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1000字_大学生军事理论文范文3000字

大学生军事理论文范文3000字

大学生军事理论文范文3000字 大学生军事理论文范文3000字篇一 《对中国国际定位演变的考察》 [摘要]对国家身份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一国明晰表达自身在国际社会 中的利益和责任,制定准确合理的外交政策。研读党执政后历次党代会的报告,梳 理新中国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能够清晰地发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 身份追求。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时间里,中国大致经历了三种身份转变:从一个秉 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坚定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在谋求经济发展中独善其身 的谨慎参与者,直至今天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利益的“负责任大国”。

[关键词]身份;责任;党代会;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426(2014)07-0041-05 一国的国际身份直接反映了该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 涉及该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责任和国家利益的写照。国家身份准确定位对于外 交政策制定和国际战略的谋划非常关键。诚如邓小平所言:“对中国在世界政治 中的地位发生错误判断的人,起码不会有一个正确的国际战略。”[1]中国在国际 上的身份定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责任。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次 代表大会对中国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而确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方针 和路线的党代会报告,可谓是中国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所涉及的外交部分, 包含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谋划,对外交政策的部 署。本文拟以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客体,归纳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家身份定 位的表述,以考察国家身份的演变轨迹,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八大至十一大:坚定革命者 1956年至1977年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二十二年。这一时期,中国先 后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成国家工业 化,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从国内来看,生产力水平仍然滞后,远不能满足人民 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在国际方面,先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重重封锁和严厉打压,后有因中苏关系破裂引发的中苏边境紧张局势,此时的中国 可谓内外交困,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召 开了从八大到十一大四次党代会,从中可以将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轨迹概括为从 “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而这些变化始终围绕 着一条主线,即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首要的外交任务就是结束近百年以来不平等的屈 辱外交,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与影响,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新中国 成立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结成共同战线,拒不承认新中国政权,而苏 联是当时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受当时国内外形势所迫,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新中国倒向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1956年的中共八大报告深 入剖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阴谋,明确指出:“社会主义 同侵略是根本不能相容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既然消灭了依靠侵略发财、依靠 殖民地和国外市场发财的阶级,也就消灭了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而在帝国主义 国家里,依靠侵略发财的集团是永远不会自愿地停止侵略的。”[2]中国必须提高 警惕,坚定立场,因此党的八大强调:“帝国主义者还会继续制造紧张局势,还 要压迫一切他们可能压迫的人民,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2]中国共产党坚定表 示:“我国人民对于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是不怕付出代价的。”[2]而中国在国际 事务中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努力。”[2]101客观而 言,“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获得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外交 等各方面的支援。但这一原则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因其沿用了国际政治中传统的 结盟方式,以苏联为一方盟主,必然制约了中国的独立自主性和外交灵活性。不 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不得已的选择,更是中国无产阶 级革命者身份的写照。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在中印关系、国际裁军等重要问题上的分歧 越来越多,裂痕越来越明显。伴随着战略合作衰落,双方意识形态论战也愈演愈 烈,6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在恶性循环中走向最终破裂。与此同时,美国依然奉 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美关系仍然处于强烈的相互敌视状态。因此,这一时期的 外交政策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或“反帝反修”的“两条线”战略,甚至提出 “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口号。在这个背景下,1969年召开的九大对国际形势进 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时世界存在四大矛盾,即“社会主义阵营同帝国主义阵营 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的 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垄断资本集团同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3]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引起革命。由此九大报告指出:“苏修、 美帝狼狈为奸,做了这么多的坏事、丑事,全世界革命人民是不会饶过他们的。

