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深究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旧有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本质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综 合分析、组织加工并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 主学习的基础。但现行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讲解和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教学内容 大多仅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实 际问题的内容不多。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基本上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 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很多教学课件 制作粗糙,照搬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这 种落后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 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 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二)旧有的教材观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显得相当迟缓,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突显信息技术 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学生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一些方便 快捷的操作方法以及他们特别喜欢的网站和动画设计等的兴趣和需要无法在信 息技术教育课上得到满足。
2.重技术轻人文,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现行教材中很 少有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 安全”等人文专题内容,也没有将人文背景与信息伦理渗透到技术章节内容中去。
相当数量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的意识,对 《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教材忽视对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我国信息技 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 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将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 型。现行教材中并没有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与学的方式与考核评价方 法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大多数教师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不符合信 息技术学科特征的现状是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
4.教材配套光盘的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无法给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文字课本,远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网络化、电 子化的学科特点。有些教材虽已开始配套辅助教学型或学习资源支持型光盘,但 当前很多配套光盘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开发的,落后的 设计理念无法给师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文字 教材的数字化翻版,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旧有的管理运作模式 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崇尚搞形象工程,为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使学校在 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优势,即使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条件下,仍盲目购置大量设备,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还都十分先进,但目的并 不是为了把这些设备真正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不是把它们作为辅助教学 的工具,实现教与学的优化。而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参观的展品。有的学校 领导甚至认为机器使用的次数越多就坏得越快,故将计算机“供”起来,制定严格 的管理制度,除了每周少有的一两次上机时间对学生开放之外,其余时间宁愿机 器闲置都不允许学生使用,设备的使用率极低。笔者曾在市区一所中学里实习, 真切地感觉到,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在学校领域还尚处浅层次的水平,该校 一年级学生每周有两节信息技术课,但教学内容主要限于基本的理论讲解,学校 虽然有一个电子阅览室,但学生配合所学知识上机操作的机会很少。学校对这种 现状也并不认为有什么不正常------由于目前网络消极因素的存在,老师家长甚至 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孩子的信息技术课上不上根本无所谓,甚至学的越差反而 对其它学科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有利。
(四)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教师是指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及应用的专业教师,他们是教师队 伍中的IT人才,他们的素质水平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信息技术教 师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浪潮而 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由于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中学的师资需求,因此目前中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多还是从其他专业或学校管理人员队 伍中转过来的,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而主要 靠教师自学或短期的、临时的专门培训。因此相比语数外等课程,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整体的业务素质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有师资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数外 等高考主考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在中学的受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相应地, 不同课程的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也有明显差别。对于信息技术教 师所提出的一些改进教学方法或教学设备条件的要求往往不被学校领导所特别 关注,使得这部分教师对于全心投入做好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动力。他们 甚至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不被重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课时费低, 又没有辅导和补课等其他额外补助。致使信息技术课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由于上述原因,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由此 导致这支队伍极不稳定,许多教师纷纷通过考研深造、改行等途径谋求新的发展, 流失相当严重。
二、相关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一点上, 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实现各个学 科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 代的作用,改变以往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认为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而要采取 一切可能的措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整体和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 中,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保持协调一致, 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通过整合,不仅有利于加快各门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进一步丰富教育资 源,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和师生、生生协商交流、 合作讨论的良好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必须用 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媒体、信息等诸要素的关 系,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发挥资源的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开展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效益。
(二)从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 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 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就常用 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 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 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信 息。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 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笔者认为,目标教学法可能更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变传 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应用、交流讨论、 巩固提高和总结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实现信息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与交流,既使 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 开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探究性、协作 性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 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既满足了学生内在求真探索的心理需求, 也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对 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三)设计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新教材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具体实践中就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新教材。依据《新课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的要求,在设计新教材时应致力于落实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这就要 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于技术知识课堂灌输与技术训练的工具, 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 作学习的手段。
2.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从学生日常生 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
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 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
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 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 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 取教材内容。
3.设计多学科综合的、难易不同的探究式主题研究活动。教材应考虑设计 多个不同主题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供不同知识水平、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 个性化选择。同时要提供各种资源以创设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 学习环境,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亲 历处理与交流信息、创造与评价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教师资源是关键 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关键。
1.学校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要积 极引进优秀的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制定各项措施 切实改善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课 程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中;
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尽可能满 足他们对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以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要求。与此同时,针对信 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还要为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 作为教师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要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 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要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 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实际 操作中逐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但要注意的是,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的自主空间 不能成为“上机任你玩”的游戏课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 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二是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 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
这里所言及的技能,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 究技术。首先,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 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甚至前沿的软、硬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 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等)。其次,要能根据教学 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 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的能力。在自 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各种各样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 变以往“有什么教什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
三是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有的信息素养包括:筛选获取 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 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参与调查、与人交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寻找、发现、 收集有用信息。整理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结 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有效信息重新整理组织、 存储。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 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 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 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