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由“你造吗”此类台湾腔调的合音表达论文
小议由“你造吗”此类台湾腔调的合音表达论文 小议由“你造吗”此类台湾腔调的合音表达全文如下:一.“你造吗”此类台湾腔合音表达的缘起 2012年热播电视剧《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里,池早早的台词“欧皓 辰!你知道吗,我一直都喜欢你!”相信大家仍印象深刻。2014年夏,看过《爱情公 寓4》的人都知道,第十一集唐悠悠签约新的经纪公司,要交一份影视精选集, 其中一段模仿《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池早早的这句台词,而且将台词改为“欧 皓辰,你造吗,我宣你……”随着爱4的热播,这句用台湾腔调夸张后改编的台词 瞬间爆红于网络媒体,加之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对台词“大妈,你这么顽 皮,你家里人知道吗”的经典演绎,更加剧了此类台湾腔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随即诸如此类的表达层出不穷,最典型的如:
酱紫(这样子) 酿紫(那样子) 你造吗(你知道吗) 我宣你(我喜欢你), 有兽(时候) 神兽(什么时候) 古琼起(鼓起勇气) 女票(女朋友) 还有句很完整的表述:
你造吗有兽,为直在想,神兽,我会像间酱紫,古琼气,对饮说,其 实,为直都,宣你!宣你恩久了,做我女票吧!(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一直在想,什 么时候,我会像今天这样子,鼓起勇气,对你说,其实,我一直都,喜欢你!喜 欢你很久了,做我女朋友吧!)二.你造吗”此类台湾腔合音表达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造”作为动词的词条下,义项有二:(1) 做;制作。(2)假编;捏造。而在“你造吗”的句子中的“造”不是单个动词,而是“知道” 的台湾腔合音,这里的合音和我们通常说的合音不同,本文这类合音现象的主要 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台湾腔调。汉语音节因无复辅音而界限清晰,但在语流中, 有些音节可能在语速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合音现象,汉语里的合音指的是两 个读快了的音节,会合成一个音节,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构成合音字,在词汇系 统中,叫合音词。为了和本文研究的“合音”相区别,我们称上述的这种合音为“传 统合音”。如“之乎”合音为“诸”,“何故”合音为“胡”,“不可”的合音为“叵”等。这 些合音都是两个字合成一个音,然后造个新字或借个字来表示合音后的字,如 “诸”、“胡”是被借用的,“叵”是新造的。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台湾腔合音与传统 的合音字有相似也有差别,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字数上,“传统合音”现象是有两个字合成一个字,即二对一的情 况,而本文“合音”想象大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合成一个字或一个词,即多对一 或多对多的情况。如:
传统合音:不律――笔;之乎――诸;窟窿――孔 连读合音:这样子――酱紫;知道――造;喜欢――宣 2.在意义上,“传统合音”现象,其合音字和原字不仅语音上有关,而 且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一般合音字的意义等于原字的意义之和,即按传统的说 法,合音字就是“合两字之音”,且大多是“合两字之意”。而本文的“合音”的合音 字和原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读音相似而借用。
3.在用字上,“传统合音”现象的合音字有借用已有的汉字还有现造的 新字,而本文“合音”的合音字都是借用哪些生动的生活化的形象感比较强的已有 的字。
4.在声调上,“传统合音”现象合音字的声调,一般来说,当原字的后 一个字不读轻声,合音字的声调与后一个字的声调相同,当后一个字读轻声时, 合音字的声调与前一个字相同。只有少数因为变调的原因其声调与原字的前后字 的声调都不同。而本文“合音”后合音字的读音必然会与原字的其中一个韵母发音 比较响亮的字的读音相同。如:之乎(zhi55 hu55)――诸(zhu55);这样子(zhe51 yang51 zi)――酱紫 (jiang51 zi);
知道(zhi55 dao51)――造(zao51) 5.合音是一种语流快读时的自然语音现象,而合音现象是为了特意追 求某种腔调,尤其是台湾腔而人为地主观的做出的发音上的变化和调整。
通过上述的对比,我们可以对传统上的合音现象和合音词有更深刻的 认识,同时也对本文的台湾腔调的合音表达有个初步的界定。
三.“你造吗”此类台湾腔合音表达爆红的原因 这类表达为什么能够迅速爆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试着用“表―里― 值”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从方言、古语中找到一些事实依据,从社会和心理 因素找到一些佐证。
