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伴随着信息化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文化因素在人类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策略研 究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本文拟立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探讨网络 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策略,提出了如下三点:(1)根据网络时代各国文 化相互开放的情况,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应注意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 一;(2)为了保持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在新时期中华文化的 发展中应坚持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文化创新;
(3)由于语言是文化的 依托,文化信息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语言问题,应在强调中文在我国网络文 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重视英语等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Abstract]Inthepresentworld,alongwiththeriseofinformation-based/knowledge-basedec onomy,culturalfactoristakingon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developmen tofhumansocietyandassuminganincreasinglyprominentplaceintheinternationalcompetit ionof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s.Andresearchonculturaldevelopmentstrategiesisa cquiringanincreasinglygreaterimmediatesignificance.Inviewofthisbroadcontextandpro ceedingfromtheexistingconditionsofChinaasalargedevelopingcountry,thispaperdiscuss esstrategiesfordevelopingChinesecultureinthe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andpropose sthreestrategiesforthat.Theseare:(1)Inaccordancewiththefactthatnationalculturesofallc ountriesareopentoeachotherinthis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Chinainitsculturaldevel opmentshouldsetgreatstorebyunityofaglobalviewpointandanationalconsciousness;(2)to maintainthevitalityoftheChineseculturewithalonghistory,itshouldputanemphasisoncorr ectdirectionforculturalprogressandculturalinnovations;and(3)Ascultureislanguage-bas edandtheproductionofculturalinformationinevitablyinvolveslanguageuse,itshouldadopt alanguagestrategywithabalancebetweengivingprioritytothecentralpositionoftheitsnativ elanguageandsettinggreatstorebytheroleofforeignlanguag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 on. 关键词:文化发展网络时代民族意识全球意识 KeyWords:culturaldevelopmenttheageofInternetcommunicationnationalconsciousness globalviewpoint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同生共荣的。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代社会,伴随着现代传媒业 的迅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为当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传媒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同 社会文化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媒介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突出文化现象。20 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迅速崛起为“第四媒介”,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因特网作 为新兴的、复合型的媒介,也正日益深入地渗透到当今社会文化之中,从而强化了媒介对文化的介入程度,并且为“媒介文化”增添了一道“赛博”文化/网络文化 的新景观。由于网络传播的全球化特征,在传统的“媒介文化”与“赛博文化”/网 络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机会空前增多,但与此同时,国 际文化竞争空前加剧,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而且在网络世界中展开。长期以 来在世界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网络时代正在经 受新的挑战。制定积极正确的文化发展策略,直接关系到其民族文化的命运。
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 网络时代的来临把世界范围的交往活动推进到崭新的发展阶段,不同文化 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世界文化大潮不可避免地拍打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岸。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策略中应该在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全球意识和民族 意识的统一。在当今全球化多维度发展态势非常剧烈的时代,各国文化都是相互 开放的。封闭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策略,必须针对网 络时代的特点。面对正在日益成为互联的整体的世界,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强调 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非常重要。文化上的封闭主义在当今世界既是不现实 的,也是不明智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反对文化霸权、重视保护文化主权和 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我国理所当然的立场,我国当然不能对世界信息流动的 严重不均衡和英文的西方文化的突出强势视而不见,也不能对网络化中孕育的不 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的可能危机视而不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 而产生情绪化的固守本土文化、试图把本国文化封闭在世界文化之外的思想。对 于不合理的现存世界文化秩序、文化关系,避开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助于问题的 解决的。唯有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改变现状才是可行的。提高中华 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保护文化主权,要靠加强中华文化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同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让中国了解世界文化,靠挡住外国文化的传播是行不通的。诚如法国著名文学家 和汉学家艾天蒲(RenéEtiemble)在其力作《中国之欧洲》(L’EuropeChinoise) 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文明是一个互为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的整体。任何民族 国家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1]文化的民族性在世界文化的整体性 中最能清楚地显现。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世界文化整体中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激荡,为民 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影响 并没有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消失,而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同其他社会 因素一起)使之达到盛唐时期的高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四时期来自国外的新文化的传播、新思潮的引入,尤其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传 入,为中华文化的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作了 准备。