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论文 [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

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

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 摘要: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病情进展、临床诊治等方面,概述了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在中医“治未病” 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四诊”和辨证体系结合现代检查对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 预,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未病 糖尿病(DM)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 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糖尿病可参照中医“消渴”病范畴进行预防和诊治,中医学防治消渴病有着丰富的 临床经验,尤其是“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为主、既病防变等思想值得我们继 承和发扬。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简单探 讨。

一、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方面是强调 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发病之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 病的发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是阴阳失衡,人体正气与致病 邪气相互作用、相互抗争、运动变化的过程。“亚疾病”是相对于疾病标准而定义, 其研究应从“未病”4种形态的潜病未病态向前病未病态深入发展。无病有证属于 “亚疾病”状态,是“亚疾病”中可以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部分。

因此,将“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亚疾病”状态,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进行 辨证论治,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糖尿病发病前的潜伏阶段较长,从启动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要经历几年甚 至几十年,导致患病以后的预后处理往往使治疗处于被动状态,耗费大量的社会 成本,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易感人群,特别是IGT(一种处于糖耐量正常和 DM之间的异常代谢状态)人群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或延缓此类人发生DM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防病于未然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消渴)的症状特点、兼证及病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论 述,辨证治疗的经验也较丰富,认为消渴病是一组在众多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 下,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虚实夹杂的综合性内伤杂病。

《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意思是说五脏虚弱的 人容易产生消渴病,五脏虚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遗传易感性,但并非五脏皆柔弱 者皆患消渴病。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 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由于富贵之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 营养过盛,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积热内蕴,化热伤津,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形 体肥胖,具备了发生消渴病的条件。

王晖等把有家庭遗传背景、体质羸弱、真气不足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 在外界环境因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作用下诱发的症状不明显的 糖尿病患者称作糖尿病原始期。此期患者虽无糖尿病典型症状,临床血糖监测也 在正常范围,但其常有家庭糖尿病遗传史。对于这些潜在人群,加强中医对其体 质特征的认识判定,结合对其血糖的检测测,是中医诊法的未病先防。要求其保 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肥胖等,是可以通过非药物方法 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在糖尿病原始期结合其体质,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 其热、燥、痰等偏性,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医学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必须经过一个“积累”过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不可 能是突然而起的,它必然要经过或短或长的潜伏阶段。并由此引出了“亚健康” 状态和“亚疾病”状态,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提出要在疾病的“潜伏阶段”预防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观点和中医学类似,但运用药物干预时还缺乏公认的治疗手 段。

三、治病于初始 糖尿病虽然很难完全治愈,但是只要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就能减少或避免 严重损害和并发症,使糖尿病患者获得与正常人相近的生活品质。糖尿病的早期 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糖尿病患者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 性和可控制性、可治疗性,要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大量资料显示,对DM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及合理的干预,DM是可以预防 和推迟的。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属可逆阶段, 是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过渡阶段。

研究证明IGT人群中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00倍左右,对100倍 增高的高危人群进行的干预自然是最节省人力物力的措施。此外,GDM(妊娠期 糖尿病)妇女也属于DM的高危人群,产后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因而,增强对 GDM妇女分娩后DM发生情况的认识,明确发病机制,以及参与发病的相关因素,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或延缓GDM妇女发生2型DM有重要意 义。马纲提出,理想的IGT干预模式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①充分得到循证医学 证据的支持,明确有效;②最大限度满足IGT人群的顺应性,能够长期坚持;③高 质量、标准化的规范易于推广;④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使之成为一场大规 模社会实践;⑤符合卫生经济学“成本-效果”原则。可从准备和实施两个层面来探 讨如何开展IGT“治未病”综合干预模式运作。

胡华娟等认为主要应该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干预, 具体提出:①改变生活方式,主要是调节饮食、运动和精神;②选加口服二甲双 胍或拜糖平等药;③辨证选方,并适当加入以下几种中药调控:地骨皮、葛根、花 粉、玄参、生地、知母、麦冬、黄连、人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绞股蓝、 甘草、白芍、女贞子、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调整血糖作用;④适当加以选择 调节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南瓜、葫芦瓜、冬瓜、玉米须、大蒜、洋葱、山 药、芹菜、菠菜等;⑤尽量避免服用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的药物如双氢克尿 塞等;⑥糖调节受损属亚健康状态,调节亚健康应先扶正气。

四、既病防传变 糖尿病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局限于血糖失控所引发的急性并发症,还 可因长期高血糖导致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糖尿 病患者生存期延长,这些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

因此,治疗糖尿病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并发症的发 生,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根本途径。

既病防变包含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病邪初袭人体,病情轻浅,若不及时 诊治,病邪会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其次,各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传变途径及 发展规律,内伤杂病多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传变及经络传变等。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对既病防变思想的应用和发挥。因此,对于起病 隐匿的糖尿病早期并发症,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目前,中华中医 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将已出现糖尿病的早期或亚临床表现,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 改变或靶器官损害的慢性病后备军及高危人群,称之为“传变未病态”人群,治疗 管理的重点是防进展、防演变、防事件(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各种并发症)。

梁晓春指出“既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 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循证医学资料表明,尽管治疗DM的并发症较为困难,但早期联合治疗并 有效控制血糖可减少Ⅱ型DM患者心、脑、肾血管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全球不同组织都制定了相应的糖尿病控制目标以及效果评定标准。血糖监测是糖 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法的组成部分。有规律地进行血糖监 测,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血糖波动的情况,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诸如 饮食、运动的调整、降糖药物种类及剂型的选择等。同时,还应积极控制血压、 纠正血脂异常、减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戒烟等,全面控制DM患者的心血管等 危险因素。

五、结语 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中医强调 “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糖尿病发生早期甚或前期就积极进行干预。一方面,“治 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从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考虑,“不治已病治 未病”和“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和认识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 方面,要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对于糖 尿病的预防、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并发症早期 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自觉症状,及发病后防止出现并发症时,发挥中医药 综合防治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诊法,灵活掌握脏腑病机及生克制化之理,防 止疾病传变,注意病理产物的相互转化,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肾虚、肺燥、胃热,阴虚燥热的病机主线乃成, 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是先天不足、饮 食、劳倦、房劳、六淫、七情等复合病因,耗伤肺、胃、肾之阴所致。肺、脾、 肾等脏腑柔弱,津液代谢失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造成气滞、血瘀、痰凝, 使病情迁延缠绵,变证百出。西医研究亦证实,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血 流缓慢、组织缺氧,既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是加重病情、导 致各种并发症的元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证型基本按照阴虚燥热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规律动态演变,要立足肺脾肾调治痰虚瘀。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病程冗长,病变以下肢为主,有血瘀的症状和体征,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为主, 符合中医久病及肾,病久入络的理论,所以对于该病的治疗,谢激扬提出在临床 上应根据“治未病”理论,早期使用平补肾气,活血化瘀及搜风通络等药物,以及 时阻断神经病变的进展。

另一方面,要有效运用现代检测方法。其一,要根据不同糖尿病及早期并 发症的发病特征,注意高发人群的筛查检测,进行可疑糖尿病及早期并发症的相 关性理化指标的临床检测,增加早期诊断的度量参数,提高早期诊断率;其二, 要善于捕捉糖尿病早期并发症邪伏脏损、功能紊乱的早期迹象,搜集反映疾病特 征的临床表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应的靶器官的功能、生化、组织化学、甚至 形态学的变化在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即已开始。早期预防时间首先针对IGT人 群,尤其是对葡萄糖耐量正常但伴有高血压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的高危人群, 即应开始干预,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查确定需要早期干预的高危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