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指对大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文章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做出了思考。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创新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为了确保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成,促进大学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在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探寻新时期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以有效的措施反应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时代特点,以更加适合大学生需要的方式和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学主管理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
1、社会发展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当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政治、文化呈现出多极化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互为渗透。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 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初步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经历了一次新的转型,以培养能适应新时期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就业形势危机下学生工作的新重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大学生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早或晚地推向市场进行“双向选择”;由于社会变迁、产业调整以及社会资源供需状况的变化,下岗、失业、待业的现象也就随之不断地出现,就业市场充满了各种变数和不确定。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如何最大范围地实现大学生就业和尽可能地满足择业,这两个问题成为了现今高校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实现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赢得主动,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发展机遇,应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统一性。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
2、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对前途比较茫然,目标不明确。这就非常需要一种力量“鞭策”他们,给他们指引方向,鼓励其进步。然而现行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学”与“不学”差别不大,是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一部分同学来说也不会有太大影响。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位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中间分子”数量越来越多,这就亟需高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教育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对网络冲击缺乏有效的控制。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黄色、淫秽、暴力、凶杀以及各种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不良信息;网络交流的自由性使网上各种思潮泛滥;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有导致其人际关系冷漠的倾向;网络游戏种类繁多,导致一些学生沉迷其中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尽管目前地方高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对策对其进行管理。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1、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关心人、尊重人和实现人格化的风貌,体现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协调有序的和谐校园,就是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增强规范性,减少随意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就是要使学校建立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新人新事,提倡科学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形成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学生职业化培训机制。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大学生前途,关系到学校发展,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第一,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思想。职业生涯思想是大学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思想,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学习动力增加,目的明确。职业生涯理论,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生求学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第二,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培训。高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对各阶段大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开展有针对性教学,使全体学生能在毕业前接受系统、专业的就业教育,使大学生进校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计划地完成学业,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从业的思想准备和实践技能,以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3、强调“自我管理”理念。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教育管理的客体,又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等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在高校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提高自我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学知识又学做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和学生党支部的作用,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干部队伍自我管理制度化。
21 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始终突出“育人宗旨”,贯穿“以人为本”,将简单生硬、缺乏活力的学生管理工作变为高效、和谐的育人服务。坚持精细化、系统化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在管理中的主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炳.崔璨浅议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期刊论文]-学理论2010(15)
[2]赵宁.朱坤.徐进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王嵩.董国荣大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究[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