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发展研究论文: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发展研究论文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 念去指导,我们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通过什么样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去 完成任重而道远的素质教育,我们应为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研究的主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 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与创 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经常提及的话题,如何 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这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整个中国关心的问题, 因为我中国教育似乎总是大力培养出“高分而低能”的“人才”,我国的教育也常出 现因为学生无交际能力,无实践能力,无做家务能力而被社会排斥的情况。所以 素质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影响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哪里?首先要说到教育的主要矛盾,那就是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优 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发的。其次也表现在每个人的天赋是多样化的,现代化 建设对于人才的需要又是多元化的,和什么有矛盾呢?就是和成长道路的单一性 存在着矛盾,就是成才路单一,成长的道路也单一,是多元需求和单一道路的矛 盾引发的。特别是从文化上讲,我们有上千年的文化传统,确实有重视教育的一 面,但同时也有轻视技能型人才,轻能力、重学历的倾向。我们教师要培养的创 新人才不就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吗 那么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 第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素质。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和能力结 构等,都要通过学习(包括主动和被动的、直接和间接的学习等)才能获得。我 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却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教师在指引,特别是中学生很难自己 主动来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为此学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学生 的整体素质由学习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几个方面有机组合 而成。学习素质是形成其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学习素质已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 素质。学习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习智慧的开发。学习智慧主要体现在“爱学、会 学、善学”三个方面。人的智慧无处不有,学习的智慧更是丰富多彩,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的开发。

第二,具备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与创造、创造力和创造发明等是 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需要具备较好的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这也是“综合智慧” 的主体。

第三,具备妥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是想象智慧的有效发挥。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 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 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 的想象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
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
热 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辟蹊径;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 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知识教育模式与创新 教育模式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专业知识的培养, 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它忽视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 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创造和发明往往在边缘地带容易取得突破、获 得成果。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强调的是通才教育,强调科学、人文、艺术、 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主体性教育与个性 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将重点放在 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个性教育是 指承认个性,正视个性的差异。对教师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
对学生而言,则 是鼓励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因此,素质教育强调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 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自身获得最好的效果。三是知识、 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它既包括知识 的量,也包括知识的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才能转化为能 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要经过自己的选择、吸收、融汇、创新 才能内化为素质,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层次指 标是精神境界,包括人的思想道德与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因此,学生在质与量的 比较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通过实践的训练内化为个体的 心理品质,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四是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应以教为主, 科研为辅,以教带研,教研并举。科研实验室应向教学开放,科研成果应进入教学环节。教学工作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要当作发展的 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中,同时,充分利用 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应大力倡导 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 的精神,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知 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并举,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方面的 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 业教学体系改为包容文、史、哲、艺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的综合教学体系;
另 一方面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 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改变“知识继承型”和“单向灌输型”的传统教学观念, 注重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 环境。

第二,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主旋律意识。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 比,创造性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更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进 行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要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第三,加强素质教育,构 建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 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导向过重、过分强调共性的弊端,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手段,实现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知识传播与 知识选择和创新的统一。总之,素质教育应是以德育为前提条件,以能力素质培 养为中心,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心理教育、创造科学和其他素质教育为基本 内容的有机整体,从而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的教育,以构建具 备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

第四,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 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第五,学以致用,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良好环境。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环 境,教育者应侧重从时间和空间、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加以设计,关键是要突 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利,以获 得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空间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 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 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硬环境建设上,要积极推进以教育网络 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现代化进程,为学生获得和运用信息资源提供先进 的手段,充分拓展创造性思维,开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新领域;
在软环境建设上, 则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自由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十分有 利的良好环境。

总之,谁赢得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下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 动,在新课程贯彻的素质教育体式下,提出培养普通人材向创造性人才的转轨,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的教育实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