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中国古典舞身韵有哪些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 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 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 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 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 重要的唱与念;
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 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 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 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 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 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 的文化特征;
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 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 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 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 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 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 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 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 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 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2.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 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 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 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 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

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 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 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 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 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 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 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 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 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 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 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 “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 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 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 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 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 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 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 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 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

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 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 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 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 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 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 “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 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 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 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 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 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 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 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 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 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 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 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 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 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 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 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 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 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 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 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 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

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 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 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 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 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 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 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 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 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 之处。

3.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 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 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 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 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身韵”的教学渗透到 基训课的“骨髓”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核”来加以正确对待。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 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 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 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 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 技术的“壳”,而没有身韵的“核”,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 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 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 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 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 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 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就目前而 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 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4.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韵课的教学 1、做好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 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

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 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 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前 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 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 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 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2、牢固把握身韵的元素 所谓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核 心因素,在教学当中,要基于“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云 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为例,它们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却得到了 最大限度的发展。“云肩转腰”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元素中有韵律,韵律又通过元 素展现。“风火轮”在基本功训练上腰部是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环动,所有拧、倾、圆都在其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 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 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3、体现身韵的表现性 对于舞台上的人物塑造似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多,但任何动作都 应充分展现出它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古典舞的训练中,应注意动作的性 格化、气质上的感染力,在音乐、组合上的处理应注重训练“刚武气质”型、“柔 韧舒展”型,以及灵巧敏捷、龙飞凤舞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要求。

4、体现身韵的时代性 与舞蹈艺术中其它门类相同,身韵也有其派生、渲变和发展的时代特性, 如何把握身韵的时代性,是身韵训练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训练中应充 分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相统一。