1.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认为,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表―里―― 值”三个角度,具体来说,“表”是“语表形式―语表”,“里”是“语里意义―语里”, “值”是“语用价值――语值”。
第一,从语表上看 这些合音连读的合音字大都是两个及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或短语合音 而成,声调与原字中读音最响亮的音的声调相同,声母与第一个原字的声母相同 或相近,韵母与原字中读音最响亮的韵母相同, 两个音节以上的短语合音时,合音字的声母韵母遵守上述规律,但尾 字的读音不变,只是字变成与合音字相配的字了。如:
“酱紫”是“这样子”的合音词,“酱”是“这样”的合音,“紫”和“子”同音, 但为了与“酱”相配,所以不变音,只变字。
其实三个或多个字的合音是由两个字合音类推而来的,遵循的是偶偶 相配合音,余下的字就不变音而改成与合音字或词相配的字即可,且读音与原字 一致。
台湾“普通话”是45年台湾回归后,大陆国语和台湾土著的“闽南话”交 融而成的。看49年前的老上海的电影,可以发现那时的国语与后来的普通话区别 很小,四声分明,直观感觉发音更硬一些。但到了台湾后就变多了。它有一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发音吐字没有轻声。正合适辨别台湾岛民的最大的手段。
轻声虽然通常不被列入汉语“四声”之一,但是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所以在 音高上,轻音有区别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2)说话不干脆,拖音严重。
(3)不用卷舌音,少了儿化韵。
第二,从语里上看 这些合音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在一些特别有台湾味的语句中使用, 单独使用的话我们还是理解为这个字的原始意义,不会想到它们是个合音词。如 “造”、“酱”、“宣”、“兽”、“神”等词,如果单独使用的话,我们不会想到它们可 以理解为“知道”、“这样”、“宣”、“时候”、“什么”等。“造”只有在“你……吗”句 子中使用才为“知道”的意思,“酱”只有和“紫”搭配,才是“这样”的意思等等。所 以说这些合音词的语义和所用字的语义上没有太大的联系,这种为了追求特殊的 台湾腔调而随意找意义无关的字代替的做法似乎不可取。容易造成误解、歧义和 混乱。这种无规律的类推的新造语似乎难以挤进语言这个有规则的严整的系统。
第三,从语用价值上看 法国的语言学家马丁内在解释语言演变规律时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 原则,他指出: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愿意用最简单的语言符号来表达 到最大的表现力。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因此本文的合音现 象这些词汇一般都有形象生动、言简意赅、便于输入的特点,必然也受此原则的 作俑。
合音想象的初衷与语言的经济原则不谋而合,这种经济性和简省性是 合音的一个最大特征,也是合音表达受到亲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音字都是借用哪些生动的生活化的形象感比较强的已有的字,在字 形上不会给人陌生的感觉,而且用的都是那种生活化的形象意义较强的词,如 “酱”,还有那些色彩意义比较突出的字,如“紫”,还有一些给人冲击力比较强的 词,给人又敬又畏之情,如“兽”、“神”,还有就是那些具有命令告知类的动词, 比较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如“造”、“宣”等等。这也是这种表达的价值之所在。还有这种表达的新颖和类推性极强也是它们深受欢迎的原因。
近些年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 般涌现的新词汇可算是流行浪潮的浪头,但力求标新立异的创新者们还不满于此, 它们不仅在书面上使用“新词奇语”,还要在口头上挂着“洋腔异调”。这种特殊腔 调的出现正与他们的口味和追求新颖个性的心理一拍即合,于是这种表达便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爆红起来。
这也是类推的效果,类推无规扩大化的结果。“造”在台湾话里还有“知 道”的意思,音上也遵循了反切注音的规律和合音词构成规则,但由“造”类推的 其他的类似的合音现象就似乎只遵守“发音腔调的类似”,而基本脱开了其他规律 的束缚。但在极力追寻新颖的同时还要力求在源头上找到站得住脚、服得了众的 理据,因此再怎么创新也还是与古语中的反切注音和合音构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反应了现代人造新词新语时的一个心理。语言是心理的反应,选择一种语言 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心理,选择一种心理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从使用场合和人群来看,这种合音表达的大多在非正式的场合,尤其 是在网络和娱乐媒体中。使用人群大都是年轻女性,女性可以说是流行元素的风 向标,反应在语言上也不例外,这是社会、心理和语言三者水乳交融的结果。这 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越来越完美,女性不仅要独立自强还要不失温 柔,即所谓的女人味。随着女汉子的横行当道,女性怎样突显自己的女人味呢, 不仅在外表穿着上,在说话上尤其在腔调上是个很好的突显,于是“林志玲体” 也就成为广大年轻女性模仿的对像了,这就是“台湾腔”――细、嗲、酸、软、拖, 尖、短、快……这都是“造“类台湾腔的特点。
