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民族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民族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探索 20世纪末美国大学率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20世纪末教学改革 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 式其实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 交往、主动提问、主动探索,在研究中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民族院校高 校一年级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民族院校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又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和努力方向 的引导者。要求教师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实践。● 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 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 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与一般基础课程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 还有实践技能,二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呈现二多,即基本概念多,知识层 次多,且大部分之间没有太多的交集。由此可知,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学生未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 力,不但需要讲授理论,还要注重足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 手开发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很多在校学生所欠缺的。[1]但不少 学生认识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计算机仅是一种计算工具,课程 中的理论知识并不重要,只要会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 自己会操作计算机,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即仅把计算机作为工具,产生的后果 是,学生只能机械地操作计算机而不能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2] 鉴于以上情况,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实践 性极强的特点,使学生对各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个总体的比较深刻的认 识,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适应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等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改革,重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培养 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 生对计算机技术中重要核心思想与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以及将所学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中去的思想。再次,教师要引导学习差的学生,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这类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其进步 和取得的成绩,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学习。
●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了 解甚少,加之使用汉语的能力不强,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还存在一 定的不适应,导致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时思路不清晰,难以掌握重 点,对难点更是束手无策。特别是面对繁杂的知识信息,大部分学生往往喜欢和 关心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不少学生理论课教学能听懂,但实际操作有困难;还有些 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理念,厘清思路,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例如,Word 2003 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文档的基本操作、文本输入和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表 格、图文混排等应该作为重点进行精讲精练。而文档的创建、保存和编辑、文档 的编辑技巧、文档的版面设计方法、实现图文排版、表格的制作等则为难点,在 认真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指导逐步加以突破。当然,在引导 学生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类, 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又如,N进制的算术运算应 该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对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总结为:N进制的算术运算和十进制 的加减乘除方法相同,都是逢N进一。经这样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 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便于他们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另外,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还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 生自学,如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节计算机 基础知识等内容都比较简单,适于自学,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 学能力。
从上述引导过程可以看出,从基本内容学习到有条理的归纳,学生不仅学 到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而在实践教学方面,侧重点更在于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与验证,旨在培养学生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够启发学生的兴趣,应用计算思维自 主设计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 ●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虽然各地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民族院校学生 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这 类学生主要是城市生源,而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则几乎是空白,这类学生主要是比 较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源,同时因为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 不少学生由于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依赖导致他们不易融入到集体学习的氛围中来, 造成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习交流上的困难,这些都决定了民族院校教学的特 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尤其要重视课后实践内容的 安排,把课后学习这一知识潜移默化的重要阶段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可安排如 键盘和鼠标的操作、Windows7的基本操作及文件管理、附带工具的使用、 Word2010文档的输入和编辑、排版、表格制作和插入等内容。借助美国哈佛大 学发明的同伴教学法[5],通过互助方式,起到互帮互学互评互促、完成基本学 习任务的作用。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还可以通过网 络软件所设置的BBS论坛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同学相互探讨、互帮互学互评、取 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时,这种做法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意识和兴趣。首先,教师在传授课堂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 提供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条件,可以在教研室的组织下,全体任课教师分工协 作,建立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是以知识为中心,集学习、 辅导、测试、交流等为一体,通过案例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学生与教师均可随时 登录这个平台,便于学习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兴 趣,使他们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当然,并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所有内容都 适合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应该是独立思考学习的。一般而言,问题往往具有开放 性,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通过以上的教学形式,我们认为,动手 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一种好形式。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民族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通 过三个引导,即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课程的定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探索对于 提高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面对21世纪信息技术的挑战,教 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 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