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脑专业软件教学实践】 大学生教学实践报告

非电脑专业软件教学实践

非电脑专业软件教学实践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操 作系统等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1]。在学生具备基本计算机编程(C 语言)技术的基础上,《软件技术基础》课重在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奠定良好 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因此《软件技术基础》就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掌握计算 机相关知识与技术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当学生在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内容 和侧重点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自己最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在 本专业领域拥有更高的计算机水平,对日后踏上工作岗位非常有利。但是,高校 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繁重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分配给《软件技术 基础》课程的课时很少。面对“如何在短时内教授尽可能多的计算机基础内容, 又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这样一个两难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反 馈,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提升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成效的方 法。

1强调思想上的重视 思想上重视,行动(学习)上才能投入。由于本门课程一般开在大1或大2, 此时的大学生还不清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总想着学了就要看到效果,可是大多 数人到高年级时或者在真正使用一项高级计算机技术的时候,都会非常后悔未把 基础打好,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实际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动机、意 志、情感、兴趣等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尤其是大1、大2的学生, 他们已经从高中的被动读书、为升学而学习前提下的模仿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 自觉的、兴趣前提下的理解式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 兴趣,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并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尽可能地发挥这些非智力因 素的作用使教学成效更大。

2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用性 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与稀少的课时分配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教学内 容的选择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菜单 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将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到案例中,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 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3-4]。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大动机和推进器, 而“如何学以致用”是学生最大的兴趣。因此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选择上,教师除了要根据各部分的知识重点、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对后续课程的衔 接等方面综合考虑外,还要多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综合实际案例来串接各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从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入手, 以案例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学以致用”为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逐步深化地 掌握教学内容。

3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低年级大学生正经历着从高中时期的重复讲解少量内容、灌输式教育的教 师监督学习模式向大学初期的课上单次讲解大量内容、课下自由复习的无人监督 学习模式转变。另外大学课程的教学节奏比高中快,有些学生对艰涩的术语、枯 燥的内容的接受度很低,再加上短时间接收大量信息在理解上的困难,使教学成 效大打折扣。因此,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还要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提 高学生的接受度。改变传统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动画 式、案例式、类比式、板书式等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案、分组 讨论、小程序编写等),使讲解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如对操作系统,则要求学生 以了解为主,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写成小论文的方 式完成。而对算法、数据结构等需要重点掌握与运用的知识点,则采取动画与板 书的方式排演算法流程,以表格化的方式来对比各种排序算法的特点、复杂度、 使用场合。课后再辅以较小工作量的适当形式巩固强化这些内容,如布置小项目、 分组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交叉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 学内容的接受度与理解度。

4强化实践环节 理论只有联系了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才能。由于软件技术基础课程 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实际教学的课时很短,因此给最能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动手 能力的课程实践的内容选择和进度安排带来了很大难度。实践环节历来受到重视 [5],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任务驱动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 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6]。其主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与具体的 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通过激发学生探索问题来调动和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特点,正适于《软件技术基础》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求。

1)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除了根据教学重点考虑与实践内容的衔接, 还要参考以后学生可能会继续深造的内容,优化实验设计。以内容新颖、综合性 强且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密切的题目为任务,启发学生独立完成,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完成项目的成就感促进教学的成效。

2)鉴于机时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为了提高课堂利用率,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4个课时连上,并提前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关联知识点,使 学生可以提前准备上机程序。因此,在上课期间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而 不是浪费大量宝贵的机时去构思程序和录入代码。另外对于相对比较大型的题目, 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性的想法和实现方式的前提下,针对那些对理解差、无从下 手或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会给出参考程序(关键语句以填空的形 式出现,如循环条件、排序算法的排序部分等)。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保证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每个学生也会不同程度地巩固和加深 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在布置必须完成的题目的同时,还布置了额外 的参考题目,为那些理解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提供触类旁通的机会。通 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做法收效不错。

5组织有效的反馈互动 大学与高中的教学方式不同。高中期间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经常性监督下, 教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而在大学中,任课教 师只在上课时间内才会与学生密切接触,课余时间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的 反馈就变得更重要。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学生的接受程度怎样哪些内容没有听懂是 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教学进度是否合适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激 情洋溢的演讲会令人热血沸腾,精力充沛,注意力持久,听众的理解和接受度最 高。相反,单调乏味的氛围、平缓无起伏的语调只会让人昏昏欲睡,思想溜号[7]。

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反馈直接从他们的表情、动作上就可以观察到。为此,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轻松、愉快、抑扬顿挫的语言, 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活课堂的活力与互动,经常性地通过提问、 趣味知识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 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网络、邮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 的课后联系,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非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地秉承 “教师引导,学生主体,问题载体,致用目的”的原则,从思想上、教学内容的选 择上、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反馈互动的组织上等多个方 面进行改善。重点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动手实践的心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应对应用项目的能力, 促进和鼓励他们的成就和自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更大 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