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播学发展论文_传播学有关论文

乡村传播学发展论文

乡村传播学发展论文 一、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乡村传播在西方社会的研究,并不是以学科的形式而出现,仅仅是对某一 类研究对象的多层面研究而形成的。从上述对发展传播学基本发展脉络的梳理, 可以看出,乡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对立面,是需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 综合考量的。如何促进乡村社会(或者说传统社会)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可 以关注的话题很多。在发展传播学的第一、第二阶段,对乡村社会内部的相关研 究,一度成为发展传播学关注的一个中心命题。

例如:曾经是传播与发展的主导范式之一的“创新与扩散研究所作的大部 分努力是以农民和乡村居民为目标对象的。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对此做 出了努力和评估。现在,它已成为第三世界各国的大多数发展计划中的一个特色。

那些计划不仅与农业有关,而且涉及健康、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②20世纪60 年代早期,美国公立大学和农业推广组织将其研究成果向拉丁美洲、非洲、亚洲 发展中国家输出。这一跨国行动的主要动力是农业发展,研究主题是农业创新的 扩散。学者们力图证明他们的思想“在第三世界国家农民中的扩散与发生在拥有 更多媒体设施的环境(如美国和欧洲)中的扩散具有大致相同的模式,并且在扩 散过程中以及用于分析这个过程的概念和模型也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③其后, 在70年代早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研究,评估预期和非预期结果。并逐渐转为对 环境等相关问题的关注上。

我们可以将发展传播学对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相关研究划归为早期 乡村传播的研究先驱,但其背后所潜藏的理论含义和价值选择则是不同的。本文 所说的乡村传播学是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传播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中提出来 的。其研究视角带有明显的中国化色彩。乡村传播学的研究以中国当代社会中最 突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关注在这一社会现实情境中,乡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信息 传播系统,以信息为核心拓展开来,在信息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命题时,乡村 传播学的切入点便得日益重要起来。

在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将乡村传播学的理论界基础界定为:
传播学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ActionResearch)。

传播学的兴起与西方社会当时的社会情境紧密相关。从学科发展的视野出 发,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分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促使相关的现实命题变得越来越学术化,而关 注社会总体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使命和现实使命。历经了 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社会,对于战争中对人类本身的非理性特征的认知和运用各 种手段毫无人文信念地、纯粹为了战争目的的宣传活动,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了 反思和探讨,传播学学科在这一及其现实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中凸显出现,并 得益于相关社会科学的学科领域围绕信息本身,对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传播效果,以及对传播者与受众的相关研究而逐渐确立。

传播学的诞生既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使然,更与人类在理性 反思的基础上,对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展的社会事件、文化事件、历史事件、 政治事件乃至于经济事件的反应。它关注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角色的平等、 权利、角色和地位。具体而言,关注传播者、受众、信息本身的内容、渠道和影 响力等具体问题。其发展经历了从效果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继而到受传者中心 论的不同阶段。归根结底是侧重于对社会传播系统的宏观关注。但这种宏观关注 在立足于西方的传播学而言,一大部分理论是来源于长久的实证研究的结果,一 部分理论则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批判学派的基本观点,因而,传播学 的理论便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的特色和开放性的特征。对于中国的传播学发展而 言,迫在眉睫的也是对已有的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进行验 证并提出中国式的传播学理论来,二是对批判学派的理论则要分析社会语境和历 史话语的差异,避免仅仅以概念的转化作为分析中国社会诸种特征的工具。