世界各国人民正在起来。一个反对美帝、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开始。”“不论是 战争引起革命,还是革命制止战争,美帝、苏修的日子不会太长了!全世界无产 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埋葬美帝、苏 修和他们的走狗!”[4]中国将会“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下,发展同社会主义 国家之间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支援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在 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和战争政策。”[4]这次报告言辞激烈,显示出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更加激 进,革命者的身份更加明晰。但这种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外交战略给中国 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是新中国外交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在国际上最孤立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 1969年苏联入侵珍宝岛,在中国边境地区不断部署重兵,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主 权安全,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美国在这一时期深陷越南战争,加之 经济危机的冲击等原因,使得美苏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迫使美 国不断向中国示好。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有所调整,主要特点就 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成一个统一战线,俗称“一条线”,就是指按照大致 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 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外面的一大片国家,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但中国 并没有放弃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身份,1973年召开的十大指出:“我们要遵循党在 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作 出较大的贡献。”[5]在外交原则方面,十大表明:“我们党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 义,坚持党的一贯政策,加强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团 结,加强同一切受帝国主义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负的国家的团结,结成 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特别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 国的霸权主义。我们要同全世界一切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组织团结在一 起,把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5]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和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世界战略格局的 影响非常深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成为一支 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重要国际力量,苏美中大三角关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 开始构建。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改组进行了分析,认为苏 美两霸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广大的第 三世界国家受压迫最深,反抗最烈,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十一大认为, 三个世界的理论“指明了当前国际斗争的大方向,明确了谁是主要的革命力量, 谁是主要敌人,谁是可以争取、联合的中间力量,这就使国际无产阶级在世界范 围的阶级斗争中,能够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反 对主要的敌人。”[6]在此基础上,十一大开始将中国定位成“第三世界国家”,指 出:“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我们坚定地同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他们争取和维护民族独 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6]这一身份定位的变化,是基 于中国对苏联已经“完全蜕变成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的判断,中国希望通过强 化“第三世界国家”的身份,与苏联修正主义划清界限,同时争取更多亚非拉国家 的支持。

分析这一时期内的四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始终怀揣共产主义 信仰和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秉承无产阶级 的阶级观和国际观,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展开斗争,坚 决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因此,八大到十一大报告外交部分的主要特征就 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团结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无论是对形势的判断还是对自身的定位,都体现 了较强的革命意识。这一段时期,中国的革命者身份,决定了中国在处理对外关 系时,充满了激进的革命豪情,力求通过强硬策略,一雪百年屈辱,实现共产主 义的崇高理想。而对国际形势紧张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革命和战争的必 要性,影响了中国的合理利益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对“第三世界国家”身份的认 同,对于争取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意义重大。

二、十二大至十五大:谨慎参与者 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来,对自身外交身份 的定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自十二大到十五大这一时期内,中国开始逐渐淡化阶 级斗争思想,搁置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分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和平” 与“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谨慎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立体 化的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并开始致力于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 境。这一时期,中国对形势的判断更加务实,对自己身份的把握更加成熟稳定, 成为国际秩序的谨慎参与者。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正式提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概念,明确指 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7]即不同任何一个大国或 国家集团结盟,既不以美划线,也不以苏划线,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 中国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问题 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决不迁就于一时一地的事变, 也决不受任何外部压力的影响。十二大虽然仍强调“我们还要同全世界人民一道, 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8]但工作重心的转移 也使中国共产党逐步淡化阶级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同主要大国搞好关系的必要性, 认识到“要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扩展对外贸易。要尽可能地多地利 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国资金进行建设,”[8]为“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的到来“打 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8]可见,此时中国逐渐搁置意识形态的对立, 以一个平和的参与者身份融入国际社会。

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 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7]邓小平精辟地 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两大重要问题,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转变和 和国际新战略的谋划奠定了基础。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对国际形势作了客观的分 析:一方面,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制止军备竞赛和侵略扩张, 主张实现真正裁军和早日解决地区冲突的呼声日益高涨”,[9]这样的国际形势有 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热点’一个也没有消除,个别地区的 冲突还存在着升级的危险。国际形势真正实现缓和,还将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甚 至曲折的过程,各国人民仍须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9]因此,在外交策略方面, 中国“将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努力推动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 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继续发展。”[9]十三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必须坚 持对外开放。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 得发展。在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努 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闭关自守只能越来越落 后。”[9]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1989年,在苏东剧变的影响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改变。一方面, 西方国家对中国联合施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国际形势严峻,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对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 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

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7]由此,80 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外交制定出统揽全局的外交“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 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于国际 形势,十四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 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10]在对外战略方面, 十四大指明:“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 导致落后。”[10]“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10]同时,中国对待 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态度也更加理性、谨慎。这一时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 时坚持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严格遵守联合国宪 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立场。

