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高师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摘要】在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基础上,给 出了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方向,并且强调要加强师 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建三级 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协同”为基础的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实施 方案。【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及人们的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不 但生活上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行业和商业也在互联网的融合渗透下发生着深 刻变革,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同时也加快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简单 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将这两者随意的加 起来,而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 出新的发展动力。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互联网在企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 泛应用,而且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互联网技术对全球 信息化产生了整体的推动,未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跨界融合必将推动世界信息 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无疑将对信息技术人 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真正适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型复合人 才,作者们认为,高师信息技术教育类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的特质。
1)复合专门性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是一门以学生的专业为支点,发挥技术、技 能优势,信息技术专业是一门层次复杂且涉及多项学科的新兴专业,南开大学网 络与信息系统专家吴功宜教授认为:“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需要重视复合型人才 培养,保持可持续发展。”[2]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 所学专业的特征和市场的企业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培 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端技术型人才。2)创新性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 只有抓住创新的方向,找准创新的节奏,才能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变革,催生信息 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信息技术类人才具有基础扎实、技术能 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实践应用性信息技术日益更新,发 展迅速,与其他技术领域结合密切,实践应用性更强,这就要求学科与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增加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课程及部分实 践环节,将理论和实践贯穿于教学体系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得到发 展和提升,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4)协作能力 强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项目涉及了感知、传输等各个不同方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按照项目开发不同层次和阶段进行 分工协作来实现。这就需要在高师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培养 学生在项目任务中的沟通、协调能力,使其逐渐具备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团队协作 能力。
1、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①以所学专业的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企业的岗位技能所需为导向,合理设 置专业方向,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综 合性人才。②根据就业方向和岗位技能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之间的知 识集成性。充分掌握市场与行业需求,同时增设实用性的“桥梁型”课程,由此实 现理论与实践的近距离衔接。③调整课程内容,把传统的选修课程向专业模块化 课程转移,使课程体系更具连贯性、相关性、阶段性和实践性,并把项目案例作 为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开设的前提。在“互联网+” 时代下,师资匮乏将成为各高校共同面对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双师型”资格的教 师比重偏低。面对此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引进,依托国家“千人计划” 和各地方政府的人才战略和高校人才规划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同时专业主办方从相关专业“借调”老师,以解燃眉之急,尤其是许多新开设的信 息技术专业,因实验条件的限制,新专业师资的欠缺,导致许多专业课程只能靠 “借调”资源来解决;
二是培养,在现有教师队伍中设立不同的信息技术方向兴趣 小组,每个小组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并具体落实到专业教学中形 成若干个课程组,同时各兴趣小组要通过科研推出自己的产品或展示系统,以争 取更多的专业建设项目和资金。如参加大数据课程教学培训、深度学习工程师培 训、大数据分析师培训、虚拟现实工程师培训、人工智能开发师培训、创新创业 指导师培训,培训后并能获得工信部鉴定签发的各种“双师型”资格证书,通过带 课教师自身实践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是一门创新能力强、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 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专业核心基础知识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不断地调整和 优化课程体系,并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和丰富的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①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高师信息技术类专 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并且具备解决工程项目所需 的专业能力,尤其是现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同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合,学生除具 有相关信息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外,还应自学相关交叉学科的领域知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互联网+”时代,高校内多数 实践性课程不但要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要强化课程设计和毕 业设计,在实验课程上,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独立完成课程 上的任务和难题,并熟练地掌握各种工具类的分配和使用;
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上, 学生互相组成若干小组,且每小组成员按照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进行分工合作;
最 后的毕业设计可以结合企业岗位需要设置实用型选题,按照工程的开发阶段进行 设计和研究。②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市场和行业 需求,以企业岗位技能所需为目标,明确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构 建三级教学体系机制。三级目标对应课程实验,即对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认知、 验证、操作训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实践性。二级目标对应课程设计,即给定明 确的实验目标,运用相关课程理论、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提高系统实现 能力。一级目标为毕业设计,让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 掌握相关的实践能力[3]。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研究,注重教 学与实践结合,把资源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从理论 知识到项目开发的渐进式人才培养道路,因此,改变以往的实训课程内容,根据 岗位知识技能所需设置教学体系和实践项目,完成学生“一体化”的培养,从而形 成理论与实践“零过渡”的对接。
4、以“校企协同”为基础的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实施 我国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普遍存在着较大的 差距,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研究,忽略了教学的实践意义, 因而与行业需求脱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
鉴于此,我们以“校企协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面向企业及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坚持以面向工业界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高师信息技术 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突出解决3个关键问题。第一、以专业规范 为基础,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学生教学 实训,突破传统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第二、构建定位明确的“三段式”工程实践 教学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工程 素质的培养问题。第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和教学计划,使学习过程和岗位实习一体化,实现产、教、学的 零过渡。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实施“校 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技术型、 综合型的人才,并且企业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来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良 性互动,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两两互动的循环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使校 企双方专业设置与资源调配更为合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贴近岗位、贴近企业、 贴近社会。在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框架指导下,以“校企合作”为基 础,对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进行改革和整体优化,提出“以就业能 力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构建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 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时刻观察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到课程体 系变化与行业发展同步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 将实习、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③校企协作,共建培养基地及实 习基地“校企协作”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校企融为一体的人 才培养方式,校企协作教学的具体模式是:企业与高校根据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在学校设置实验、实训基地, 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平台。按协议由学 校和企业及中小学基础教育学校构建教学团队,设计教材内容、课程教学、实习 实训、教学成果评价、毕业就业等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人才 培养的效率,也有利于社会企业人才的储备,使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形成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模式。
5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在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 实验条件,培养出创新型、实践型等综合性人才,并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经验和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 推广,并以校企协同为引领,制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课程、 明确培养方向,将技术发展和教学相结合,最终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 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