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篇一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论》 【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调查,针对高职大学生 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很多心理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 职业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 类型,必须从类型教育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研究高职生的心理变异,需要直 接从根本上把握高职生的培养目标与心理指向的结合。因为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对 象,它与普通高中,特别是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力 类型方面有着尚未被人们广泛认识的区别。

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蒂创立的“本体心理学”,专门研究 人精神活动的原始动因和对存在的理解。他指出,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这种 智慧有益于同环境的互动。但由于社会成员和历史的原因,人的直觉及其天生的 智慧有很大一部分丧失了。如若要找回失去的部分,那么人就可能获得成功。作 为因各种原因没能上高中和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职生,他们的情感心理失落会由此 导致很多"心理暗礁",并阻碍他们在职业院校的学习和生活。现就当代高职生的 心理问题做个案剖析并探寻诊疗之方,使高职生健康愉快地适应学习生活,也让 高职教育的特色性、人本性得到彰显。

一、入学期:心灵的修补与校正 高职生的生源有两大渠道:一是高考冲刺中因多种原因分数较低失利 后降格以求,委曲求全选择了高职教育;另一种是从中专学校毕业后求职碰壁受 挫,又重新“对口升学”而想“镀金”后再就业。他们怀着种种入学目的进入了高职 院校的殿堂。心灵受挫后的畸形异化,直接影响今后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在长期 与高职生朝夕相处的接触中,深感他们较其他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独特的心理 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失落、疲惫感中的迷茫。调研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生在入学后 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走不出"高考"的阴影,悲观孤寂疲惫、精神萎缩、思维懒惰、情感冷漠,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失眠、焦虑、 情绪不稳等现象非常普遍,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过激行为,或人际关系之间出现 不协调现象等。

鉴于此,高职教育在学生入学这一阶段,除了加强军训教育、校规校 纪等硬性教育之外,更要加强高职新生心灵的校正与修补。

其次是徘徊观望中的留恋。高职新生处在由中学、中专走向高职教育 的转型期,他们因环境的变化、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造成了 他们“新生综合征”。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放任无序性并导致心灵的孤僻焦虑;学 习习惯的改变又导致心灵的不知所措;转型中形成的“断乳期”,让他们在情感心 理上有对他们已经熟知的中学生活的留恋感、怀旧感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挑剔不满 牢骚,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健康的心里状态慢慢产生扭曲的心理状态。患者 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学习和生活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 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因此,在校高职生患社交恐惧症的学生慢慢增 加,也经常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给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对于高职新生这种“准大学生”状态,我们不仅要从心理方面加以引导, 使他们顺利地完成由一个中学生、中专生向高职生角色的转变。更要让学生找回 失落的自信,找回失去的潜能,认识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新的学习生活需要他 们心理的相对调整与之适应,自觉地担负起“心灵境界”重建的重任。心理学上有 一种“晕论效应”,也就是人们惯常说的“思维定势”,来引导学生从已经固有的思 维模式中跳将出来,学会用新的视角、新的参照系、新的多元化观点来评价一切, 不褊狭保守,也不狂妄自大,努力建构包容力很大消化力极强的心灵境界空间。

二、求学期:心灵的强化与疏导 走过了入学期的迷茫困惑与疲惫,走过了高职教育前期的“心理断乳”, 迈入了奋发有为鹰击长空的学习期。那么,求学期的高职生心理上呈现更加复杂 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是学习生活的开放性导致精神心理的变异如叛逆性、浮躁性特征 凸显。随着学生与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拓宽,社会心理也会折射到他们的学习、生 活、心理上。随着当代中国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交织并存的新旧两种体制,秩序 规范将会导致人格矛盾。这些人格矛盾如果不加以调适,将会导致一系列的个人 和社会问题,高职学生的年龄段大都在18~20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人格心理会更加趋于活跃和多变。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它表现为个 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 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于社会化过程中,在与环境的 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在高职生的心理形态表现上加强了冲 突感,如自身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冲突、实际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自身价值观 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情感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内化于高职生个体的人格世 界,就形成系列人格矛盾。

三、毕业期:心理的调适与转化 在毕业前期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多变,他们在对前途未卜 中惶恐不安,在对自己的评价偏失走向焦灼浮躁,在对求职市场的悲观失望中自 我怜悯。加强对高职生毕业期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完成从一个学生人身份到社 会人角色的转变,已成为重中之重。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征 状”。