十五大也继续奉行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指出中国要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 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11]在身份定位上,十五大指出“中国是维护 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11]并明确表示:“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 家构成威胁。今后中国发达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人民曾经长期遭受列强 侵略、压迫和欺凌,永远不会把这种痛苦加之于人。”[11]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所持 有的谨慎态度。

从这四次党代会报告不难看出,自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中国逐渐摆 脱激进的革命者身份,以一个谨慎参与者的身份,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 体化的国家关系,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拥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融入国际社会。

这一身份的改变,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 势的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也符合世界发展的 大趋势。

三、十六大至:负责任大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把中国送上了加速发展的 快车道。从十六大到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一阶段中国对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定位在继承中创新。一方面,中国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又以自 身的快速发展和强大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 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事务,勇于承担国际责任,逐步构建起“负责任大国” 形象。

十六大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节奏,提出了“共同发展”这一新概念。

十六大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 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 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12]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 域合作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外交的论述继续延续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 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3]中国坚持同 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3]并指出“中国人民的利益 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13]在对外战略方面,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 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 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 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3]可以说,这一阶段,中国在对外事 务中的心态更加开放也更加自信,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全 方位地参与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加快步伐融入世界。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环境风云突变,金融危 机的蔓延,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西方国家不断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与周边 国家的领土争端,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仍然坚持 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在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明确指出:“人 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14]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 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 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 益。”[14]向世界发出了更加铿锵有力的声音,明确表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 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14] 从以上三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逐步摆脱受害 者的心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身国际事务。此时的中国已经彻底抛弃了“革命 外交”特色,在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有为,从一个 独善其身的“谨慎参与者”逐步向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身份迈进。这一身份的 转变,一方面是基于强大国力基础上国内继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基 于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国际体系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望而 带来的压力和动力。而这一身份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 了坚实基础。

结语 对国家身份的准确定位和把握,有利于一国明晰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 角色和责任,从而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以实现本国利益。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从 党的八大到这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文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对自身的定位和国 际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转向为谨慎的参与者,时至今日则 向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发展。这一系列身份的变化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是中国对国际局势判断演变的结果。准确把握这一变化趋势,有利于我们从纵 横两个方向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认知中国 未来的外交走向。

大学生军事理论文范文3000字篇二 《信息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水平的狂飙式发展和现代战争理念的深化, 信息技术俨然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同时,结合战争需求的特殊性,用于战争的 信息技术有着自身优越的发展土壤,这就促使了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得到广泛 运用和快速发展。本文信息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战争;影响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战场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军事战争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实现了人类社会战争中新的突破,信息化战争逐步取代机械化设备的 重要地位,当前战争的核心。1研究背景 没有硝烟的“网络战”已经成了影响各国外交关系的一大争议问题。自 2001年04月01日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美黑客之间发生的网络大战愈演愈烈, 中国一些黑客组织则在“五一”期间打响了“黑客反击战”。据《华尔街日报》网站 报道,美国政府正在酝酿更加严厉的对策,意味着白宫方面最近挑明的“中美网 络战”或将迅速升级。对此,我国的网络安全人员积极防备美方黑客的攻击。除 了美国与中国之外,还包括美国官方声称由伊朗赞助的针对美国银行的网络攻击, 以及韩国官方声称由朝鲜发起的针对韩国公司的攻击。而这一幕幕网络战争的上 演,就是现代人所讲到的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近年提出的概念。既然谈 到信息化战争,就必然与信息技术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而在信息技 术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就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组建了 网络司令部,提出了网络战争的概念,其地位和海陆空三军同等重要。据统计, 网络危险和黑客攻击成为美国安全和经济最大的威胁之一。网络战包括国家之间 网络空间治理权的争夺、网络优势的国家间竞争,以及科技前言的网络技术的争 夺、网络军事设备竞赛和网络话语权的控制等等。另外,网络战还包括对网络信 息安全的维护和对网络犯罪分子的打击。因此,网络战是两种性质战争的融合, 一方面面对骇客等窃取国家机密、威胁信息安全的犯罪分子的打击需要各个国家 的密切配合,共同应对世界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网络空间。另 一方面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战争的核心,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国家之间的军事水平 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这就引发了国家之间网络技术的争夺和相应军备竞赛。而 美国作为传统军事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网络战方面也走在各个国家的前面,从系 统的评估美国国家的网络安全水平,整合网络安全问题,组建国家专业的网络部 队,在到研发网络作战武器、部署网络作战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 领先地位。比于美国,我国起步较晚,并与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必 须要加大投入力度,做好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保证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