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的根源可以追朔到20世纪初约翰・杜威。虽然 杜威所强调的问题解决、反思和科学的方法毫无疑问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把行动研究引入到了社 会科学领域。在他的著作中,勒温试图让几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他们所遇到 的实际问题。勒温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社会实际工作者(教师和其他人)与科学研究 者通过集体决策和精心制作的问题解决技术来实施社会和文化变革的一种方 法。”④ 行动研究理论受到20世纪早期教育科学化的影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念 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训练中的群体动力学运动 (GrouPDynamicsMovement)的影响。“就像19世纪的贫困、住房、城市生活等社会 问题催生了质的社会研究一样仰ebbandWebb,1932),由于战争、群际关系问题、 社会重建、歧视和其他许多社会问题的冲击,要求社会科学做出反应,19世纪40 年代质的研究绕了个圈子又彻底回来了。出于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实践人员的研究重获新生,而行动研究也披视为一种可靠的回应。最后还有战后美国 “科尼时代”社会创建主义的课程开发活动的影响。一些战后重建主义研究者提倡 并拥护在教育中采用行动研究。S.科尼(Corey,1963)是领导这场运动的旗手, 他相信,因为实践工作者能够运用自己研究的成果,所以行动研究将在很大程度 上改变和提升课程实践。20世纪50年代,依托一些大型的课程开发项目,人们开 始将行动研究作为一般的策略来设计课程,并解决像群际关系和歧视这一类复杂 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合作行动研究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后期行动 研究开始衰落,日益成为被攻击的对象。⑤行动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社 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有不同的研究取向(approach)。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科学行动研究(scientificactionresearch)、实践行动研究(practicalactionresearch)和批 判行动研究(criticalactionresearch)。

早期的行动研究希冀以科学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研究的典型目标是:假 设或预测从那些看来实施成效较好的实践中,找出一个可遵循的固定答案。实践 行动研究取向主张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或其他教育实践工作者,在面临一个实际问 题时,所展开的行动过程。批判行动研究取向主张行动研究是由实践工作者在社 会情境中,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探究形式。它的目的是:改善实践工作者所 从事的实际工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加强实践者对自身工作和工作情境的理解。

无论我们把行动研究当作是一种理论还是实践,对于在社会协调发展中, 如何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角色定位、权利等进行阐释,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流动群 体的研究而言,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理论和研究路径,对乡村传播学而言尤其如 此。

二、乡村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1.乡村传播学的界定 乡村传播学以发展中国家乡村社会及其乡村社会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传播 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以信息为核心的乡村传播系统中受传者的社会身份、社会 角色、个人和群体的权利的问题,借助对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渠道以及影响力的 研究,解读信息时代中乡村社会的内在变迁机制、变迁趋势及其外在的影响力和 推动力。

作为一门学科,乡村传播学是研究乡村社会内部信息传播系统以及与之相 对应的外部信息传播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行动研究的理论和范式为基础,强调参与各方角色和地位的平等意识,其潜在的价值 理念是以学术的实践和学者精神。以人人生而无选择的权利但是可以有获得平等 选择机会的权利为学术理念,将学科发展不仅仅建构在宏达的理论建构上,而且 注重行动模式和行动者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更将学术研究的宏观视角和社会实 践的微观研究相结合,借助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变时机,以乡村传播学的学术 理念融合到中国社会的整体历史发展中,这不仅仅是对特定的历史时刻的一种明 智的选择,更是对中国社会科学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代发展特色的一种应有的努 力。

2.乡村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乡村传播学发端于20世纪50-60年代从外部力量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各种 研究。这些研究的实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相类似的行动。初期的研 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村民个体为对象的效果研究,另一类是以村落整体为 研究对象的农业推广制度模式。

但就历史发展而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处处都留下了乡村传播 研究的痕迹,从民国时期的大西北开发运动、农民运动讲习所、政府提倡的新生 活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到1949年之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等等,这些社会运动或是由政 府提倡,由知识分子和当地官员相互配合,或是知识分子在乡村进行的单纯的改 造运动,从乡村传播的视角来看,其目的都是以改造乡村社会以及乡村社会中村 民的诸种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其采用的行动模式多是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模式, 其背后的理念都在于希望以知识为工具,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其他国家,如苏维埃的集体化农庄、坦桑尼亚的强制村庄化等,都是政 府对农村现代化所作的努力,很显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或前社会主义 国家,这种由“国家发起的极端现代化农业”所依赖的简单化、静态化、公式化的 模式,斯科特认为使得乡村社会的复杂性被屏蔽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研究 中简单的生产和利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真实的农民,以及他们在社区中 复杂、灵活和洽谈达成的目标。”“……导致这些系统(农业推广)失败的原因至 少有四点:第一……农业规划中的现代主义者继承了许多未经检验的关于种植和 耕作的假设,这些假设完全不符合当地的环境。第二,由于现代化农业规划所包 含的专家评鉴的前提,实际的项目往往屈从于官员的权力和地位,以及由他们所 控制的国家机构。……第三,它所关注的只是生产主义目标。第四,科学农业试 验不可能处理当地某些形式的复杂关系。它倾向于忽视或轻视不能被其技术同化的农业实践。”⑥ 就美国历史发展而言,对于乡村社会的关注也是以教育、改造和影响为核 心的。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由于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对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 注从两个视角展开,一个视角是从社会学角度对乡村社会的关注,在美国各州农 业实验站建立之后,由于政府的资助,对于乡村社会的全方位研究成为热点。从 社会学角度出发所进行的著名的杂交玉米的实验便是早期扩散研究的成功范例。

