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篇1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也是包括 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 新阶段,根据中国 经济社会 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 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局而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一个既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丰富内涵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所谓“和谐”,《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 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 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 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 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 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 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 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 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 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 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 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 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和谐社会状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 元索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包括以 下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可持续发 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团结互 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乖要标 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乖要基础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乖要体现, 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 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社会创造活 力涌动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会稳定、人民安 居乐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体现法制理念、 法律乎段的社会在这 个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史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质不断提 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诈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二、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索,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巩固 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十六届四中全 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 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不断增强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全面贯彻尊乖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 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 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各项 政策,努力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中 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 谐的人际环境。

二要妥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党和政府要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保 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高度乖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 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与铭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Jal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工作 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 法律、 经济、行政等乎段,依法 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 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 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 法规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 罪、化解矛后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 会环境。

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员 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研究和把 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 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 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深人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 问题为工作乖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不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 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 进。

总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 会理想,也是包括 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 适应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民主 政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各项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篇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路径探索 [摘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础,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关键,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 和实践任务,因而,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 成的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最直接的原因。虽然 一个富裕的社会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贫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 重要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医治社会诟病和消除社会 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 会建成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要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而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加快发展,把 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解决各种矛盾创造条件。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处理社会 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从当代社会面临问题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体制的深刻 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所引起 的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矛盾 和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等方面。

这些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无论是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地区间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 距过大的趋势,还是发展教育解决教育不公、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都需要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只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 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实现改革成 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正像邓小平所说的 那样,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 件。

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来看,稳定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出 现的“盛世”,虽然其特征不完全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社会稳定,而这都 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分不开。同样,这些盛世王朝的衰落,也大都 从社会动荡开始。邦乱则国衰,心乱则事废。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 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要推进 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深刻道理应 铭刻于心。保持社会稳定是大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也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的:“没 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 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这是 我们完成各项改革和建设任务的基本保证。”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实践所充分证明,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人民的 共同心声。从国际局势的视角来看,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当复杂,维护稳定是 国际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此新形势下,我国既面临难得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经济全 球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只有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 略机遇期,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只有确保 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一书中第一次把正义和社会制 度联系起来,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 要价值一样。”。从古到今,尽管不同时代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人们 都有一个共同而不变的追求,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真正的“公 正”必须出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理性判断和选择,应当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 体现。

社会公正包括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权利和同等发 展机会,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问能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得 到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有所差别但恰如其分的回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 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生活质量能不断提高,等等。从社会公正的含义可以看出, 社会公正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公正体现着“每个人所应得”,体现着“资源共享,普 遍受益”的原则。

公正日益成为诸多社会价值的核心,成为人们强烈追求的目标,对于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和谐本身就意味着社会无矛盾或能较好 地化解纠纷和矛盾。和谐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公正,没有公正作为基础实现不了 和谐。因此,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坚持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维护社会公正为基点,下 大力气消除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

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也是人的行为取向的 重要方面,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文化对社会也发挥着方向导引、思想 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通过构建健康向上、 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和丰富 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境界,让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 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 展。胡锦涛曾强调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和谐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它对制度、 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 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它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思 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其次,它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 全局,指导发展实践。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 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促进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的建立。在构 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 调适、融合、促进等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汲取优秀传统道 德的积极成分,能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 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 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评判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和 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产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可以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 的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最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 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