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1500字_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3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3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3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3500字篇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 军,其身心健康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在校的大学生 已基本步入90后的行列,这一代生活在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他们具有 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关 系到他们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通过分 析大学生存在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90后;压力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 的一门必修课,更是大学校园和谐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团结拼搏的班集 体,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和 谐校园的构建,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一直以来被誉为我国社会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他们接受 着来自海内外四面八方的新鲜讯息,并逐步形成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他们风华正茂被誉为最健康的一类人,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也 是最承受不了各方面压力的一代。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非常突出,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 际交往的压力、择友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择业的压力、家庭负面影响造成的压 力使得本该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生群体被各类心理疾病所掩埋,严重的甚至到了 自杀的程度。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改 善,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剧变密切相关,综合看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生入学的适应性问题新生入学的适应性问题一直以来是各大高校重点把握的课题。大一新 生刚刚从多年来紧张的学习状况中走到大学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离开了 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的同学、新的集体、不同的气候 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得一部分同学出现不知所 措,缺乏生活自控及自理能力。容易患上空虚、苦闷、压抑、沮丧等消极心理状 态。据网络统计,大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的新环境与预期有一定差距,一时难以接 受与适应;另外,当代大学生普遍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成长起来,进入大学后, 一些同学会遇到财务管理和自由支配时间过多的问题,以至于部分同学逃课嗜睡 或网络成瘾。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中的 大多数来自独身子女家庭,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来自 农村家庭,无形中产生了学生当中的贫富悬殊。由于出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及家 庭背景下,各种观念的不同也会产生一定的沟通交流问题。在独身子女当中普遍 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等心理特点,这将会对其在人际交往上产 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危及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部分同学由于自身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往往陷入自己的世界里,缺乏社交 的基本态度和技能,导致不被人理解、陷人孤独、封闭的境地。

(三)学习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学习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职责,通过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社会实 践知识逐步使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给大学生造 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及时得以缓解,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健康。首 先,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其知识基础差距较大, 部分同学不能完全接受课堂教学的知识,对上课产生焦虑、对考试产生恐惧,于 是滋生了厌学的情绪。其次,面对新的专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动力,亦或者 对所选的专业不满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成绩波动大、学习负担 过重等方面问题。再次,有些同学在考前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考试过程中手脚 发抖,这些都是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过大,而引发的心理障碍疾病。据有关 统计,有43%的学生在考试前出现过不想吃东西、紧张、焦虑和失眠等症状。

(四)求职择业方面的心理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进入高等 学府接受教育,但真正到了毕业求职的阶段,身边的竞争对手也曾多了,致使不 少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但对社会环境不熟悉、对企业 性质不明确、对个人能力不了解,以至于追求功利,导致就业难。一部分同学还 没有真正调整好自己求职的精神状态,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不能掌握择业的主动性,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一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走向了 失业,另一部分选择进一步考研深造来推迟就业。在相关大学生求职调查中,当 问及“毕业后会到哪里选择就业”时,绝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沿海、发达城市,小 部分会选择西部内陆城市,于是造成了求职扎堆的现象。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8% 的学生认为就业就必须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以至于临近毕业还不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尤其在大学新生中,部分新生由于受 到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从入学起就为四年之后的就业问题担心,以至 于选择放弃、逃避。据调查,有80%的大学新生承认出现过对未来就业与个人发 展感到优虑、不安和仿徨的现象。

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求职期望值过高的压力。许多大学生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把择业标准聚焦到有名气、待遇高、福利丰厚、有发展前 途、最好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单位上,但实际上能满足标准达到自己预期的单 位甚少。有些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以致错过了很多机会,每当错过机会又很失落, 随着时间的流逝焦虑也就不断加重。

2010年3月22日北京某大学博士研究生因不堪找工作压力而跳楼自杀、 2010年3月29日南京某大学女生因考研压力过大自杀、2010年3月31日四川某大学 因学生情感问题造成1死2伤,仅此一个月,因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造成的“校园 惨案”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教育、法制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究其更 深层次的原因必然归结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上。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障 碍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智力素质、人格成长及身体健康,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形势如此严峻,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加强高校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寝室、和谐课堂应该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使当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 融洽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加强其适应新环境的 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于未然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逐渐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事后补救提到了前 期预防。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 和治疗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针对特殊问题的事后或事中控制的做法,缺乏前瞻性 和普遍性。预防性原则指的是“防患于未然”,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及时发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抓住症结、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归 纳分析并对症下药。通过各类学生活动激发出学生的生活乐趣、创作激情、发展 潜力、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二)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上,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 将传授道德典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了 解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和保证教育的全面普及,从另一方 面来说也能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大学里的基础课 和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课余增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的选修课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坛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 作用。例如我校的求索论坛、心理学的选修课、不定期的主题团会都不失为一种 好的方式。

(三)发挥团学组织的榜样作用 团学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班委通 过大量的校园活动激发同学们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例如大型的读书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能更好的增加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对团学骨干的培训更能增强大学生的榜样意识,不定期地在班级之间举行 各类比赛活动,提高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和实战才能。在班级中增设心理委员,定 期对学生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自己的生活 当中。

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 育的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我们坚信必定会塑造出高素质、积极向上的、 能够直面社会压力与挑战的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论文3500字篇二 《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 管理、 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 的建议。

关键字:心理健康就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 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 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 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 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
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 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 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 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 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
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 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 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 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 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 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 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 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 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 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 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 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 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 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 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 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 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 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 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 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 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 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 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 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 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 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 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 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

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 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 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 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 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 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 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择业活动的宏观控制力度,准确地把握就业心理 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充分挖掘组织管理效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 主体的自育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客体,也是就业 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主体教育的过程中。从教育过程上看,课外教 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 与活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 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 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 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 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 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 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 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 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 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 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 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 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 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 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 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 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 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 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 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 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 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 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 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 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 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 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 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 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 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 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 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 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 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