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摘要】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 于一所职业技术院校而言,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要着力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管 理制度的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试 图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结合作者从事的职业院校管理实际,阐述制度创新的必 要性、有效性,提出进行制度创新的有关建议。【关键词】制度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管理制度创 新 一、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创新视角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 框架。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和 实施机制三方面构成。
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人在特定制 度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表现。用这个观点看教育问题,教育改革本质上并不 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命题方式之类的技 术性改革,而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立一 套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和利用教师及学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以实现既定 的教育目标。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与西方人相反,我们向来重结果,轻过程;
重 理论教学,轻技能培养;
更关注技术创新,而忽视制度创新。这种思维方式是与 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但在当今市场化的社会,却有本末倒置之嫌。
作为上海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条件雄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上海交 通学校,为上海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学校经过几代人 的努力,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但是,要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必须在稳定 规模基础上走内涵发展之路,而目前在内部管理上,深感传统管理有余而激励与 创新不足,集中统一有余而各部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足,行政调控有余而各部 门自动协调配合不足,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重视制度建设。
二、学校管理现状与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制度的有效性制度,本身可分为有效率的制度和无效率的制度,一种制度有没有效率主 要取决于这种制度的交易费用,正因为此,一般把交易费用的概念定义为经济制 度的运行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高低,又取决于这种制度是否“激励相容”,即这种 制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否与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致。当然,任何一种有 效率的制度都有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还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而且任何一种制度都难免会有弊端,但是只有激励相容才能节约交易费用,只有 激励相容的制度才是有效率的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学和实训条件明显改 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适应管理的需要,学校将原专业科改设专业系部, 并增设专业教研室,统管中高职教育,学校在管理中的分工线条更为明确。当然, 从古典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分工和专业化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学校在分线条管理后,上下衔接趋于紧密,线条内办事效率有所提高,但不可避 免地会过度倾向于纵向一体化,从而在各自为政下忽略了管理线条横向协作的重 要性,势必出现学校范围内的外部不经济,甚至导致制度失效。
2、制度创新的必然性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为它不具有专利性,是一种公共品,可以“搭 便车”,人们可以简单的模仿由别人创造的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进行 制度创新的人就缺少激励,这类稀缺可视之为利益驱使下的制度稀缺。另外,从 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正式约束容易移植,而非正式约束由于内蕴传统和历史积 淀,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因为,一种非正式规则尤其是意识形态能否被移植, 其本身的性质规定了它不仅取决于所移植对象的技术状况,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 后者的文化传统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
因此,学校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内部决策者和管理者不断更新的理念。从更 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对于一个勇于创新的团体或管理者而言,意识和理念往往成 为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观念上,要求我们立足于未来,不断以 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其次,从学校管理总体上来看,缺少一种开放机制,与外部环境缺乏一定 的沟通。随着学校组织边际的不断扩大,在理念上理应打破原来狭隘封闭的藩篱, 整合现有资源,不断吸取兄弟学校办学的长处,根据学校实际借以对学校的管理 制度进行“修正”或进行有效的创新。当然,这必须基于学校逐年积累建立起来的 校园文化环境,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3、现行制度与合作博弈 博弈又称为对策,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 团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团体的选择。博弈可分为合作 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 作用使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 则是非合作博弈。
如果说竞争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与效率的话,那么合作就能够给人们带来 和谐与效率。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 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学校如同一个国家或 集团的缩影,上级和下级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即非 合作博弈;
另外,学校工作虽有分工,但毕竟是个系统工程,学校一直强调各条 线的工作要相互协调,但有时涉及到各线条本身利益时总会出现一些非合作现象。
所以,学校在制定一项制度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必须强调合作、强调团体理性, 强调一盘棋,把非合作博弈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 1、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创新兴校的理念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 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管理者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产生对学校发展的战 略思考;
没有创新人格,对创新建议就不能果断的接纳,更不会激发全校教职工 的创新潜能,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创新作为基本的 兴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及时发现和开发蕴藏在 广大教职工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并尽可能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不断的激励和鞭 策全体教职工,正确引导和促进教职工创新能力的发展。
2、正确看待“路径依赖” 诺思指出:“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初始的制 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 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利益因素。沿着既定的路 径,既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
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如果弄得不好,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 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但必须认识到,制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次博弈的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分 工与协作过程中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一项好的制度,都应当在 充分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后制定。好的制度应当体现并能够 协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从而获得大家的拥护,表现为长效性和相对稳定 性。
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与以往改革的关系是扬弃的关系,所 以要建立新旧改革的有机联系,既不能过分依赖原有的途径,也不能想当然地设 置一些不讲效率的制度,而应注重学习、总结,学别人之长,加强部门之间的交 流,我校汽车工程系曾在专业群开发、考证与技能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方面进行过成功的尝试,我们应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点,要敢 于否定学校旧有的、影响学校发展、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各项管 理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有效性。3、注重规则的权威性 制定规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在我国这个市场经济尚 欠发达、特权意识较浓厚的国度里,人们尊重规则的意识还较淡薄,这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找到规则的漏洞,并利用这个漏洞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世界上 最好的规则都有漏洞,对规则的遵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素质,大家都遵守规则 可以大大的降低交易费用。当然许多规则的实施除了激励、约束机制外,还需要 人的自律。如果学校员工都有自律意识,那么整个学校的交易成本将会大大的降 低,而最终受益于全体员工。
二是除了寻找规则的漏洞以外,人们还喜欢规则能约束别人,而自己是例 外。如明明违规也要找关系通融一下,即规则对别人是硬的,对自己是软的。在 这种动机的支配下,最终规则就形同虚设了。规则的软化是特权思想和等级思想 的一种集中体现,学校的管理者应增强各项制度的权威性,做到令行禁止。
三是有利时遵守规则,不利时违反规则。我们总有一部分人在遵守规则上 “斤斤计较”,打小算盘,总希望游离于规则之外。而实际上,规则的好处来自于 大家的遵守,尤其是学校的各级教育管理者理应带头遵守规则。学校在注重规则制定的同时,要创造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的良好氛围,使得全体教职员工形成人人遵循约定的学校竞争规则,认真履行承 诺。学校管理者也应注重规则的权威性,切不可朝令暮改。
4、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 机制是制度赖以实践的保障,完善而巩固的实施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团体 运行内部交易费用的降低,将会使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具有长期优化运 作的意义。它为落实依法治校、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但 不可否认,在某些部门的实施中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什么原因?主要还是存在 实施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所以为了实现学院的管理目标,将制度落到实处,必须 建立与之相符的实施机制。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创设决策保障机制,可专设一支决策智囊团, 定期研究和解决学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对策,必要时制定新制度。其次 要形成一整套与之呼应的监督机制,比如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校务公开监督机制, 良好的督导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最后要制定好善后处理机制,形成一种 “凡事有规则、凡事有负责、凡是有处理”的实施机制;
最后,要创设自动协调机 制,协调不同管理线条间的部门合作,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学生利益的最大 化,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