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农业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面对“金融海啸”和“就业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 展观统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尽可能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 同的公平的起跑线;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必须坚 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方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 就业的对接。
如何在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农业高校教育领域里一个 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面对“金融海啸”和“就业难”,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 创造潜能,必须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一)必须更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尊重 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 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消除计划经济体制 下和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重管理,轻服务”,“重共性,轻 个性”,“重从众,轻创造”,“功利性、工具性、季节性、一次性”等就业指导工 作理念,克服服务内容单一陈旧,方法简单生硬等缺陷[’],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成材就业的新要 求—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 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 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配合学 校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为大学生就业把握好方向,确 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导向,科学调整学科专业 设置和结构,当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重 视理论联系实际,秉承和拓展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农业教育 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宗旨,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把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千 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真正培养出具 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发展潜质和主动竞争能力的高校大学毕 业生[’〕。" 《二)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 规划指导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我们所办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社会、 全体人民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在校在读期间负责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人的一生负 责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
从横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从纵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r[6]。
所以,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应该消除三个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 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就业知识与技 巧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生毕业阶段指导的误区。根据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马克思的观点—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 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两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可分 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的指导—就业的准 备性指导”,即既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 常规教育,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要给予个别的或特殊的指导,通常由全体教育工 作者来完成;第二,“劳动就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就业的有针对性 的指导”,即除常规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要 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设计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认识 与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划和指导,通常由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 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向社会化的下一个阶段—社 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坯子”,这是农业高校高等教育的职责;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 位和学科侧重,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更好地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他们学会自 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竞争 能力、生存本领,让每位农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都能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这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追求〔’〕。
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 导学生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指就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通 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除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 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 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 的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学 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人,才是大学完整的教育,才 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最好而有效的指导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 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 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 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 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 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而中国的大学恰恰陷人技 术至上的误区,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缺乏对人的心灵和谐的关注。“学高为 师,身正为范。”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并 配合各科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 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会用正 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农耕文 化积淀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 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心理,弘 扬中华文化精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树立民 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 四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方针,实 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接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方针,帮助 学生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激活学生的就业潜力,引导学生按照时代的要求,把自己的 理想追求、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同农民命运、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鼓励 学生学农、爱农,看到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广阔创业平台、实现自 我价值的众多机遇和乡村父老的渴盼与召唤;在师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活动, 创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导向与氛围;在学生中经常分析创业者成功的个案,运用 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设计和创业计划比赛,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改变 单一线性成才模式观念,鼓励成才之路的多样化,淡化精英意识改变保守和依赖 思想,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接受社选择,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克服“非 国企不行,非城不去,非白领不干”、“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农村基层 一套房”的传统观念和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僵局,树立行行建功、 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立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的结合点,找到既能充分发挥自 己干、挖掘自己潜力,又能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尽力的位置,励他们克服偏见, 迎难而上,积极到基层、到西部去、到农去、到艰苦行业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 要的地方去,了解情,丰富阅历,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发挥才干,不断增强爱 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从培养自己 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 区等可能给己带来不利的因素,定位于“基层广阔、岗位成才、实现我”,从基层 就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用知识、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 现状,服务一方水土,福一方百姓,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 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自己的生价值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