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

 摘要: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财务控制已成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文章在分析国外财务控制理论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揭示出我国在财务控制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企业财务 控制体系 构建

  财务控制是指财务控制主体以财务法规、制度、预算等为依据,通过财务手段衡量和矫正企业财务活动,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在西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研究还刚刚起步,很不成熟,企业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

  一、国外财务控制理论的发展

  财务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但对财务控制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却是20世纪初的事,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控制环境的变化,财务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其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企业活动的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成本高低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泰罗、法约尔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控制成本成为当时财务控制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迫使企业加强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与监督,从而使财务扩展到整个经营领域。进入50年代之后,资源短缺、通货膨胀、政府干预、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企业财务控制,不仅要控制现在,还要加入对未来活动的控制。

  2.以控制人为主的多层次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70年代,威尔森、科斯等人创立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针对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设计了一套理论和方法,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实现委托人的期望效用最大化。这样财务控制就分为两个层次:董事控制经理,经理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同时董事会可以委派财务总监约束经理的逆向选择行为。

  3.以综合控制为重要内容的财务控制阶段。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提出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正式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可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财务控制进入了内外结合、内部多角度进行控制的阶段。

  二、我国财务控制理论及其问题

  近年来,我国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眼光来看,我国财务控制理论研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1.财务控制标准不统一。我国至今尚无一个类似美国COSO报告权威性很高的财务控制标准体系。有关部门未将财务控制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在财务的控制标准的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控制予以要求;中注协《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来进行规范;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诸多规范局限于会计核算。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时无所适从。

  2.财务控制定位偏低。我国财务控制的目标定位与COSO报告相对完整的定位相比有较大的差距。COSO报告将财务控制的目标定位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我国财务控制的定位局限于保证财务活动有效进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不利于企业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财务控制范围狭窄。我国财务控制的内容范围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财务控制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复杂的整体,会计控制只是财务控制的内容之一,但绝不是惟一内容。尤其是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特殊的背景,财务控制要注重环境控制,应将企业的治理结构、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环境因素纳入财务控制的范围予以考虑。

  4.财务控制执行不力。COSO报告和我国财务控制法规都均只注重制度本身的制定,很少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考虑如何执行控制制度、实现控制目标。其实,服务控制不仅包括制定,而且包括执行,对执行情况的测试,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根据偏差进行整改等,财务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5.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财务控制评价是对财务控制制度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财务控制进行评价,应该执行哪些程序、遵循什么样的标准、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等都是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财务控制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已制定和出台的财务控制法规未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部分予以重视,财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无法检验。

  上述问题反映了我国财务控制理论研究的滞后,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财务控制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交流思想,形成共识,以指导企业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

  三、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

  1.公司治理:财务控制的环境。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出现了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由此产生代理人(经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股东)利益的行为,或称内部人控制问题。为了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力,并清楚地说明处理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因此,公司治理是决定公司能否正常运转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制度,是一切财务控制方法、程序存在和运行的组织保证。

  2.风险评估:财务控制的依据。风险评估是指辨别和分析影响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识别是指外部和内部不确定因素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是指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何管理风险等。应该说,企业风险虽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但企业的所有风险最终必然表现在财务报表和财务运行上。所以,风险评估是管理目标出现偏差时得以纠正的保证,是财务控制的依据。

  3.控制活动:财务控制的手段。控制活动是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管理目标实现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包括两个因素:政策和程序,政策规定应该做什么,而程序在于规定怎样做。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制定控制活动,关键在于寻找关键控制点,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应该从业务处理流程中去寻找确定。

  4.信息沟通:财务控制的载体。信息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人员能够获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要求能够对信息及时予以识别、获取和加工并采用便于有关组织及其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使用这些信息的形式,在企业内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有效传递,让每个员工清楚地知道财务控制的有关方面,自己承担的职责及扮演的角色,与他人工作的关系,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和渠道等。信息沟通使员工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活动的控制,是财务控制的载体。

  5.内部监督:财务控制的保证。内部监督是指利用掌握的信息来监督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从而保证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在财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进行的一种监督和评价活动,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财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的执行及效率,对企业管理层负责。通过内部监督来评估财务控制体系的运行质量,并及时得以修订,因此,内部监督是财务控制良性运行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卡迈克尔。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2)

  4.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