首先是期望值下降的自卑心态。每个人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 不同的,有的人能泰然处之,把适当的压力看成是生活、工作、发展和进步的动 力;有的人在压力面前表现得一蹶不振,精神崩溃,以至在心理上造成严重后果。

高职毕业生参加招聘会数次受挫后,就会悲观失望,否定一切,自嗟自叹,什么 社会不公,怀才不遇成了他们自暴自弃的口头禅。

其次是角色转换中的痛苦心态。学生角色变成社会人角色,这种角色 转换在高职毕业生中非常明显,他们在面对新的人际环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 同时,心理的不适应会表现在人格的失落,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脱节。面对这种心 理状态,首先要更新社会化的目标,不仅要使高职毕业生掌握适应现代生活的知 识技能,扮演好社会角色,同时还要让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 识等在其头脑中扎根。

再其次就是价值观念受挑战洗礼后的迷惑心态。高职毕业生在走向社 会的前夕,他们固有的价值标准会与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发生碰撞,这不但会导 致他们对信念理想的怀疑动摇,更会在庸俗化表象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随波逐流, 辨风转向。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有发挥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支 撑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标准。对一个人来说, 如果没有对代表社会各时代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更新的坚定认可,就会迷失方 向,导致人格矛盾的冲突,因此,大力倡导主导性价值观,是消除人格矛盾与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是欲望膨胀后的冲动心态。高职学生从清贫的校园走向喧哗欲望 浮动的社会,高职毕业生在激发的创业热情中往往夹杂着一夜暴富的心理,迅速 完成所谓的“原始积累”的欲望滋生蔓延。在毕业前夕,要做好这种冲动心态的调 适,靠诚实劳动创业,靠自身实力打拼创业,在功利性的欲望泡沫中保持着自己 人生的定力。在职业教育心理的研究中,以上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相信,随着职 教人才在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职业教育心理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和美好! 总之,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调适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的 放矢,标本兼治,从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 等诸多方面,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力,都是我们高校理论 教育工作者重中之重的课题和工作。

作者简介:万静茹(198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 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篇二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应引起社会的普 遍关注。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出现的原因,最 后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心理问题 心理成因 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 走进大学校园后,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与本班同学 尤其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他们每个人的渴望。但实际 情况是,相当比例的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遭遇挫折,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关系 失调、人际冲突等现象。同学之间不是相互帮助、关心体贴,而是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因一些小事就会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产生更大的冲突。这种种人际冲突 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交往恐怖、孤独无援的感觉。其中一些是缺乏交往技能,同时 也和家庭背景及个人性格相关,最终使他们产生孤独、空虚、失落感并出现敏感 多疑、自卑、敌意等心理症状。

2.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现今的大学校园里似乎已很难看到学 生们伏案苦读的情景,多数学生有厌学心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高中时代已有天 壤之别,有些教师甚至在考试前给学生提供各种“提示”、“范围”。虽然有高额奖 学金的激励,但由于评奖标准不一致,奖学金往往被那些活动较多而不仅仅是学 习较好的学生获得,这都加重了大学生的厌学心理。另外,有些学生还存在学习 方面的困难,比较明显的是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应激现象, 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学期考试期间,由于周期长, 相当多的学生还会出现另一种考试应激,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睡眠失调、 免疫力下降和记忆减退、焦虑等不良情绪。由于平常学习节奏缓慢,而考试期间 临时突击,时间安排不够规律,加上各种压力,许多人会出现以上种种症状。

3.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大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同学们的友情,同时 也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甚至得到爱情,这是正常的。但不少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 欠缺,从而出现情感心理问题。这表现为,一方面得不到自己想象的友情和关心, 另一方面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甚至是失恋的痛苦折磨着他们。据调查,大学 生中普遍存在恋爱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并导致悲观等一些不良情绪,这些问题影 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在大学新生中表现比较明显。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活非常绚丽动人, 但真正进入学校之后却发觉并非如此。学校也犹如一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 有。一些大学生期望太高,入学后失望太大,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原来自己心 中圣洁无比的大学校园竟是如此的“丑陋”。一些人很难接受这种巨大反差,失落 心理逐渐控制他们。同时,衣食住行等种种生活细节都与中学时代不同,需要自 己安排生活,这使许多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长时间难以适应,自信心、自尊 心受到极大挫伤,也极有可能使大学生由自尊变为自卑,甚至出现抑郁、强迫、恐怖等心理症状。

