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阴山音乐文化加强乡土音乐的发展
发扬阴山音乐文化加强乡土音乐的发展 2008年10月25日至26日,由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主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学会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与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联合协办的“阴山音乐文 化研究与内蒙古乡土音乐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博艺厅 举行。开幕式由音乐学院院长马春生主持,包头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兴旺致开幕词, 包头市宣传部部长红洁、副部长王松涛、民委主任伏瑞锋、文联主席安凤福出席 了研讨会并致贺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先生 代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非物质文化专家组成员冯光钰、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音乐美学家赵宋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北方草原音 乐文化研究会会长柯沁夫、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臧志君等来自国内、区内 的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生5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研讨会收到论文30余篇,28位代表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学术 影响。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深入开展阴山音乐文化研究,交流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经验和 乡土音乐教育研究成果。会议围绕阴山音乐文化的科学界定及其概念、范畴、源 流、内涵与外延、学科定位,乌拉特、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二人台、漫瀚调、爬 山调等方面的研究,黄河音乐文化与草原音乐文化的关系及比较研究,环阴山地区 宗教、仪式音乐以及音乐文化志的考察与研究,匈奴、突厥等古代阴山地区少数 民族音乐研究及阴山地区音乐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 深入的学术探讨,同时对内蒙古乡土音乐教育的现状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另外对 于新世纪内蒙古高校乡土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内蒙古乡土音乐资源与高等音 乐教育之关系,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如何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研究等问题展开了广 泛的讨论。综观会议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阴山音乐文化的诠释 这是本次学术会议的重点研讨议题之一。这方面的论文集中就阴山音乐文 化的科学界定及其概念、范畴、源流、内涵与外延、学科定位等问题做了必要和 细致的探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拓宽了研究 领域和视野,以有利于阴山音乐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在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谈到:“本次会议把阴山音乐 文化与乡土音乐教育研究联系在一起进行研讨很有意义,很有战略眼光。这是两 个既可相互独立,又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课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民间活态的自然传承;另一个即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我谓之 “双渠道传承”,后者正是我国百年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严重缺失的。只有让青少年 们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入大地,继而枝繁叶茂”。
赵宋光(星海音乐学院)在题为《阴山南北河套内外,地理迁活历史》的论文 中,通过从古到今这一地域的35项可以载入史册的事项的详尽描述中指出:“这是 一片神奇的土地!有几十个古代民族曾在这里交汇融合。几大文化板块交接在近 代史上撞击出绚丽的火花,当代航天飞船返回地球恰恰选中这里的一片平坦的草 原为适宜的着陆场等,这一切历史事项又将预示着什么样的经济、文化前景呢解 答这一历史之谜是当代文化研究的职责”。
冯光钰(辅仁音乐学院)在《阴山地域文化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当代生存发 展之路》的论文中指出:“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的广大地区,是独 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区。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品种,应当从系统性、整体性、开 放性三方面揭示这一地域文化区传统音乐的特性;进而去寻求这些传统音乐当代 的生存之路。”同时他还提到:“值得高兴的是,继长江、草原的纵横交错板块状地 域音乐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现今又由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与中国少数民族音 乐学会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阴山音乐文化与内蒙古乡土音乐教 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启了‘阴山山脉音乐文化’研究的进程。这次学术研讨会将 ‘阴山音乐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无疑是很有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良好开端”。
潘照东(内蒙古社科院)在《阴山文化及其历史影响》的主题报告中指出: 阴山音乐文化是阴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研究探索阴山音乐文化,就有必要对 阴山文化做全面的诠释,从阴山的定位、内容、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做出翔 实、严谨的学术阐释。并引用明代顾炎武之言,以“得阴山河套得天下、阴山河套 安天下安”之言,强调了阴山独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阐述了阴山文化是联系中原 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纽带,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阐述了移民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多元复合型文化的特点, 内涵、底蕴更为丰富,历史影响更为深远广泛。
