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法则”对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黄金圈法则”对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摘要:当代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其管理主体及教育体制改革等因素 的影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效果呈现出反向变动的关系。本文以管理 理论中的“黄金圈法则”为依据,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效率进行 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关键词:黄金圈法则;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扮演两种角色――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管理者是 凭借其职务权力和个人技能,组织、协调、激励他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人。在 大学高校这个组织系统中,班级是最为基层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 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搭建了基础平台[1]。辅导员作为班级组织的管理者,承担着 班级建设、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等重要使命,是学生人生中的导师、 学习上的助手、生活中的朋友。辅导员的班级建设工作是完成这些使命,扮演好 这些角色的重要载体。高校班级管理因其组成主体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呈现出群 体相对稳定性与学生个体流动性并存,群体目标一致性与个体目标差异性并存, 自治性与依赖性并存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出现诸如班级凝 聚力降低、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管理活动日益复杂等问题。如何更有效地 对目前多变的班级组织实施管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班级活动以进而实现班 级建设的目标,是值得当前高校班级组织的管理者――辅导员思考的问题。本文 以管理理论中的“黄金圈法则”为依据,对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效 率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帮助高校辅导员有 效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学理论家,领导力哲学第一人SimonSinek的理论指出:“世 界上所有杰出的管理者或组织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的思考、行动以及交流的方式 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恰好是同一般人相反的”[2]。这一理论在他的黄金圈法则中 得以体现。“黄金圈”由三个要素构成:从外向内分别为“是(做)什么”、“怎么 做”、“为什么做”。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是(做)什么”,部分人明白“怎么做”;
少 数人知晓“为什么做”。其中的“为什么做”并非是“利润”、“名望”等结果导向,而 是指向某种“信念”。这种信念可以是微观的,如早起的理由;
也可以是宏观的, 如组织存在的原因。对于“黄金圈法则”中的三要素,大部分人是从外向内进行思 考,先抓住最清晰的事情――“是(做)什么”,然后再考虑“怎么做”,最后考虑, 甚至不考虑“为什么做”。而杰出的管理者和组织则恰恰相反,从内向外思考,从 “为什么做”指向“是(做)什么”。1陷入困境,传统管理方式“高能低效” 针对某高校2012-2014级的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5%的学生承认自身的 班级荣誉感是缺失的;
60%的学生认为入学之初对班级的期望值较高,而目前降 低较明显;
当被问及与“班级”关联度较高的词时,“班规”、“班委”、“规则”、“被 迫参加的班会”、“无感”等词出现频率非常高;
78%的学生认为只有在自己犯错 误时,才会被辅导员约谈;
5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更像是学校的基层法官。该调 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就“黄金圈 法则”三要素而言,同普通企业组织管理者相类似,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 理工作思路是由外向内的指向,即遵循从“做什么”开始,到“怎么做”,再到“为 什么做”这样的逻辑顺序。按照这种顺序,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主体的内 涵可做如下说明:班级是一个大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辅导员通过组织 学生在这个班级中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让学生体验并认 可自己的组织成员身份(怎么做),这些班级活动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归属感,如 同纽带将学生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做),从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大多数高校辅 导员按照这样的管理思路在进行班级管理活动。因此,他们在与班级组织建立关 系之初便倾向于迅速地形成班委组织以协助他们进行班级管理活动;
即刻出台班 级管理条例,以便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形成较为正式的约束力;
规范地按学校相关 要求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种管理思 路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能够降低组织的不确定性,使管理活动更有条理。但 是,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学生会感受到班级的隐形束缚,逐渐改变其参与班级 活动的动机,最终使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到消极影响。这种传统的管 理思维和行动模式的后续表现是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频繁缺席班级活 动,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困难,班级管理工作到后期契约感逐渐增强, 人情味逐渐减少,辅导员的精力投入和产出出现反向变动关系,班级管理工作陷 入困境。
2打破传统,以“信念”为抓手助力提升管理效率 领导者特质理论指出,优秀的管理者应具有一些特定品质。这一理论忽略 了管理活动中“共鸣”的重要性。集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有潜力的管理者,如果 在执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传递出能引起“共鸣”的理念,其管理效率不会高, 管理效果不会好。生物学研究指出,人类大脑的三个主要部分与“黄金圈法则” 中的三要素是相互匹配的。大脑皮层负责人类的理性、逻辑思考以及语言功能, 对应“是(做)什么”这一最外部的圈层。中间的边脑部分,负责信任与忠诚、行为与决策等情感行为,对应“怎么做”和“为什么做”这两个内部圈层。当按由外向 内的“黄金圈”顺序交流信息时,接受者可以先接触到如特征、优点、事实等信息, 但大脑的活动特性决定这些信息属于最外圈层的刺激,不足以激发行为。这很好 的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中,学生能够理解各类规则向其传递的“遵 守什么、参与什么”等信息,但他们不一定照做。而如果按由内向外的“黄金圈” 顺序传递信息时,这些信息则直接与控制行为的边脑交流,由于边脑控制决策行 为而非语言,因此信息接收者可用理性地思考。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信息发出 者对“为什么做”这一圈层的定义是模糊不清的,则很难赢得信息接受者的支持, 进而对其动机作出积极反应。现代商业社会管理活动的目标不仅是将产品或服务 卖给需要它们的人,更是希望将产品或服务卖给喜欢他们的人,或者说卖给同产 品或服务的提供方拥有共同信念的人,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信念。现代组 织的雇佣目标也不仅仅是雇佣需要一份工作的人,而是希望雇佣同组织有共同信 念的人。现代社会各类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是否具有相同的信念,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活动能否顺利开展。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管理活动与之类似, 现代辅导员更需要做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将积极的信念传递给学生,让信念引导学 生。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做”,然后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怎么做)来验证信 念。这种管理理念能使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活动更轻松更有效,同时能激发出学 生的学习灵感和创新思维。从内向外,由“为什么做”开始,这种方式强调了现代 管理活动中信念和精神力量的强大,拥有正向精神力量的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 对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能够主动地与班级形成联系,无须过多硬性的规则约束。
真正优秀的班级,班级规定只是辅助,真正将学生联接在一起的是这个班级所代 表的精神和信念。在针对某高校的调研中,坚持按自内向外的“黄金圈”要素进行 管理的辅导员所在班级,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各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实践 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集体荣誉感、班级归属感等同传统班级相比有较为明显的 优势。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内化了这种管理理念的班级组织是一个能够给 学生传递积极信念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学生能够冲破规则,大胆探索,最 终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各种问题并从中获益,这是对“为什么做”最好的诠 释;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组织需要制定一些原则性的条款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所面临的挑战,并且辅导员需要有一个团队(班委会)来传递这些班级理 念,学生需要组织聚会,形成思维的碰撞,衍生出相互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这 是对“怎么做”的诠释;
经历了这些环节磨练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有所成长,才会形 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尝试申辩地看待问题,才能成为能成为更快适应未来复 杂社会的人,这解释了“是什么”。
3小结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相比,按照“黄金圈”三元素由内向外进行班级管理 的班级,凝聚力更强,学生学习自觉性、集体荣誉感更高,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 效率也更高。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笔者认 为,高校辅导员应选择更为柔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在构筑班级管理框架 时尝试从“为什么做”出发,给学生传递积极的信念,助力学生的大学生活。
作者:杨樱 郑羲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教务处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