5.就业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紧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即将毕业的大 学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 入使自主择业成为毕业生的唯一选择。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担心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缺乏选择的主动性,对面试 缺乏自信,不知怎样才能适当地自我推荐,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过于求功 利,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专业领域等。

二、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在婴幼儿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心理健 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模仿能力的发育期,由于家长溺爱孩子, 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许多事情不用由他们来做 的思想。长大以后,他们不但自理能力弱,而且固执。同时,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气氛不和谐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父母离异不仅影响双方,更危 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调查表明,父母离异后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 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一年内对生活感到乏味。大学里的贫困生中有些人来自单 亲家庭。他们衣着朴素、性格内向,对校内开展的活动参与较少,害怕别人议论 自己。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 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促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使他们容易产生怀疑、 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 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2.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小学阶段,它是儿童养成习惯的 关键时期。许多有心理问题的人追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与当年的中小学教育分 不开,更与其任教的教师分不开。许多心理疾患是由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不 当造成的,他们的言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遗留下来。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 时,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关调查发现, 相当比例存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是由于其在中学期间受到教师不公正的的指责、惩罚,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封闭自己,产生悲观恐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 题。宿舍、班集体、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大学校园里的校风、学风、集 体精神、文体活动也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3.自身因素 首先,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在现实 生活中往往手足无措。有的学生不善于认识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平衡,不善 于运用自我调节功能克服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旦面临某种压力,就容易出现 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其次,学生自身身体疾病的影响。由于体育课不再是大学的必修课程,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身体的锻炼。同时,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起居也 不如高中严格,一些学生的生活很不规律,这也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一些 大学生发病后不愿及时诊治,最后直接影响到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精力不集中、 精神空虚、烦躁。由此,有的提出休学,有的甚至会因为自己得病既增加社会负 担也增加家庭负担,而产生轻生念头。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和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个别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 与人沟通,难以与他人建立友情,出现所谓的“不合群”现象;即使有人与自己主 动接触,也抱有怀疑、回避的态度,在无意识中将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距 离群体生活越来越远,愈加畏惧和回避群体生活和与人沟通,最终导致“自闭症”。

最后,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学生的一些重型心理障碍疾病,如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与遗传密切相关,而轻型心理障碍则关联度较小。还 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遗传因素的影响呈下降趋势,环境因素 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但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后期,因此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处于 比较重要的位置。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普及心理教育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普及心理 健康知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创设性地设置内容,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来设 置教学内容。目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教 育。

1.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既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 绪,及时加以耐心的指导,使他们不仅能主观认识自己,还能客观认识他人;还 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学会 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 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交往场所,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 他们亲身体验和感悟人际交往的真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 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能 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常常对自己进 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由于他们的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 识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往往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片面 地来对待理想和现实。高校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和社会发展之 间达成一种平衡,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不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未来的自 我设计之中,从而缓解因不满现实带来的过度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避免对社 会产生敌意,形成厌世等情绪和行为。

(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的低年级学生、毕业年级的学生和特困生相对于 整体而言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状况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1.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大一新生离开家长的呵护,来到象牙塔内,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 可能茫然不知所措,易产生心理问题。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一入学就应对其进 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 生活。

2.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 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就业,面对就业压力,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 然面对,由此诱发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症。高校工作者应教育学生辩证地对待理想 与现实、学业与工作等问题,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问题。

3.对特困生的心理教育 特困生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了学校、社会的关注,但这种 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帮助,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应把助困与育人有 机结合,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着重培养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 励他们奋发成才。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科学化,除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育,学校 还要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机构, 但专职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除适当增加人员外,还应加强对专业人 员的培训,使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 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的训练是做好 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浅薄,在咨询实践中不易做出准确、科 学的诊断,有时还会出现误导,使症状加重,延误治疗;技能操作上不熟练,往 往会给求助者造成误解,失去矫治信心,不但不能减轻求助者的痛苦与烦恼,反 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学校必须确保有关人员能够掌握科学的心理测量方 法,正确诊断心理疾病,及时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和 指导;同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对在诊断或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有关信息规范地加 以处理,依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等。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仅影响他们 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和服务,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应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应通过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使他 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