2.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认为,任何语法事实也都可以在“普―方 ―古”角度找到其存在和演变的依据。具体来说,“普”指“汉语普通话”,“方”指“汉 语方言”,“古”指“古代汉语”。
第一,方言事实 现在随着人们对方言研究的重视和各方言区的人们的交流增多,人们 对方言表达亲睐的势头在逐渐高涨。尤其是近些年来,电视媒体也出现了许多方 言节目或电视剧,网络中各方言网友们也乐此不疲地广推自己的方言,而且是那 些最据本土特色的方言,让人一听就知道是那个方言区的。因此这种合音现象的 出现必然摆脱不了方言影子的影响。这种合音想象就是在台湾方言语中发端的,随后在大陆语的混合下以如火如荼的态势发展开来。
其实,“合音“这一古代汉语语音想象在方言中被大量保存,网络的魅 力在于它能使方言色彩浓厚的词汇不再有任何地域特色,堂而皇之地走进大众视 野,走进大众的语言。如动词“知道”、“起来”、“出来”及代词“怎么”、“什么”、“这 么”等在各个方言点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我家乡潢川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就有 “这么”、“不要”、“造”、“什么”等合音为“正”、“别”、“可以”、“啥”等。因此,我 们不难在方言中找到这种合音现象的依据。
我们经常听一成语“南腔北调”,这一词语也反应了一个语言事实,即 方言有各自独立的语音系统。这里的“腔”、“调”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角度来 说,各方言区的人们都有与之最匹配最自然的发音部位和最习惯适应最的发音方 法。
第二,古语佐证 合音现象也并非始致今日,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语言是思维 的反应,语言也是认知的反应,这种以单音节词汇为主的语言构式必将影响现代 人们造词用语的思维。其实这也是“复古”追求经济原则的一种表现,古代汉语给 现代人的感觉就是“形简意丰言含蓄”,现代快节奏下网络透明无隐私的环境下, 人们似乎“为赋新词”也追求这种“复古”风了。
有的文化积淀,总会与现代语言不期而遇,并在不经意间影响着现代 人的言谈甚至思维。冲刺在现代前沿的网络语言更是如此,因此,网络语言更善 于依托古典,如古典修辞、古典构词法、古典六书造字法等来展现语言的表现力。
“酱紫”一词就是直接借鉴古代汉语中“合音”构词的方法和现象。
我们还发 现合音现象也深受古代反切注音的影响。相似之处是:
(1)合音字是由原字在声韵调相配合成的 (2)在语义上没有关系。
(3)都是用的现有的汉字,不是新创造的字。
但这类合音与反切注音也有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1)反切的被切字与反切下字的的声韵调都是有规律的相配给被注音字注音的,即被注音字声调和韵母与反切下字的声调和韵母相同,声母与反切上 字的声母一致。而本文中的合音现象只是合音词的声母与原字的关键的一个字的 声母相同或类似就可以,韵母和声调只与原字中读音最响亮的那个字的韵母和声 调一致即可,一般为中间字,不太影响腔调尾字或首字的特别是轻音字的读音不 变,只改变字以示与原字区别,与合音字项相配就可以了。如:
你造吗(你知道吗) 我宣你(我喜欢你) 神兽(什么时候) 古琼起(鼓起勇气) (2)反切只给单音节字注音,而本文合音现象没有对单音节合音的, 一般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情况。如:
神兽(什么时候) 古琼起(鼓起勇气) (3)反切是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手段,而本文合音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 台湾腔调,提高语言新奇的交际效果。
通过上述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认识反切和本文合 音表达现象的区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你造吗”之类的台湾腔合音走红并不是一个偶然,其反切、 合音似的的表达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打有中华民族语言思维和构式模式 的烙印,在方言古语中也不难寻觅这种表达方式的理据,它们在语音上展现了人 们喜欢的“台湾腔调”的“细、嗲、酸、软、拖,尖”等特点且符合经济、简省的基 本原则,在语义上表现了别具匠心的新颖奇异,含蓄意丰的特点,用字上突出了 灵动鲜活、重彩刺激的特点,因此它们受到网络、娱乐媒体和广大年轻人青睐而 爆红是必然的。
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肤浅的,但这也是一种值得关注和很让人感兴趣的语言现象,它的出现和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任何新事 物的出现都是褒贬不一的,目前这类表达虽然方兴未艾,但是否能得到大众的接 受,仍然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