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教师的师德修养

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一、古代教育家对“师德”的开示 我国古代先贤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有教无类”、“一 视同仁”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并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而不行”。[1]教育家孟子在《离娄上》篇提出“教者必以正”。[2]《礼记大学》篇 也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篇则认为“教 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在《修身》中说:“礼,所以正身也;
师,所以 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从先秦教育思想家对于“师” 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有“德”为师,师要“正身”、“长善”、“知礼”,这构成了 我国传统文化最早关于“师德”内容的雏形。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为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 有具备了“道”才能成为“师”。他不仅提出了师德的核心是有“道”,而且给予了师 德的功能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而笔者认为韩愈《师说》的这个“道”特指儒 家的“道”,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过程、本源、规律、法则”,谁了解了宇宙存在 的“道”谁就有了“德”,谁就能为“师”。因此,相比现阶段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古 人对师德的定义相对简单且较空洞。

二、现阶段师德有了具体内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献身教育;
遵循规律,教书育 人;
勤奋学习,又红又专;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以身作 则,为人师表”。2012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印发了《高 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 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 强自身修养。至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下,青年教师师德有了具体而充实的内涵。

1.师德体现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爱党爱国是青年教师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爱党、爱国”是每一个 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是每一个国人应具备的思想情怀。高校教师肩负着教育 和培养下一代知识青年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过硬 的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思想觉悟。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人生事业刚刚起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将来在工作上抵御风险和坎坷的无尚“法宝”,是一切 阻碍个人事业发展之“邪知邪见”的“照妖镜”,有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明辨是 非的能力就能确保个人思想言行与党的基本路线保持一致,并且在党的教育事业 上不会走偏方向。(2)青年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自身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 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周围工作同事的人生观,同时也影响了受教育群体――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形成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受到社会其他思潮的影响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从事教 育事业以后也还存在一个再教育和再提高的过程。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是每一个从事高校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修养素质。(3)青 年教师要具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同时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谨 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将教育事业定位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使其具 备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必要前提,是保障教育者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坚 持正确教育理念的动力源泉。为此,倡导青年教师将教师事业摆在第一位既是教 师师德修养的体现也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4)青年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高尚姿态的体现和教师灵魂的发散,教师总是通过个人 人格魅力来向外辐射“正能量”以感染人和引导人。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才是其 行使“师道”的必备要件。教师的人格如同战场上的帅旗,具有无比强大的号召力 和集结力。那么何谓高尚?笔者认为,高尚的人格可以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可以是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可以是热情 洋溢的教课情绪,也可以是清新幽默的话语。总之,教师的人格不再是一个具体 的范畴,它是一个综合了职业道德要求和自身思想品德的“聚合体”,它能最大限 度的影响周围的人和事,它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闪亮、最至善至美的东西。

2.师德强调青年教师应具有的职业行为规范 (1)青年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展开的一项社会活动。充分尊重学 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受教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 才能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 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有学生对 于教师的施教过程“逆来顺受”或“坚决反抗”,使得师生双方变成了一种对立矛盾。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将学生的人格 塑造放在首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和取得良好教学成 果的关键环节。(2)青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传统 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学器材的缺乏和教学手段的限制,一般只能采用照本宣科和 “机械填鸭式”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新型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 育者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素质的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做到 有教无类。这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是教育工作者师德修 养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在教学活动 中受益,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基本操作能力。而对于不同 的学生来说,一套教材或一种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在此情形 下,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 接受方式,在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为不同类群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不拘泥于具体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达到使每个学生最大幅度提高的教学目的。

(3)青年教师要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受到了诸多西方不良风气的浸染。譬如对歌星、影星的“偶像崇拜主义”,经 济搞活后对金钱疯狂追求的“拜金主义”,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自私自利的“个 人主义”,不劳而获的个人“享乐主义”,甚至现阶段出现的对社会不良现象盲目 愤慨的“仇富、仇官主义”。种种的不良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雏形到 成熟、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无法 避免,但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青年教师,对于不良风气 首先要摆明个人立场并且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同时,应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 认识和分析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良事件本身、如何揭示 不良风气和不良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青年教师在与不良风气做斗争的过程中, 既升华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检验了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为身边同事和学 生做了楷模,具有一举多得的效应。(4)青年教师要主动拓宽知识结构,做到 与时俱进。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 受益程度。知识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鉴于知识具有 相对的可变性,教师不但要有宽基础、广口径的知识源,还要能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身是否有能力去甄别、合理 取舍知识也体现了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问题。因此,当代社会已对高校青年教师 的知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并切实做到与时 俱进才能不误人子弟,不辜负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5)青年教师 要重视言传身教,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对于受 教育的学生而言,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做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达,会 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 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的话,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会一落千 丈,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必须“先正己,再正旁人”,“先 善己,方善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 和“为人师表”。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了解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才是具备了师德修养,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结束语 教师师德修养概括起来包括思想道德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两方面。这两个 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既互相影响也互相渗透,没有正确的思想道德作为指 引,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师德修养。同样,没有 合理的和受约束的行为规范也不能对思想道德层面起到促进与升华作用,也不能 形成和完善师德修养。因此,作为师德修养中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在目 前高校大力倡导加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前提下,青年教师理应把自身师德修养 的提高放在第一位,从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落实自身道德修养,从思想意识和行 为规范中体悟师德修养,将师德修养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内化为生命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廖蓉廖渐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