柯沁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在《高举阴山文化旗帜,探寻啸乐文化源流》 的论文中首先高度地评价了包师音乐学院高举“阴山音乐文化”旗帜的深远意义。
并通过“阴山文化”与“泛阴山文化”区域范围的阐释中指出,必须承认阴山文化圈 的文化是以草原原生文化为基本形态,是最为生动和最有代表性的,是以草原民族 和中原民族交融中实现文化变异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次生文化、共生文化。三种文 化共同组合为中国北方富有特色的复合文化。并对“啸乐文化”的界定、内涵与外延,“啸乐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炜民(包头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对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阴山文化研 究》课题做了介绍,并就此课题选题的意义和思路,中国文化和阴山文化的关系;
阴山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阐述,他强调阴山文化在中国文化 史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却没有真正反映出来,并呼吁深入地挖掘阴山文 化是我们的职责。
张贵(包头医学院历史学院)在发言中认为,阴山音乐是中华音乐的重要组 成部分,阴山音乐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发掘阴山音乐文化资源,创作阴 山音乐精品,必将推动本土音乐的发展,促进我国音乐的繁荣。
二、蒙汉交融的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研讨会将乌拉特、鄂尔多斯音乐文化、二人台、漫瀚调、爬山调等方面的 研究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体现了本次会议对蒙汉交融的区域性民族、民 间音乐文化研究特别关注,并试图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研究这些姊妹艺术之间的 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些姊妹艺术在其整体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郑少如(西口文化研究会)在《再论西口文化》的论文中指出:“西口文化是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汇萃之地,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交融之果,因此有 着鲜明的特色,是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是草原文化最为闪光的一颗明珠。”并通过 西口文化与草原文化;西口文化与包头的品牌文化;西口文化与晋商文化;西口文 化与旅游文化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包头是个非常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又是晋 商发展延续的脉络,所以包头要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以使相关产业才会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柳陆(包头文联)在题为《西口路上的苦歌与心歌》的论文中通过多次对西 口路的田野调查认为:“走西口的人共同唱的这些民歌,是在黄土高原那些穷乡僻 壤缘起的,其传承流变中经受苦难历程。大量的民歌所反映的生活、表现的主题、 演唱的风格、抒发的情感、律动的节奏,无不带有比一般民歌更加浓厚的悲切色 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民歌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哭”出来的。山曲儿作为 民间乡土文学,它最大的特点是方言的使用。也正是这些大量的有生气的方言,才 丰富了这些山曲儿的艺术魅力,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李野(内蒙古诗词学会)在其论文《蒙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漫翰调与二人台》中认为:“包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包括北方许多游牧民族和汉 族)的活动区,因此,包头的历史,是历代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编写的。包 头的文化,也是先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包头的文化,是一种 多元融汇的文化。所谓多元融汇:一是多民族文化的融汇;二是多种宗教文化的融 汇;三是多种地域文化的融汇。”由于蒙汉两族音乐长期的密切接触和双向交流, 所以二人台的唱腔和牌曲,从旋律、节奏、发音吐字的方法到器乐的演奏技法,无 不渗入了蒙古族音乐的一些影响、一些韵味。而融入二人台音乐的蒙古族乐曲, 也受到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同二人台音乐浑然一体。漫瀚 调的曲调主要来自鄂尔多斯高原的蒙古族短调,虽然也有一部分源于汉族的山曲 儿,但从总体来讲,漫瀚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同汉族的民间诗歌的融合,也可以说 是一种大型的“风搅雪”,鲜明地显示出蒙汉两族文化交融的广度与深度。
王星铭(包头市广电局)以1978年包头日报曾开辟了一个专栏“以李野老师 为旗帜号召二人台必须走戏曲道路”为话题,谈起了当时自己对二人台体裁的困 惑,并多年进行田野采风,曾在二人台研讨会议上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二人台有曲 目和剧目组成,二人台艺术形式应包括二人台坐腔、二人台舞蹈,二人台歌曲、二 人台戏曲等多元形式,二人台打坐腔中存在着多元发展的可能,二人台只是一个戏 路的形式还不是戏曲的形式。”同时谈了对漫翰剧和包头的音乐风格的认识。
苗幼卿(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在《二人台牌子曲探究》一文中认为,二人台牌 子曲系内蒙古西部区最具影响的民间丝竹乐种,要早于二人台的形成,曲牌源于多 方面,既有古乐曲遗存,也有从蒙古族民歌和汉族民间音乐中衍变而来。同时,还吸 收了部分宗教音乐,系中原汉族移民音乐文化与当地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 结晶。
李红梅(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关于二人台传承与发展的的几点思 考》的论文中提出;“随着当代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革,二人台的生存环 境也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面对新生代对二人台喜爱程度的弱化趋势,如何挖掘、 整理、保护、发展二人台音乐,使二人台的音乐精髓得以保存,艺术生命得以延续, 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二人台的继承与发展中需要通过横向 借鉴与纵向继承的统一,程式性与即兴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来继承、 发展二人台”。
臧志君(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在题为《从蒙古民歌的多样性看西部民歌 的多样性》的发言中讲到:“在研究蒙古族民歌时看到西部民歌也存在多样性的特 点,近年来发行了民歌典藏―――三代长调歌唱家的原声汇萃、六大民歌色彩区民歌经典,在出版发行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由于不同色彩区受所居住的如山地、 河流等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所以其曲调、风格、形态各有不同”。