随着美国乡村社会的逐渐转型,村民与市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剥离了,乡村社会 与城市社会之间出现同质化倾向,学术界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也日益转向了。

从当代社会发展而言,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到行动研究模式,乡村传播学 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成熟期。主要的转变体现在: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但摒弃了 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传播理念;
以理解和学习的视角,进入乡村社会以及与外 界的相关互动过程中;
注重传授双方的平等角色和地位,力图在双方互动的前提 下实现共同发展。

由于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与当代社会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科 学整体对当代社会的研究思路密切相关,使得作为学科的乡村传播学的各类观点 和研究流派还处在起步阶段。就中国而言,主要的研究成果还集中在:原有的农 业推广机制的变革、大众媒介对农业科技政策传播的影响力、村落内部的舆论领 袖的作用(包括农业经纪人、农村新的精英分子等)、农村合作组织的研究、村 民大众媒介接触率研究、以及农民进城后的各种现状研究等等。笔者认为,主要 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积淀性的原创性理论;
缺乏本土化的实证调研工作。而原 创性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因而,关注乡村传播学学科 的发展,有必要从踏实而长久地从事实地调研工作。本书所进行的相关调查,便 是一种努力的尝试。

三、发展传播学与乡村传播学之异同 1.相同之处 首先:研究目的相同。发展传播学发端于对二战之后以西方为中心的国家, 力图借助大众媒介手段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线性理想模式。乡村传播学发 端于国家和社会层面共同为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社会运动和实践规 划。其次,二者均关注大众媒介在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定位。发展传播学探讨大 众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乡村传播学探讨大众媒介对乡村传播学系统与 城乡之间的传播系统的作用和地位。

再次,二者均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发展传播学关注不发达国家和 地区如何采用新的技术和规划,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实现过程。乡 村传播学希冀借助信息的力量,实现传授双方的信息平等和共同权利。

2.不同之处 首先,理论基础不同。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 研究背景为西方中心论,其基本假设是西方中心论的假设;
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 础是传播学理论和行动研究方式,其基本假设是中国学派的传播学本土化的假设, 即认为乡村传播学的目的是促进和改善传受双方在信息链条中的角色和地位,实 现人人获得平等的选择信息机会的权利。

其次,研究视角不同。发展传播学从发展学的视角出发,将大众媒介的力 量融入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以自上而下、有内及外以及后来的参与式发 展为核心范式,希望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以及其他的传播模式,实现对乡 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过程。乡村传播学从行动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大众媒介的功 能与信息弱势群体的权利和角色的定位结合起来,力图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传 播沟壑,为实现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的理想沟通状态而努力实践着。

注释 1谢咏才,李红艳主编:《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版,第34页。

2参见[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士]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 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3[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创新与扩散》,辛欣译,中央编译局出 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4[美]JAMESNOLAN,JR.LINDAA.HOOVER著:《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
教师督导与评价》,兰英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5[英]JamesMckernan著《课堂行动研究》,朱细文、苏贵民、赵南译。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0页。

6[美]詹姆斯.斯科特(JamesC.Scott)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变人 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改变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 359-360页。

摘要本文对乡村传播学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发展进行了阐释,在论述 发展传播学的发展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同时,对乡村传播学与发展传播学的异同进 行了明确的界定。

关键词乡村传播学发展传播学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