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体会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体会 1994年8月,我们收到了一封寄自武汉中国地质大学社科系谢经华教授的 来信,他在信中说:“我1943年11岁时就离开故乡,40多年来,我没有为家乡做 什么,但我一直没有忘记生我养我的土地和父老乡亲。现在我已年过六旬,来日 无多,总想用什么形式报答一下我的故乡,无奈我们这些穷教授力不从心,只好 将我主编的图书寄赠你们五册,略表我这个共产党员、老教育工作者的一片爱乡 之情。……我没有别的财富,但有若干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刊,待我退休后,将陆 续给你们寄上,以便让这些资料在教育年轻一代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 的来信和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们 毅然决定组织专门业务力量,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准备阶段的工作是艰难的。我们既不了解市内各行业、各部门的内部资料 出版情况,又没掌握一个外地虞籍人士的联系地址。于是,我们想办法,不厌其 烦地与上虞市政府驻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杭州等地办事处的同志联系,从 他们手中得到了第一批虞籍人士的名录。然后又从《上虞报》社,从中学校友录, 从各类人名辞典中获取了一批又一批的通讯录,甚至报上的某篇报导也会成为线 索,周围的亲戚、朋友关系也用上了。一年多来,我们搜集到了包括北京、广州、 新疆、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虞籍人士名录2077个,精心筛选后发征集函1262封, 收到来信来访305人次,回信148封,收到赠书740余册。虽然在旁人眼里,740 是个微不足道的数目,但其中却蕴含了我们的心血,也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 故事。一年多来,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体会是深刻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使我们下决心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白手起家,最需要的是信心。信心来自谢教授热情洋溢的来信,来自我们 大家对图书馆事业的崇敬,来自当前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相信“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的俗话。许多“少小离家,老大难回”的游子,多么渴望在有生之年为 家乡的事业建设出一份力,多么希望自己毕生心血凝成的学术著作能为家乡的两 个文明发展助一臂之力,与其说一味地等待观望,倒不如获至宝果断地行动起来。
因为不试一试,就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2.以情动人,借我们的手笔让常年在外的虞籍人士感受亲情的召唤。
今年八月初的某一天,湖北汉口省委党校的黄正先生,在其四十年未遇的 老同学陪同下来到我馆。谈话中他说;
“你们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信函写得特别感人,撩起了我一直深埋心底的故乡之行。”的确,我们曾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写 好信函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力争给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对每一封回信,我们都怀着十分的真诚,或以晚辈的谦逊赢得老人的信任, 或以勤快的笔触解答各类问题。我们曾为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俞如友先生联系曹娥 庙捐赠楹联之事;
为天津体院的陆毅先生介绍了帮他整理个人自传的合适人选;
使他们后来都寄来了自己的著作。我们还给一些常年在外、渴望了解家乡变化的 同志订阅了《上虞报》。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之机,我们给 每一位有联系的虞籍人士寄去了贺卡…… 3.投桃报李,执着的真诚获得了累累硕果。
当我们的征集函一批批地发出去后,读者的回信象雪片般飞来,使我们看 到了故乡人的赤子之心。原广州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长万正先生来信:“小心保存 了多年的著作,有的仅剩一册了,中国文学馆几次来要都舍不得拿出去,这回老 家的图书馆要,只好割爱了。”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的夫人颜学琴女士:将金先 生一生的著作,全部赠给了我们。上海科技出版社的朱仰慈先生,将由他设计封 面的二百多册著作赠给了我馆。这次,由我馆牵线,他专程自费回乡,将为《上 虞报》写生一组反映家乡风貌和建设成就的画稿。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研究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出版 了诸如《家庭教育》、《一切为儿童》等多部不朽的著作。当其在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院工作的儿子陈一心教授得悉我馆将于八月中旬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时,即 用快件将其兄妹几个苦心整理出版的陈鹤琴文集以及单行著作全部寄给了我们, 不说书的价值,光寄费就化了一百多元。大连出版社的俞慈韵,不仅将自己责编 出版的书每种送我们二册,还二次在来浙江组稿时前来我馆,为我馆古籍的开发 和利用出谋划策。更有感人者,上海市科委的吴志敏老先生,一生无专著出版, 就将他历年来取得的荣誉、撰写的未发表的论文等装订成册,取名《旅程》,向 家乡的父老乡亲汇报。年过七旬的老人,来信每个字都写得极为工整,而且写一 行空一行,错掉的标点用白色涂改液进行了修改。当笔者把此信拿给同事们看时, 大家无不为之动容。有的尽管没有著作,也热情地来信表示:凡是家乡有什么需 要帮忙的,一定尽力而为。因此,才有了为我们联系优价购买电脑和大百科全书, 有了为提供某位虞籍人士地址费尽周折而乐此不疲的热心人。……这一切已远远 超越了地方文献征集的本意。在收到一册册著作的同时,我们也收到了一份份情 真意切的爱乡之情。4.搜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何发挥其作用才是我们的宗旨所在。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馆的做法是:首先进行地方文献、非购入图书(指赠 送、呈缴部分)和财产登记,做卡片时采用多做一张的方法,排一套地方文献著 者目录。对书的处理,只有一个复本的,送入资料书库供 阅览,其它则投入流通。这样既有利于检索和资料保存,又方便读者利用, 使地方文献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5.实际操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地方文献的范围极为广泛,概念也较为模糊,碰到实际问题时 往往较难把握。如作者发表的作品,是否不论篇幅长短都一视同仁?在某地工作 的外地作者,其不在该地时所发表的作品是否也算作地方文献?仅含一篇地方文 献的论文集和仅含几个当地人名词条的人名词典如何处理?单篇论文若要收藏, 如何进行保管和利用等等。
问题之二:去年八月,上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已下发了关于征集上虞地方 文献资料的通知文件,但由于有关部门对呈缴资料观念的淡漠和亟待提高的馆员 公关意识等因素,使得市内一块的征集工作起色甚微。因而也有了另一种想法:
抓地方文献工作的馆员,既要甘于寂寞,埋头于案头工作毫无怨言,又要有足够 的公关意识和能力走出馆门,走向社会。不仅要做到笔勤,还要做到腿勤、口勤, 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
地方文献工作是每个公共图书馆必不可少的应要的业务工作内容之一,可 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整体概况和一个馆的馆藏特色。笔者把地方文献征集过程中的 一些体会和疑问写出来,是期望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出处〕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