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刑事诉讼探讨论文 刑事诉讼论文3000字

和谐刑事诉讼探讨论文

和谐刑事诉讼探讨论文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刑事诉讼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解。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是“以人为本”。其讲话中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所有的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 指某个人或某类人;
其中“本”有两种理解,一种指“本源”,一种指事物的根本。

这里讲的“本”是指哲学价值论概念的本,根本的本。那么以人为本就是指人是一 切发展的出发点。放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当然,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同西方历史上的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 中心的人本主义观点也是不同的。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体现的一个整体的价值,它要求创造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国家和谐、人与社会 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2.和谐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既定的战略目标 和任务。胡锦涛同志就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正如上述提到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社 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发起社会关系并实践社会关系的主体都是人。社 会和谐的中心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否达到和谐,因此,要实现和谐、建立和谐 社会,就必须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和出发点。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与和谐 是一致的,是相统一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 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和谐与诉讼。和谐的本质含义是协调一致,追求的是一种最大限度的整 合。它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概念,当然和谐并不等于同一。诉讼是指由人民法院 依据法律对当事人之间争议事实进行审理,通过司法审判程序解决争议的活动。

在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双方是冲突和对抗的。但和谐与诉讼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在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法制社会中,诉讼应以和谐为基本原 则、基础和指导,和谐包含一个全面的意义,其中就含有在诉讼领域的和谐。

和谐诉讼最早是在民事诉讼领域提出的,在全国第七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 上,最高院院长肖扬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的理念,而实现和谐诉讼是人民法院坚 持司法和谐理念的具体表现。和谐诉讼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以人为本,和谐诉讼;
诉审协调,和而不同;
诚信尽责,协同推进;
援弱济困,实质平等;
繁简得 当,方便有效;
调判相宜,胜败皆明;
公正权威,案结事了;
纵横规范,多元衔 接;
社会正义,回归和谐。以和谐诉讼理念为基础的和谐诉讼模式代表一种新型 的正义观。

4.诉讼理念。对理念比较恰当的理解有:“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 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所谓 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 系。”综合这两种分析,我认为,诉讼理念是指公民在某个时间阶段内对所发生 的诉讼活动及其产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总结后所形成的关于 诉讼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等观念体系。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和谐刑事诉讼理念就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或过程中, 公民(包含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坚持以整个社会不特定 人以及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创造和实现刑事司法和谐。

二、刑事诉讼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诉讼理念的必要性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 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1]。根据法律规定, 刑事制裁有着自己独有特征,如强制性和最严酷性,特别是死刑在执行后,虽发 现错误,但根本已无任何挽救措施。同时,为了追究被追诉人的刑事责任,国家 专门机关要经历立案、侦查、逮捕、起诉、审判和执行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 的行使恰当与否,都关系着行为相对人的人身、财产、政治权利和的安全与否, 也在影响着刑事诉讼经济成本的承担问题。比如说立案时是否明确案由、案件事 实是否存在;
侦查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侦查方向,在侦查活动中是否尽心竭力、是 否有违法现象(如刑讯逼供)发生;
逮捕的理由是否充分、逮捕的程序是否合法;

起诉的根据是否正确充分,在审查起诉时是否发现不予起诉或免予起诉的理由;

审判程序和结构是否合法,审判程序是否公正、公开、公平;
执行是否及时,执 行程序是否合法,执行时是否进行了严格审查,执行过程是否人性化,等等。

三、目前刑事诉讼中诉讼理念的不足及其消极影响 在现代法治社会之前,因为制度的原因使得法律在立法和司法中出现了 “变态”,因此,很多人都不敢、不愿提起刑事诉讼。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和法律文 化的沉淀,剥削社会中的一些刑事诉讼理念仍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存在着:犯罪了,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接受法律的惩罚,而是托关系、找熟人,甚至是威胁被 害人,以达到逃避刑罚处罚的目的;
钱罪交易;
有的被害人在遇到自己的权益被 侵害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对方有背景没有、对方有钱没有、对方会不会报复我等, 以至于前恐后怕而不敢报案;
有些司法机关在接到报案线索后,先衡量原被告的 背景,或是以人手不足或财力紧张为由不予出警、立案,或是排列案件顺序,或 是考虑当地经济指标,或是先入为主,实行有罪推定,或是诉讼活动旷日持久;

当人与人之间发生仇恨纠纷时,通过诬告、捏造犯罪事实或者通过极端手段解决 等等。

这些与现代法治社会不相和谐的音符,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权大于法的 思维形成定式;
法律无用论盛行;
行贿、受贿犯罪猖獗;
厌诉、惧诉普遍;
犯罪 分子逍遥法外;
无辜的人受到无端侵害;
“冤狱”增多;
被侵害人铤而走险,自己 维权;
循环报复增多;
对司法机关、对党、对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不满趋重;
社 会治安状况恶化等等。这些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也严重影 响了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必须改变这些不和谐的刑 事诉讼理念,形成新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刑事诉讼理念。

四、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刑事诉讼理念的途径 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刑事法律为指导,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当前刑 事诉讼理念的不足,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刑事诉讼理念,在刑事 诉讼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诉讼理念:
1.将“以人为本”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要做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体民意;
整个社会都应以“人”的眼光来看待 他人及犯罪人,尊重其人权、人格,行事需三思而后为。

2.减少各类人员的司法干预,保障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诉讼活动的自主 性和独立性。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及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改变有罪推定的传 统理念,树立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观念。正确的引进沉默权制度,并逐步完善 之,保护犯罪人人权,减少国家司法机关因为公权力行使带来的犯罪问题,减少 冤假错案的发生。

3.司法机关应及时、公开、公正、公平的进行刑事诉讼活动。不但要未雨 绸缪,扼杀问题于萌芽。更应以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刑事法的现代理 念为指导。如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等。司法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既要注意其法律效果,也要注意其社会效果,对于 有益于社会的“犯罪行为”,要区别于其他同类的但有害的犯罪。

4.倡导和谐诉讼理念并不排除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有的对抗。司法机关应 当针对案件不同情况,决定诉讼活动的打击程度,“案结事了”仍是一个重要原则。

在打击那些危害严重的罪行的同时,对于恶性较小、家庭型犯罪就应该适当减少 诉讼活动的对立仇恨情绪。

5.改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传统思想,在惩罚犯罪人的 同时,要综合考虑其家庭的稳定与发展,减少犯罪人的后顾之忧、制定人性化的 刑罚执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衍生新罪的发生。提供合法合理的技能培训、 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早日回归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总之,刑事法律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种不得已而又必要的“恶”,任何 可能的滥用将使个人与社会两受其害。反之,如果慎使用,将会两受其益。刑事 法作为理性和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理性把握,故应当以 人性为基础,以人权保障为目标,以人道为其方法,三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事情,也是广大人民群众 保全个人权益的重要途径。诉讼程序的进行起着消除矛盾、定纷止争的作用,最 终是要形成健康良好、和谐平安的诉讼环境,更好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机关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诉讼理念,这样才能保障刑事 诉讼活动的健康进行,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才 能构建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