在西方历史上,欧洲文化的发展诚如罗素早就指出的,曾受惠于“希腊学 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2]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文化互动过程, 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历史的发展到了今天,文化间的相互联系更是已成世界文化领域的特征, 是和社会其他进步相伴随的文化进步的表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开放条件 下实现。离开这一背景来设计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没有可行性的。中华文化既是民 族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又是世界的,是世界文化宝库中 的重要财富。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今天的文化现实来看,中华文化的发展, 都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国需要在世界性的坐标上找到中华民族文化的 地位,需要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把握好对外开放和保护民族文化产业的关系。一方 面,面对国际文化关系的不平衡和美国文化强势的挑战,我国需要在目前从民族 利益出发对我国文化产业采取适度保护,靠政策调节保护其生存和发展,需要把 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的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上来。为了加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 的传播,我国应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在网上推出弘扬 优秀中华文化的内容,使之在因特网上占据一定的比例,抢占网络制高点,在网 上发出响亮的中国之声。为实现这一点,我国的网络媒体作为网上信息内容提供 者责无旁贷地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在内容设计中重视凸现中华文化的栏 目、板块,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我们还需要建立专门集中传播中华文化信息 的文化网站。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承建的“中华 文化信息网”已经建成,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笔者在上网观察 有关网站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大中华文化网”、“中华在线”等专门或主要展现中华 民族文化的网站。另一方面,我国需要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对待文化问题, 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往,积极传播世界文化,传播国外文化的 优秀成果,让中华文化在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的基础上前进。这样,我们才 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使保留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 贡献,同时也使中华文化因分享了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进一步拓展、丰富自身 的内涵。
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创新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保持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的正确的前进方向至关重要。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尤其如此。任何文化,都既 有民族、地域归属,又有时代归属。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构建起来的, 也是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而变化发展的。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文化作为人 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需要沿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变化、前进。这是民族 文化保持勃勃生机的关键所在。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关键。
一种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自身的实力是关键。
这种实力来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就文化本身来说,这种实力的关键在于这种民 族文化的创新活力。只有充满创新活力、不断前进的民族文化,才可能经受住激 烈竞争的挑战而取得繁荣。我国网络时代的文化发展策略需要强调面向新世纪、 面向未来的创新,强调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全党“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 它作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代中国,我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 下,中华文化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要坚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新课题 包括:
一、分清民族文化和封建文化的界限,反对和抵制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 旧文化糟粕。中国曾经有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形成了封建文化。在 历史进程中,中国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倒了 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 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全国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 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文化的沉淀性,旧思想、旧文化的消失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要弘扬和向世界传播的,是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建设和推进的是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未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而对于历史上封建 文化遗留下来的残余,封建意识、迷信思想等,则要坚决抵制和反对。由于网络 传播的全球性特征,网络文化建设中尤其需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二、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尤其是要理性地处理东西方文 化在交流、碰撞中的融合问题。当代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汇集不 同民族国家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建设,不是处在世界文明之外的单 独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需要来自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和世界文 明一切先进、有益成果两个方面的滋润。在当今网络时代,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 技术提供的便利,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沿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发展, 使中华文化永葆勃勃生机。
[page_break] 三、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在网络时代的 我国文化发展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赢利至上”思想的侵蚀,不因赢 利的诱惑而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正视经济效益对文化产业生存状况和 发展实力的影响,强调实效,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四、正确处理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和管理规范文化市场运作的关系。包括 网络市场在内的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 与此同时,下列问题直接关系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的市场向何处 去?繁荣的文化市场上提供给公众的是什么样内容的文化制品?只有通过对文 化市场的运作实行适当的、有效的规范管理,才能保证文化市场不迷失方向。我 国文化市场上时有内容低级庸俗乃至黄色的文化制品出现,网络空间中也时有传 播不良文化内容的情况出现,还有“黑客”现象等破坏正常的文化交流的现象出现。
