃地对待党的历史。本文仅 就几个方面的问题,回顾一些历史情况,并略陈己见。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是一个过程。

毛泽东思想于2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在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并在中 国革命实践中显示其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共产党 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主要标 志,形成了科学体系。

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 贬之为“狭隘经验论”。这种被贬为“狭隘经验论”的理论却得到全党广大党员干部 的拥护,靠的是它的真理性,靠的是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排除了教条 主义成分,认可了当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毛泽东的战略,这是全党对毛泽东及其理 论的第一次明确肯定。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几年中,全党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特别是经过40年代初开始的延安整风,全党兴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 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热潮,使全党(特别是领导层和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的理论 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要以毛泽东创立 的理论和策略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全党的新的觉醒。那么,毛泽东创立 的这种理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呢,应当怎样称呼这个理论呢这就自然地提出了给这 个理论命名的要求。

看来,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不约而同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各自作出 了努力。

张如心第一个为毛泽东的理论命名。

一些领导同志也在论述毛泽东 的理论的文章中,使用了具有命名意义的提法。1942年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 文章,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的提法。

同一天,中共中央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由主编邓拓 撰写的社论,题目就是《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这篇社论不但给毛泽东 的理论命名为“毛泽东主义”,而且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

1943年7月4日,刘少奇写成《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于 7月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 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提法,都带有命名的意义。

以上一些同志以及其他不少同志的文章,对毛泽东的理论的形成、主 要内容、科学体系、历史地位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论述。

王稼祥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1943年7月5日,王稼 祥写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7月8日发表于《解放日报》。

这篇文章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文章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文章对此作了如下论 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在与国外国内敌人的斗 争中,同时又与共产党内部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生长、发展与成熟起来的”。“以毛 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 国革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的曲折斗争而 形成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 结果。”以上这些深刻的论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涵。

这充分说明,王稼祥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科学概念。

江苏无锡市职工大学的教师陈文源(后为江南大学教授),依据他多年的研究,针 对《红旗》的文章,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何时首次提出》一文。文章指出, 《红旗》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他列举事实说明:“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 提出和使用,是在党的‘七大’以前。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第一个对毛泽东思想 作出详尽论述的,是王稼祥同志一九四三年七月的纪念文章,而不是刘少奇在‘七 大’的报告。”陈文源的文章明确肯定,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是由王稼祥在 1943 年首次提出的。上海《解放日报》编的《新论(未定文稿)》第9期(1981年2月18 日)作为“动态与资料”刊登了这篇文章。《解放日报》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党 校理论研究室领导同志的注意,决定在供内部参考的《理论研究资料》上发表(此 刊物由该室“研究组”编,笔者当时在“理论动态组”)。《理论研究资料》在1981年3月9日出刊的第47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本期只刊这一篇文章)。

这期《理论研究资料》发出后,立即引起重视。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 是,当时一位同志告诉我,陈云同志办公室打电话来要这一期刊物。

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指示下(中央领导怎样研究此事的,我无从知晓),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即着手查阅从1938年至1945年七大这一段时间的中 央档案、中央文件及《解放日报》等十几种报刊,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1985年, 出版了《回忆王稼祥》一书。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的耀邦同志为此写了序言,充分 肯定了王稼祥提出和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功绩。他在序言中说:
“一九四三年夏季, 他抱病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纪念我们党诞生二十 二周年和抗战六周年。在这篇文章中,他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他是我们党正 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从被贬为“狭隘经验论”到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 由于它的真理性,及这种真理性在实践检验中一再得到证实。毛泽东思想在全党 指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党内一些领袖人物 和理论工作者的宣传倡导,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所谓确立,还要有党规党法 的保证,这就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刘少奇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这个报告的第二部 分(即“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 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 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等等。他明确指出:“党章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 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 特点。”“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七大修改通 过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 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党的七大就 完成了一件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 指导地位。刘少奇全面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 革命的伟大指导作用。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他着重指出了以下几点:第一,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第三,毛泽东思想 的形成是艰苦的理论创造;第四,毛泽东具有独特的主观条件。总的说,刘少奇 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但是,今天回顾总结七大以来半个多世 纪阐述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教训,也感到,当年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存在 不足。一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条件阐述不够充分;二是没有强 调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强调了毛泽东的“天才创造”;三是没有指出 毛泽东思想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这些在当年难以感到的问题,对以 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七大党章第一次有了指导思想的条文。

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这个结合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实际相加,而是一个艰 苦的理论创造过程;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创造,而是理论的飞跃。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 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 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种升华,不是回答了革命某一小阶段上的 问题,而是回答了整个革命大阶段上的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 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两大部 分。我们所说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指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论 有若干重要内容,但没有形成体系,应当归之于第二次理论飞跃的范畴。

第一次理论飞跃本身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思想 原则”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公式。毛泽东多次说过, 在党的幼年时期,全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很肤浅,对中国历史、社会状 况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很不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 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道理。主要的倾向是简单地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词句,而不会运用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 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搞教条主义。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概括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公式(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完整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以后,具体的表述有几种,略有不同),从而 在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贡献。现在, 这个公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当初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概括出来的,来之不易。

怎样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呢概 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怎样贯彻实事求是呢毛泽东多次讲过这方面的 体会,主要是以下两条,一是调查研究,二是在实践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