杜容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在发言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并演唱了不同的 漫翰调、爬山调、山曲儿、风搅雪,从而直观形象地介绍了各种姊妹艺术之间风 格的不同。她强调指出:民歌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部分,因为民歌是从泥土中来的,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研究民歌要深入下去,由对文化的认识引申到对民歌的 进一步认识。她特别强调漫翰调的传承靠年轻人,靠学校。希望能办一个传承班。
刘新和(内蒙古艺术编辑部)在其论文《爬山调美学四题》中认为:“言爬山 调美学,必须先言爬山调;言爬山调,必先言‘西口人’。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没 有西口人,便没有爬山调;西口人是一个由来自内地移民与其后代构成的复合体。
近年来,学界将由西口人创造的文化称之为‘西口文化’。透视爬山调,人们不难看 出西口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美学价值。爬山调全面、系统、直接地反映了明中期以 后延至清、民国及以后西口外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描绘的是具有多种多样画面 的场景,表现出不同层面人物心理与思想状态,质朴、深邃、凝炼,特别是对爱、爱 情的理解与表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马春生(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爬山调文化艺术研究之思考》的论文 中指出:目前对爬山调文化艺术科学的认识与梳理还缺少大文化的观念与多元文 化、异质文化共生的理性分析,缺少从爬山调产生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爬山 调生成的环境,爬山调曲式结构、音阶、音调、节奏、节拍等的运用,爬山调歌唱 形式及歌唱方法,爬山调歌词的艺术特色研究等方面的系统梳理与阐述”。
姜晓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试论爬山调与信天游之比较》一文认为, 爬山调和信天游基本上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民歌体裁,因此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 采用两句一组,每句字数不限,多用比兴的手法,并在歌词中出现大量的方言土语, 使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同时,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风俗习 惯的不同,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朱文成(内蒙古河套大学)在《音乐艺术的常青树―――山曲儿的艺术特点 及审美》的论文中指出:“山曲儿短小精美,琅琅上口,是深受晋、蒙、陕、冀广大 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应当呼吁共同抢救、挖掘、整理创新民族音乐,使山 曲儿扎根于民族历史与生活的土壤中绽放异彩”。
胡佳(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浅析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中通过对于爬山调、漫翰调的历史来源及艺术形式、题材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出各自具有多元化和独特化的艺术手法和特点。
贺宇(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其《探寻格亥图村秧歌艺术的载体――― 秧歌队》的田野调查报告中指出,格亥图村的生活环境和秧歌队产生的土壤血脉 相连,要想了解跑圈子秧歌在格亥图村的重要位置,首先要了解该村秧歌队的构成。
秧歌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时代的产物,从队员的地位以及队员身份的演 变中可看出时代的烙印。一个地区民间音乐的形式,常常是折射这个地区音乐生 活的一面镜子。对于当地秧歌队员的生活、生平以及周围村民对他们表演的评价、 观察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传统文化历时与共时的轨迹,有利于深化对跑圈子 秧歌的理解、认识和研究。
三、环阴山地区宗教仪式音乐及音乐文化志的考察与研究 这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学术研究方向是通过对宗教音乐在宗教 和宗教仪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教音乐传播的本土化、变异等问题深入调查,仔细 分析,拓展其研究领域后展开的,并通过图、谱、志等音乐文物的出版介绍,为研究 阴山音乐文化提供更为翔实丰富的实证。
杨玉成(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其论文《18世纪蒙古族音乐巨擘梅日 更葛根》中讲到:18世纪上半叶,蒙古族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梅日 更葛根。他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且一生孜孜不倦,硕果累累,在佛学、经学、 历史学、文学、语言学、医学等诸多领域中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为藏传 佛教的蒙古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巨匠,从 18世纪中叶以来,内蒙古西部乌拉特各旗大大小小二十几座寺院,一直用他编创的 曲调念诵他翻译编配的蒙文经文。他一生作有大量的歌曲作品,这些歌曲目前已 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歌体裁,乌拉特人称之为“希鲁格哆”。这个人就是被乌 拉特人尊称为“喇嘛歌者”的三世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该文对梅日更葛根所 做贡献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学理阐释。
段泽兴(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从《内蒙古音乐文物大记―――内蒙古卷》这 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中谈到,“此书是把流传于内蒙古所有音乐方面的文物分为 乐器类、图像类提供给大家作参考,通过此书收录的文物可以进一步了解内蒙古 地区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文物证实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 联系十分密切,如距今6000年以上的埙的发现意义极其深远。阴山音乐文化的概 念很大,其中有许多文化现象是重叠的,其文化内涵及外沿的界定应更为清晰”。张晓武(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其论文《分析两首―――“草原圣歌”从 圣诗音乐创作作品看内蒙古环阴山地区基督教(新教)圣诗音乐本色化作品变化 进程》文章中,例选了两首“草原圣歌”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这一地区圣诗音乐本 色化创作作品的特点以及在内蒙古环阴山地区地方音乐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对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圣诗音乐本色化创作的意义。
