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阿拉曼研究论文
血染阿拉曼研究论文 塞拉――一个志愿去非洲战场的意大利士兵,从那场残酷的战争中得出的 唯一结论是:死亡只有在教科书中才是美好的,英雄只有在文学中存在。在现实 的战争中死亡只是死去,默默地、没有只言片语、没有安慰的、甚至是没有人发 觉的死去,有的只是渐渐地腐烂、发臭。但这一切对战争之外的人是那么的陌生 而遥远。塞拉曾经就是这样。他,一个还未毕业的学文学和哲学的大三学生,怀 揣着教科书般的荣耀与梦想来到非洲这片死寂的前线,然后发现了残酷的现实。影片一开始,塞拉就置身于这片茫茫的沙漠战场中还不由自主地说:“这 儿真美!”但他的好心情很快就消失了:奥弗中尉让他扯掉志愿兵臂章,并告诉他 要是一线的士兵知道有人本可以呆在家里却来到这儿,一定会揍他一顿;
紧接着 送他去一线战壕的士兵在途中被从天而降的英军88型炮弹炸成了沙子,只留下一 只血肉模糊的耳朵,而他却幸运地毫发无损;
再后来,一线的士兵又告诉他这里 没水,只有沙子――带汽油味的水只能用来喝,洗澡只能用沙子;
饭会在晚上吃, 因为那样就看不见苍蝇;
打仗只能看好运,而且每人只有三次,剩下的只有听天 由命,塞拉刚来就用掉一次,至于战壕里其他人早已用光了。
这就是塞拉的二战,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奋勇搏杀,甚至没有看到敌人, 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战场和无边无际的煎熬。意大利导演蒙特里尼,从一个年轻 的意大利士兵角度,再次省视了那个血肉横飞的年代。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只 有战争给人带来的难以忍耐的煎熬。所谓正义,只对战后的胜利的一方的政客们 有用,而对在一线无论哪一方充当炮灰的士兵而言却没有多大用途。他们需要的 是一口“好”水,一碗好饭和片刻的休整。英军的胜利不是因为炮火,不是因为战 术,是因为它的士兵有“好”水,又有“好”饭,能得到休整。
塞拉带着获胜后去亚历山大的梦想来到非洲前线,得到却是一场失败、一 场充满羞辱的艰苦行军。没有车,没有水,没有吃的,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地,他们在那片酷热无边的沙漠中漫无目标的行走,他们希望的仅仅是能发生点 什么,最终却是除了死亡外一无所有。他们得到唯一一次安慰,是上天降下的一 场短暂的大雨。老兵哭了,在雨中哭得那样伤感而又欣慰。因为,被人们遗忘在 沙漠中的他们,还没有被上帝遗忘! 战争片是电影史上最悠久、最兴盛的一种类型片。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角 度让我们去省视战争。它时而用来传播英雄主义,时而用来区分正义与邪恶,时 而用来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蒙特里尼摆脱了一般战争类型片固有的思路。他思考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某一场战争,更不是战争的某一方。所以,他在血染阿拉曼》 中选择了一个年轻意大利士兵的视角,而不是通常的英美视角。影片告诉人们:
炮火永远是冷血的、惨无人道的,不管炮火由谁发射出来。这一点和法国导演阿・ 雷乃的《广岛之恋》是何其相似。它们都在诉说:战争只会带来毁灭,它毁灭地 球,毁灭着人类本身。
影片的开头,塞拉乘坐摩托车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疾驰,进入战场。影片 结尾,他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同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中疾驰,他要退出战场寻找 帮助。可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谁又能分清楚方向,又怎么去知道哪一个是退出 哪一个是进入。战争似乎永远存在着,无边无际。没有人知道塞拉能否走出沙漠, 走出战争。只有他的一句话能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我不会抛下你们的,我一 定会回来救你们的!”这多么像圣经》中上帝的语言,可他能自救吗 《血染阿拉曼》是一部我们轻视了的电影。蒙特里尼沿用意大利导演一贯 使用的新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没有采用大量的电脑特技,也没有大牌明星的大 量参与。所以,好莱坞式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在影片中没有大面积出现,也没有 太多的蒙太奇技法,更没有激动人心的宏大战争场面,甚至影片中连敌人也只是 在概念中,只有模糊的身影。我们感受到的只是战争本身,是人在战争中被渐渐 吞噬和磨灭。在这部影片中,战争又空又大,就如同那片惨白刺眼的漫天阳光笼 罩着的又干又渴、除了沙子什么也没有的无边无际的沙漠。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战 争,没有任何荣耀与梦想,有的只是死亡。
战争没有敌人,战争本身就是敌人。
[论文关键词]战争塞拉血染阿拉曼新现实主义 [论文摘要]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主题之一,人类对战争的表现和反思行为也 没有停止过。此前,我们对战争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彰显英雄主义、弘扬正义的层 面。但随着战争对人类生活越来越具毁灭性的破坏作用,人类对战争认识日趋深 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战争正在毁灭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反思战争本身的 电影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染阿拉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