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立法问题改善探究
新闻侵权立法问题改善探究 新闻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新闻,其实就是对最新、最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使事实示于众,以 便公共知晓[2]。新闻侵权,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体,以及 其他的非媒体个人和组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利用期刊、杂志或互联 网等传播媒体,在新闻采访和传播的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的人格权或其他民 事权利的行为[3]。但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剽窃、扭曲、非法转载,以及 拒付稿酬的行为一般都不属于新闻侵权。新闻侵权仅仅是众多侵权行为中的一种 类型,但它又不是仅体现着一般侵权行为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时还体现着自身 的一些特殊特征。笔者认为,新闻侵权不论是在侵权的主体、形式,还是在侵权 的行为载体等方面都与一般的民事侵权存在明显的差别。新闻传播整个过程其实 是非常系统的工程,从开始发生新闻事实到发布新闻再到被接收一直延续到最后 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个行为主体共同活动所形成的。与一般的民事侵权相较而言, 新闻侵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侵权行为的主体特定。新闻侵权的主体必须 是新闻媒体或其工作人员,还包括与新闻有关联的其他公民(如特约评论员、自 由撰稿人、新闻材料提供者、特约记者等)。二是侵权的形式是特定的。侵权行 为都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所以侵权行为必然是在期刊杂志社、报纸发 表;电影、电视、广播播放或者通过互联网公布新闻等传播新闻过程中发生的;
如果不是在传播新闻过程中出现,那么它也就仅构成一般的民事侵权。三是侵权 行为的载体是特定的。侵权行为的主体在传播新闻时会利用期刊、报纸、杂志、 电影、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对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四是影响异常迅 速并且相当的广泛。如今,新闻报道大都是通过各式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的, 传播的速度非常神速、快捷,传播的范围更普遍、广泛。一旦有涉及侵权的新闻 报道就会迅速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众知晓,由此引发的新闻相对人身心会造成 严重的影响甚至是损害[4]。
关于新闻侵权法的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1.关于新闻方面的立法规定不健全新闻侵权是一般民事侵权中的一种特 殊表现,不论是特殊的侵权责任主体,还是特殊的责任承担方式,像更正、撤销 报道,就是新闻侵权中最有效的弥补过错的手段。此外,在免责事由上新闻侵权 也存在着自己的个性,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几个理论,像公平正确的评论免责、对 公众人物报道的免责、没有实际恶意报道的免责、报道时相信自己报道是真实的免责等[5]。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些不同,我们就更应该加强对关于防止新闻侵权 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探索。故笔者认为,制定一部正式的《新闻法》用 以规范、约束报道新闻过程中的行为是目前解决新闻侵权中缺陷的关键所在。2. 仅用司法解释来规范新闻侵权行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新闻侵权案件的审理, 目前,我们一方面能引用《民法通则》中有关人格权保护的条款;
另一方面,也 是审理中最常见的引用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三个司法解释:1993年与1998 年版本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 干问题的意见》[6]。但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旦法官按照《民法通则》 中关于人格权保护的条款审理,就必然会与这三个司法解释出现冲突,但是这三 个司法解释的级别与《民法通则》相比根本就是无力抗衡的,所以很难形成对当 事人最为有力的法律结论。3.司法过程过于的刻板,缺少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在 处理新闻侵权案件中,多多少少也会出现个别能很好地平衡人格权与传播新闻之 间关系的典型示范。但是,面对过于刻板的现有的司法判例,其往往会缺少典型、 示范的效应。虽然,“司法能动”的概念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并倡导的,但是在实 际的司法实践中确实很少发挥作用的。“司法能动”所主要强调的就是主动型的司 法模式,由此可知,人民法院要是想要做到“司法能动”就必须积极主动的进行调 查与研究,仔细地研究、分析形势,主动的解决社会中各种的司法需求,做到能 真正加强和改进工作,积极主动地延展、增加审判职能,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管 理并能够进一步创新,主动与民众沟通、协调,争取形成有合力的司法。于此之 外“,司法能动”还具备着司法的高效性,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能够严格按照经 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需求,提前做好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各项准备,把矛盾纠 纷遏制在萌芽阶段。但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在解决新闻侵权的司法行为过 程中与理想中的“司法能动”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完善我国新闻侵权立法问题思考 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关新闻侵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有关新闻侵权的 诉讼激战也愈趋激烈。而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也取得不凡的成就,尽管瑕不掩瑜, 但新闻侵权立法工作存在的问题终须解决。1.明确界定新闻侵权的概念和表现形 式罪刑法定原则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立法原则,该原则对于新闻侵权立法工作 也同样适用。立法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规定什么是新闻侵权,因为在司法实 践中适用法律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概念。因此,明确新闻侵权的概念就成为新闻侵 权立法工作基础和保障。而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侵权的形式是多样和变化的,概念 往往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一特征。如何克服这二者的矛盾,又是立法工作的重点。
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针对此种问题,多以立法形式规定新闻侵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新闻报道严重失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假新闻, 此种也是新闻侵权最常见一种表现形式;
二是擅自披露他人隐私,此种在娱乐新 闻中最为常见;
三是评论严重不当,对某种事实进行刻意歪曲、丑化的评论,从 而侵犯他人人格利益;
四是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侮辱、诽谤的词语,达到一定程度。
以上这几种形式是常见形式,但绝不限于以上几种。2.进一步提升新闻侵权立法 层次,完善新闻立法体系针对前文所述,我国目前新闻侵权立法层次较低,司法 解散成为解决新闻侵权法律纠纷的重要依据,当与上位法发生冲突时要让位于上 位法,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提高立法层次。首先,要将现有的立法解释、说明、 通知等层次较低的相关规定,吸纳进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法律中,去粗取精, 最终做到新闻侵权纠纷案件有法可依。其实,借鉴西方新闻法制先进国家立法经 验,制定有关新闻侵权的专门单行法规:如舆论监督法、名誉法、新闻法、诽谤 法等。世界上已经制定新闻法的国家为数不少,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国 立法机关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以单行法律规范的形式规定新闻侵权有 关法规。3.普及和提高新闻侵权的法律意识与新闻侵权立法工作紧密关联的就是 新闻从业法律意识普及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基本法律涵养,熟悉并掌 握与新闻有关的法律规范,特别是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否则,就会不知不觉中 成为新闻侵权的主体,损害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此 外,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的提高也至关重要,人们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 但个人遭受新闻侵权的时候,能适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莎士比 亚有一句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过去的一切只是一个序幕。新闻侵权立法是一项 系统工程,过去的成就只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序幕而已。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发 展时代,新闻侵权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媒体高速发 展的时代。
本文作者:王盈赢 工作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