佟占文(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故事表演文本―――蟒古思因乌力 格尔〈宝迪嘎拉巴可汗〉探微》一文中,对布仁初古拉演述的蟒古思因乌力格尔 《宝迪嘎拉巴可汗》的故事及文本进行类型学分析,讨论了故事如何通过表演而 生成文本的过程。认为,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是一种高度模式化的故事类型,其表演 按照既定的程式进行,文本是表演的结果,同时它是反映故事、考察表演过程的参 照。
四、内蒙古地区乡土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 为了使内蒙古的乡土音乐资源能够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内蒙古的音乐教育 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次会议特设了此方面的研讨内容,与会的专家们对此议题 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使大家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 作用。同时就引进多元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 有机结合达成了共识。
张天彤(中国音乐学院)首先传达了近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 的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会议的精神,并以《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为题介绍了 中国音乐学院在其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中所取 得的一些优秀成果。
金铁宏(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的 论文中强调:民族音乐艺术传流,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它作用于民族个体和群 体;能使整个民族思想统一,情感融洽,意志集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项基本工程。
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已不仅是音乐教育本身,而是对我们的新 一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民族的音乐艺 术,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使整个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对于创造性地 振兴中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崔东伟(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高校公共音乐课与民族情怀的培养》 一文中通过对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的作用、艺术教育与民族情怀的关系以及高校 公共音乐课如何实践对大学生民族情怀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高校艺术教 育的完善提出新的思路。
李书宇(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其《写在包头市中小学音乐教师骨干教 师培训后的感想》的论文中提出:“我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我们可以尝试编 写我区自己的中小学音乐地方教材。例如,二人台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二人台 是内蒙古地区的重要艺术资源,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了许多其他音乐文化冲击。
如今,在文化界人士的大力呼吁下,二人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 区中小学开设二人台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更可传承我区民族 优秀文化,并可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艺术良好的鉴赏能力。”在文中他还对提 高教师培训的认识,对音乐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提供更为广阔的继续教育平台等 方面提出了良好建议。
张静(河套大学)宣读了其论文《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钢琴教育研究》,并在 发言中谈到她参加巴盟河套地区阴山音乐文化教育课题组的工作情况,提出今后 努力将地方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大学的课堂中的设想。
王文娟(包头市北重中学)在《对现行初中音乐教学内容更新的建议》一文 中提出:只有对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对音乐 的兴趣,培养初中生具备自主能力、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激发他们热爱祖国音乐 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会议期间所安排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风活动为会议增光添彩。25日晚来 自土右旗的郭威、贾全贵、刘树宝、柴月花等民间艺人,为专家代表们演出了传 统的二人台牌子曲《八板》《吴山顶》,二人台歌舞《打樱桃》《挂红灯》《拜 大年》,还有历史题材《水刮西包头》等剧目,曾在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 大赛上夺得特等奖的郭威老人以一曲《害娃娃》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 声,将晚会推向了高潮。整场演出如同为学术界做了一场二人台的活态展示,同时 也给音乐学院的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间音乐课。26日下午,梅力更召庙的 藏传佛教蒙文诵经采风活动,更让代表们感到包头地区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宝藏,亟 待深度挖掘、保护、传承。会议得到了西口文化研究会郑少如会长为本次会议所 赠的地方性刊物《西口文化》《西口文化研究》等研究文本,其中汇集了区内地 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内蒙古音像文化出版社臧志君社长为本次会议提供了大型记 录片《魂牵梦绕二人台》光盘一套,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音响资料。本次会议得到了学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不仅是我区区域音乐学术研究 的一次重要会议,更是阴山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的首次学术盛会,是一次检阅成果、 促进交流的全国性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它必将对阴山音乐文化的研究及内蒙古 乡土音乐教育的学术研究、发展方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