当然,由于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文化和传播业实施控管,这些问题远没有在西方 那么严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对这些问题掉以轻心。要通过加强文化法制建 设、文化行业自律建设、在公众中加强有关教育和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促进我国 文化产业的规范化发展。鉴于网络的全球性、复合型特征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 挑战,加强网络管理构成新的课题。我国近年来已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法规,在 规范网络业运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网络道德建设也已起步。当务之急 是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和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法制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发 挥法律在网络管理中的根本指导作用,同时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并加强网络道德规 范的建设,加强对其可操作性的研究,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依靠法律、道 德、技术等多方面的力量,对网络传播实施有效的管理。近年来,我国曾为加强 对互联网产业的规范管理采取一系列声势浩大的行动,如整顿网吧经营、取缔无 证经营网吧;
整治打击黄色网站等。最近,我国在规范互联网产业市场运作中, 正在进一步采取措施。为了遏制网上黄毒的蔓延、打击互联网色情站点,2004 年6月10日我国开通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由中国互联网协 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办,其宗旨是“举报违法信息,维护公共利 益”。该网站开通一月后,7月9日《中华新闻报》上提供的有关信息指出,网民 已向该举报中心举报和揭发国内互联网黄色网站300多家。打击黄色网站已构成 目前我国规范管理互联网产业中的一大热点。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中国互联网 行业自律公约》,目前签约企业已超过1500家。中国互联网协会作为公约的执行机构,负责公约的组织实施。公约规定,我国互联网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是爱国、 守法、公平、诚信。《公约》共31条,分别对我国互联网行业自律的目的、原则、 互联网信息服务、运行服务、运用服务、上网服务、网络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 其他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教育、服务等领域从业者的自律事项等作了规定。
五、处理好网络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网络文化是以信息传播科技 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技术基础的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新型的文化,是强烈体现创新 活力的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在建设面向未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无疑具 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就目前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我国的网 民数已从1997年的62万增加到2003年底的7950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但这一数字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比例所占比例仍然很小。立足这一国情,我们还应 大力加强传统类型的文化建设,并坚持两者协调互动的方针。近年来,关于因特 网的信息在我国传统的传媒中大量出现。可以说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同传 统传媒发挥“赋予地位”功能是分不开的。
网上文化信息建设中的语言问题 如前所述,网络时代,传统的“媒介文化”与“赛博”文化/网络文化并存;
网络文化作为以信息传播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技术基础的文化,是面向未来的 新型文化。因而,网上的文化地位关系到民族文化的未来。努力抢占网上文化阵 地和网络市场份额,已成为文化间竞争的重要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亟待加强网站和网站内容建设。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依托,文化强势是和语言强势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而语言使用方面的方针在发展中国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 策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方面的决策需要以综合考虑本国语言的核心地位、外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英语作为网上通用语言在全球网民中的影响等各种因素 为基础。
中文/华文是中华文化的依托,中文/华文的中华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 根本所系。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在网上推出中文/华文的中华文化 信息的力度,坚持中文的核心地位,加强中文网站和网上的中文中华文化信息建 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这种信息资源在因特网上占到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 文化大国的地位相称的应有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我国网上“信息流的进出 口逆差达到4倍以上”[3]的局面,并为改变世界范围的信息流不平衡、文化间关系 不平等的不合理的文化秩序,作出贡献。
但是在强调华文/中文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也要理性地认识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强调加强在网上推出中文的中华文化信息 内容,不能走向将文化的表现形式等同于文化内容的极端。因特网是跨越国界的 传播载体,而语言却是有民族归属的。在跨文化传播中,传者和受传者如果各持 一种语言,语言的障碍必然会使传通无法实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必然意 味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流传,亦即在其他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群中的流传。
他们绝大部分都不懂中文。对于他们,将中华文化信息转换成他们所懂的语种, 是实现传通所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在网站上建设多种 语言的操作平台,推出多种外语版本的中华文化信息,利用外语交往工具,向全 世界传播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外语中,由于英语作为网上通用语 言尤其在世界网民中有广泛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实,在利用外语作为网上对 外传播工具时尤应重视英语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媒介文化”与“赛博文化”/网络文化并存的今天,民 族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机会空前增多,但与此同时,国际文化竞争空前加剧, 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而且在网络世界中展开,从而给在不平衡的世界文化传 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发展中国家尤 其需要采取符合网络时代的传播现实和结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发展策略,方能使自 身的文化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发展,获得立足之地。结合我国作为一个 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本文认为:根据网络时代各国文化相互开放、相互激荡的情 况,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策略,应注意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统一,应强调与 时俱进,使中华文化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前进,并应重视中华文 化信息建设中的语言使用问题,在突出本国语言的核心地位的同时,理性地认识 英语等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两者,全方位地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
注释:
[1]转引自【中】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一)》,上 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页。
[2]转引自【中】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一)》,上 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页。
[3]熊澄宇《信息社会4.0》,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