2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影响力 2.1现代战争中信息技术促使心理战地位有效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在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在军队建设中逐步把现代 信息技术融合到心理战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战争的又一贡献。信息技术的现 代化促使了心理战的多样化,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把古 老战场的战争精髓和现代技术水平有有效的结合起来。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战争中心理战理念的多样化,实现了由战术武器到战略手段的飞跃;实现 了由辅助作用到战略作用的飞跃,这在二战后的冷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2现代战争中信息技术促使心理战的作战样式创新 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心理战中理念的发展更有 效的促进了心理战作战样式和手段的创新。比如:传统的电台、广播、纸制品的 简单传播实现了到网络、电视、计算机等更广阔平台的飞跃,更能高效的传递攻 心信息。具体是将原有真实信息进行图像处理、编码等手段处理,实现信息伪装。

2.3信息技术促使现代战争中心理战杀伤效果更加明显 心理战的“软杀伤”在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在现代战 争中的运用,促使这一杀伤效果出现质的飞跃。对敌对方的心理和精神给与了更 大的打击。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心理战中之后有了更先进的设备和心理武器对敌 方人员进行更强烈、更深刻的心理刺激,能够更深刻的影响人的意识,现代化战 争中研制出了根据人的心理反应原理进行有效刺激的现代化心理武器,延伸了心 理战作用的深度和广度。

3现代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科学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必须要加强信息技 术的应用,推动部队战斗力转化,促进我国国防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具体可以从 以下方面入手:
3.1拓展和深化军事信息化斗争准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监视、探测和信息跟踪,能 够有效的获取地方战场情报,洞察地方军事配置和战略部署,为战争指挥者提供 重要的信息参考,打破地方战场盲区,促使现代战争趋于透明化,运用新型作战 方式,以更小的战争成本和牺牲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样,在信息技术水平处于下 风的战争方将会受到虚假情报和反检测跟踪,失去战场的主动性。比如伊拉克战 争中,美国军队就将信息技术发挥到了空前的高度。据悉,美军部署了五十多颗 军事卫星进行战场侦查和情报搜集,并且将多颗商业卫星、多中无人侦察机、预 警机等多种信息化设备,形成强大的信息系统,促使整个战场更加透明化,几乎 完全控制了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美国凭借绝对的侦察优势占据了主动权。因此,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装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发展并使用到战争实际中的重中之重。各种高科技的侦查系统、检测系统、跟踪系统、传感系 统、已经逐步被运用到战争实际中。

3.2深入实施军队信息化战略工程 信息化战争推动了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军事应用的推动下,这些 新科技又倒过来为军事服务,这种互为激励的现象推动了科技和军事的发展,所 以他们都是相同地位的,信息技术促使现代战争中对抗更加激烈。因此,我国要 想推进我国军队作战能力提升,就要必须要全面实施信息化战略工程、借助信息 技术的数字化部队,作为现代花战争部队的核心,在实际运用中,迅速发现攻击 目标,更快速的下达战斗指令,更精确的打击攻击目标,提高部队的整体对抗能 力和作战水平。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战争需要夺取更多的战场信息,实现信 息控制,从而从容实施战略部署,掌握战争主动性。总之,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 飞速发展,军队的信息化武装更加完备,未来战争的战场对抗将更加激烈,深入 实施军队信息化战略工程成为未来军事战争发展的必然。

3.3统筹军队信息化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单体作战能力的提高,更能促使整个作战团体 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提升作战部队的整体水平。比如:我国军队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信息技术,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全面实现海、陆、空 三军指挥系统的网络化、信息传递的即时化,作战信息和作战部署的时间最短化, 并且通过相关技术传递给现场指挥人员,有效的转化为作战能力,实现精确的火 力打击,并通过系统的配套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强化信息化观念,用整体转型 的思路来统筹建设军队。

总之,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有效的促进现代战争战场的透 明化、激烈化;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心理战中能够有效的实现现代战场的“软 硬兼施”切实推动现代化战争水平;最后,网络战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较高阶段在 美国首先提出把整个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